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中,樓門院作為連接家庭和社區的神經末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運街道自開展樓門院文化建設以來,居民群眾參與熱情高漲,通過打造特色樓門、制定居民公約等方式讓廣大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為創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新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通運街道星河社區攜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搭建「昆蟲小屋」
為全面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推進社區樓門院治理示範點建設,讓樓門院真正「管起來、美起來、聯起來、動起來、亮起來」,近日,通運街道星河社區攜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十七工作室在BOBO自由城開展了一場親子建造工作坊活動——搭建「昆蟲小屋」。
記者了解到,「昆蟲小屋」是利用落葉、枯枝等園林垃圾廢棄物建造而成,即美化了小區景觀,又為各種益蟲留下了一個繁衍生息的基地,改善了小區生態環境,還為孩子們打開了一個觀察自然的窗口,播下一顆「綠色的種子」。
十七工作室的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製作「昆蟲小屋」
活動現場,十七工作室的老師向親子家庭分享了經典自然科普繪本——《世界上最最溫馨的家》,為他們講解了自然界中昆蟲的生活習性和築巢方式,讓親子家庭進一步了解了昆蟲小屋的設計理念和建造昆蟲小屋的步驟及注意事項。
已經製作完成的「昆蟲小屋」
在老師的帶領下,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在小區中尋找落葉、樹枝和石頭,並用剪刀修剪樹枝,用手鋸將粗木棍鋸成合適的長度,作為填充材料,用於整體組裝。孩子們積極參與,還為「昆蟲小屋」設計彩繪名牌,在家長和孩子們相互幫助下,「昆蟲小屋」終於搭建完成。
一位家長表示:「在活動中和孩子共同度過了親密的親子時光,也增強了社區與居民間的溝通,為鄰裡之間搭建了互動交流的橋梁,進一步促進了社區和諧家庭建設,以後這種親子活動還要帶著孩子積極參加。」
打造特色樓門,處處都有微花園
通過搭建「昆蟲小屋」,社區親子家庭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更提升了美學設計創造能力,增強了社區居民親子間的互動交流,幫助親子家庭樹立了健康積極的心態,傳遞了健康自然生活的理念,為社區樓門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通運街道還將結合轄區實際,按照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和務求長效的原則,持續推進各社區樓門文化建設,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來源:北京通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