蛋白不可少
熱量來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都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營養和熱量來源;而且要佔到總熱量的15—20%。
生命活動:蛋白質吃到肚子裡,被蛋白酶「切」成胺基酸或者小肽,最後被運送到細胞的核糖體中,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
每天吃多少?
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入蛋白質1克,病情控制不好或消瘦者,可增至1.2克---1.5克。
舉個例子:一個人60公斤體重,則每日需60克蛋白質,其中1/3—2/3最好來自優質蛋白,如牛奶、雞蛋、瘦肉等。
一個雞蛋重約50克,含蛋白質7克。
一袋300毫升牛奶大概含10克蛋白質。
一杯300毫升豆漿約含8—12克蛋白質。
二兩豬裡脊肉蛋白質的含量約為20克。
二兩黃豆蛋白質含量約36克。
二兩豆腐蛋白質含量約16克。
每天一個雞蛋+一袋牛奶+二兩瘦肉(或二兩豆)就可以滿足全天蛋白的攝入需求了。
哪些食物蛋白質最優?
營養學界評判蛋白質是否「優質」的標準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是胺基酸組成跟人體需要的組成有多接近;
二是消化吸收的效率如何?
基於這兩點,學界設計了一個評分系統,簡稱PDCAAS。最高為1分,表示這種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很高、胺基酸組成跟人體很接近,也是最優選擇。
牛奶和大豆一樣好
雞蛋、牛奶和大豆的蛋白質PDCAAS豆是1分,也被稱為「優質蛋白質」或「完全蛋白質」。動物蛋白質的PDCAAS得分一般比較高,除了蛋和奶是1分,一般肉類蛋白質也都在0.9分以上。而核桃露等植物蛋白質就要低一些,除了大豆,通常為0.4~0.7分。
植物蛋白分子大、腎臟受累
研究發現:植物蛋白分子顆粒較大,腎臟濾過時可造成損傷,加速腎小球毛細血管的硬化和加重腎臟負擔。因此,並不主張糖尿病患者過多攝食植物蛋白。
相反,如奶類、禽蛋類、水產類等動物蛋白,顆粒小、腎臟濾過不會引起濾過損傷,具腎臟保護作用,對糖尿病的血糖水平亦無不良影響。
大米配豌豆,可以互補
生活中,我們吃的蛋白質來源於各種食物。這些蛋白質混在一起,可以互相補充,使「劣質蛋白質成為優質蛋白質」。
比如大米蛋白質只有0.5分,綠豆和豌豆中蛋白質0.7分,但是大米正好富含甲硫氨酸與半胱氨酸,豌豆、綠豆則富含賴氨酸,它們的搭配就變成了「優質」的蛋白質組合。
腎病患者控制蛋白攝入
糖尿病腎病患者也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每日膳食中的蛋白質,應按照每公斤標準體重給予0.6克~0.8克蛋白質。
還是拿體重60公斤的人舉例:沒患腎病前每天需要蛋白質60克;患了腎病後,每天只需要36—48克。
而且:儘量選擇有優質動物蛋白,如牛奶雞蛋、魚肉等。可以降低尿白蛋白和保護腎臟功能。
提醒:沒必要服用蛋白粉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各種品牌的蛋白粉,各種吹噓功能和高科技。在這裡提醒一下糖友:除非是嚴重缺乏蛋白質,醫生建議補充外,沒必要盲目服用蛋白粉。
一是由於我們的正常飲食就可以攝入足量的蛋白質;
二是如果盲目補充蛋白粉、過多攝入反而會加重腎臟分擔,損害健康。
最後建議
在蛋白質的攝入上,結合蛋白質的優劣和日常飲食習慣,給出以下建議,供糖友選擇:
雞蛋牛奶>魚蝦>瘦肉>黃豆豆漿豆腐>核桃等雜糧
無腎病糖友大豆牛奶都可以,腎病糖友最好少喝豆漿,多喝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