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訊,選取本樓居民的字畫作品、參加社區活動的照片,或者一個樓門居民的全家福照片,裝裱之後懸掛於樓門口的公共位置和樓道中,街坊鄰居們一起品評欣賞,大家對彼此更加了解,樓道裡互相打招呼的多了,鄰裡關係也更加親近了……
農展南裡社區
城市在不斷變高、變大,但通過樓門文化建設,「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正在北京的各個社區慢慢恢復。
農展南裡社區二號樓
巧娘編織組 打造立體四合院
踏進農展南裡社區二號樓院門,映入眼帘的是雪白牆上掛著的一幅大合照,合照裡前排坐著一位老奶奶抱著一個小男孩,但抱著他的這位奶奶其實只是鄰居,他自己的奶奶坐在後排。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樓門的鄰裡關係比較好,大家經常一起活動,孩子們也都對鄰居奶奶很熟悉。」
除了顯眼的大合照,樓道裡還掛著各種裱起來的手工裝飾品,針織荷塘雅居圖、捲紙魚兒戲水圖、針織相親相愛長頸鹿圖……提供這些手工裝飾品的是小區裡一個名為「巧娘編織組」的興趣團隊。「這些都特別受歡迎,鄰居們都誇我們做的好。」對於能把作品掛到樓道裡給大家欣賞,巧娘編織組的負責人劉傑感覺特別自豪。
71歲的劉傑非常喜歡編織,還在六年前報名老年大學編織班學了三個學期。三年前,她在社區牽頭成立了巧娘編織組,如今已從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15人。去年初,農展南裡社區要進行樓門文化建設,二號樓的黨支部書記張福生跟劉傑商量:「能不能把樓門文化建設與編織活動相結合?」劉傑欣然同意,大家便開始討論、著手到市場購材,最終選取了相對有代表性的作品掛在樓道裡。
掛裝飾品只是二號樓樓門文化建設的一個項目,還有包餃子、改造花園斜坡等活動。二號樓是140戶人家的老樓,樓道的小廣告之前曾數不勝數,還堆積了不少垃圾雜物。自從開始建設樓門文化後,這一年裡就變了個樣,「從外面回來,一走進樓道就像回到了家,環境好,心情自然好,營造的氛圍也就更加和諧了。」居民黃女士說。
「我們的想法是打造立體式的北京四合院,希望可以加強居民的和諧度。」居委會工作人員說。二號樓作為農展南裡社區的第一個樓門文化建設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接下來,農展南裡社區將繼續發展其他樓院的樓門文化。「樓門每一層都要有一個主題,比如孝、禮,而且裝飾件數不宜太多,簡約也是美。」
韋伯豪社區5號樓
街道投資 為居民打造「樓道客廳」
韋伯豪作品
韋伯豪社區的5號樓最近成了社區的焦點,因為8月底這個樓的四個樓門建成了四個不同主題的作品展示大廳,社區裡老人、小孩的書法作品、攝影作品、繪畫、布藝作品都掛在樓道裡展示。5號樓居民發在朋友圈裡的照片讓社區其他樓的居民都有點「羨慕嫉妒恨」。
5號樓四個文化樓門分別定義為「仁愛之家」、「康健之家」、「儒雅之家」、「賢孝之家」。四單元從一樓到三樓的背景牆上,展示的都是住在這個單元的孫彥阿姨的布藝作品。臘梅報春、仕女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而製作它們的原料都特別簡單。「就是從批發市場買來的各種顏色的絲襪,然後蒙在剪好的塑料殼、快遞袋的硬板紙上,都是廢品再利用。」
今年76歲的孫彥一直是社區活動的熱情參與者,她不光參加了社區布藝班,還經常給社區行動不便的老人們買菜、送自己包的包子,每周四還會抽出半天時間,請社區的小孩兒到家裡玩。「我們大家都處的就像一家人。」
「正是因為社區裡有這些熱心人參與,而且有活動基礎,所以才能把樓門文化這個事做起來了。」韋伯豪社區主任趙雪玲介紹,社區的樓門文化項目從今年3月份啟動,也是紫竹院街道的試點。82歲的蔣阿姨帶著布藝組的老人們一起趕製了很多布藝作品、絲網畫,樓裡的小朋友們也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有沙畫、也有塗鴉。「因為離民族大學比較近,我們社區居民來自37個民族,這在北京的小區裡也是獨一份。」趙雪玲介紹說,樓門文化建設也調動了更多的、來自不同地域的居民參與。
除了在居民中徵集作品之外,韋伯豪社區所在的紫竹院街道也專門撥款用於樓門文化建設,為徵集來的作品進行了統一裝裱,還找來專門的製作公司在樓道裡製作了不同主題的背景牆,作品全都上牆後,獲得居民一致好評。
通過開展樓門文化建設,5號樓的樓內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有效地抑制了老舊小區樓內堆物堆料、張貼小廣告等問題,而且提升了社區鄰裡之間的熟悉度、信任感、互助頻率和團結精神,化解社區矛盾。蔣阿姨為此特意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自創了一首小詩:「樓門文化如佳話,居民作品牆上掛。心系鄰裡相和睦,互相關愛如一家。」
天橋街道祿長街社區
樓門文化怎麼建 聽居民的準沒錯
「關於樓門文化,人家有人家的想法,咱們有咱們的想法。」在西城區天橋街道的祿長街社區,樓門文化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從早些時候的「公共空間客廳化」,到後來建設不同主題的樓門,居委會書記趙長林覺得,社區與社區之間不可同比。他看重社區的實際情況,力圖揚長避短。「原來我們這兒說的幾個字叫『育管並行,量質齊升』,一個社區,沒有好的管理肯定不行」,祿長街社區就在這個基礎上,建設社區的樓門文化。
在老趙看來,樓門文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途徑,老百姓受益面也大。去年居委會搬了新址,他想著把能用的地方都利用起來,就「鼓搗」起居委會所在的樓道。為鼓勵大家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他設計了一個名為「稱」的作品。「天地之間有杆稱,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們幹得怎麼樣,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說出來的,而是在群眾心裡稱出來的」,平日裡「大家看看這桿秤,那就是一個教育。」老趙認為環境塑造人,好的工作氛圍自然就會把大家的工作熱情、責任心激發出來,而說得多了,反倒惹人煩。「不用特意跟大家說要為居民服務,大傢伙在這氛圍當中,就都是受教育了」。
老趙說,樓門的主題應當根據樓裡的人員結構確定,只有貼近群眾,群眾才願意參與,光憑自己想,「有可能不對群眾口味,那活就白幹」。社區的37號院以「友愛」為主題,樓門外張貼著「鄰裡互助公約」「樓門衛生公約」。樓雖然早在80年代建成,樓道卻十分乾淨,沒有任何堆放。「我們這個樓,不管哪個門,從一樓到六樓,沒有一個小廣告。」住在六樓的樓門長杜憲華十分自豪,他說樓門文化要在院裡環境衛生好的基礎上發展,否則既不到位,又顯得假。
聽說要建設樓門文化後,居民王國選已經給居委會送來了自己的作品「葫蘆」,與「福祿」諧音。他發揮自己的烙畫特長,在葫蘆上刻畫反映天橋街道的民俗。而37號院的樓門長杜憲華也正在廣泛徵求居民們對於建設樓道文化的意見。通過街道、物業、業主三方的溝通,37號院的樓門已經張貼上大家認可的宣傳標語,「下一步怎麼做,咱們還要聽聽居民們的意見再做規劃。」
來源:北京晚報 主筆 周明傑 實習生 陳潔玲 黃松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