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內的朝天宮,是江南地區現存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落。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朝天宮,除了有「金陵第一勝跡」之稱,還有「一部朝天宮,半部南都史」的美譽。那麼,朝天宮到底承載了哪些歷史記憶呢?
先從「朝天宮」之名開始說起。朝天宮在南朝、唐、宋、元時期為道觀,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下詔御賜「朝天宮」之名,從此,朝天宮成為明代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的道場以及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的場所。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到了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軍攻克南京,戰後百廢待興,次年,李鴻章將朝天宮改建為江寧府學,後來,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泮池兩側題了「德配天地」和「道貫古今」兩塊匾額。
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名臣曾國藩,明清時期最具話題度的兩大人物都曾在朝天宮留下過印記,而且他們之間隱約間還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係,這種微妙的關係便隱藏在「德配天地」匾額之中。
曾國藩筆下的這個「德配天地」似乎有點特殊,因為,其中的「德」字少了一橫,而「配」字則多了一橫。
(朝天宮的「德配天地」牌匾)
難道是曾國藩寫錯字了嗎?這種猜想顯然不合理。曾國藩作為一代大儒,怎麼可能輕易寫錯字?更不會四個字錯了兩個!即便是一時大意寫錯了,身邊人也會提醒,絕不會做成牌匾懸掛百年。所以,曾國藩此舉,必然是有意為之。
有觀點認為:曾國藩之所以把「德」字中的一橫移到了「配」字裡,是在諷刺朱元璋暴虐成性、濫殺功臣,缺德不配做皇帝。
這種說法確實很有話題性,所以流傳度很高,成為眾多歷史愛好者的飯後談資。但是,稍加思考卻不難發現,根本經不起推敲。
(曾國藩畫像)
江寧府學是學廟合一的府級官辦教育機構,「學」是「學府」,「廟」則是「文廟」,「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這句話也並非曾國藩的原創,而是孔廟、文廟常見的題詞,向來是讚美萬世師表孔子的專用詞彙。所以筆者認為,曾國藩題詞的對象是孔子,而非八竿子打不到的朱元璋。
接下來我們就跳出曾國藩暗諷朱元璋缺德的臆斷,來說說德字缺一橫的真正原因。
古人題字中的「缺德」現象,朝天宮的「德配天地」絕非特例,同樣是「德配天地」四個字,在有「中國第二大孔廟」之稱的雲南建水文廟,牌匾上的「德」字同樣缺了一橫。
(建水文廟「徳配天地」牌坊)
北京大高玄殿牌坊的「大徳曰生」,四川閬中市中天樓的「厚徳載物」,以及河北邢臺清風樓的「順徳府」門額,其「德」字「心」上都是沒有橫的。
看古代,明朝的古董官瓷,底款上「大明宣徳年制」中的「德」字也是少了「心」上那一橫。看如今,河北承德火車站,由前佛教界領袖、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承徳站」,其中的「德」字同樣是缺了一筆。
而最著名的「缺德」牌匾莫過於北京全聚德的店匾了,這塊寫於一百多年前的「全聚德」匾額,是出自清末秀才錢子龍之手。相傳,當時全聚德的老闆楊全仁宴請錢子龍,二人開懷痛飲,結果錢子龍喝多了,醉酒恍惚中錯把「德」字少寫了一橫。另有說法稱,楊全仁創業時一共僱了13個夥計,加上他自己是14個人,「德」字15筆,去掉一橫正好14筆,寓意大家同心協力,不能心上橫一把刀。但是,與朝天宮的「德配天地」一樣,這也只是後人附會編排的故事而已。
真實情況是,古代的「德」字本來就是心上無橫與有橫並用,而且,無橫「德」才是主流,遠遠多於有橫「德」。比如,《書法字典》中收錄的19個「德」字,絕大多數都是心上無橫。可見,無論是柳公權還是顏真卿,亦或是歐陽修、蘇軾,其筆下的「德」字都是缺一筆,這並非錯別字,背後也沒有腦洞大開的故事,只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書法習慣而已。
綜上,一切都是「美麗的誤會」,我們總是喜歡用如今的書寫習慣去解讀古人的題字,再加上一些或天馬行空或牽強附會的想像,杜撰出了一些傳奇故事,這倒也頗具趣味,但是,權當娛樂,而萬萬不能信以為真。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