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九個錯字:背後有歷史典故 錯得恰到好處

2021-01-08 參考消息

寫錯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樣的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話。

天下第一錯字

地點:

承德避暑山莊

錯字:

避暑山莊——「避」右邊的「辛」多了一橫

典故:

之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一錯字,因為它是由皇帝親筆手書,且懸於國家重要場所的門前。

「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就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莊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場所,皇家接待各少數民族的首領,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莊,不知那些首領們看到這個錯字會作何感想。

  最有說法的錯字

地點:

杭州西湖

錯字:

花港觀魚——繁體「魚」字四點變三點

典故:

「花港觀魚」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筆,「魚」字少一點是「有意寫錯」。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遊,瀟灑地活了。

最富哲理的錯字

地點:

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

錯字:

「風流宛在」——「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

典故: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劉坤一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

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風情萬種、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

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

  最令人叫絕的錯字

地點:

山東曲阜孔府

錯字:

與國成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下聯中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典故:

原來錯字的妙處在於:「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

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

  出現次數最多的錯字

地點: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錯字:

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個明孝陵保護碑,上面的「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前者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錯」,後者則是民國初年所題,至於題者叫甚名已無從查考了,估計也是精通書法者。

典故:

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非法的。但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眀」這個錯字很有來歷,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著名的《洛神賦》貼中,「明」字便寫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寫成「眀」的現象很多。清代文字獄很厲害,當時文人在許多場合都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擔心惹禍,但又不能繞過此字,於是把「日」易為「目」,意思是「睜眼寫錯字」。另一種說法則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種智慧,代表的是一雙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識人、識勢」,所以重「目」,而諸葛亮正是這樣有眼光的人。

其他「明」字: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內也有,有塊匾額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寫成了「眀」;新都的寶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寫成了「眀」;濟南市大明湖門牌上的「明」字,同樣寫成了「眀」。

最壯觀的錯字

地點:

秦皇島市山海關

錯字:

天下第一關——「第」字竹字頭變草字頭

典故:

此匾乃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其匾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是1米有餘,其大自不待言;它從東向西逐漸增大,在筆劃的處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寫成草字頭的「苐」,使筆劃減少,視覺上的分量減輕,讓繁體的「關」字筆劃凝重、粗壯有力,牢牢地壓住似乎將要翹起的城樓西端。

字為楷體,筆力遒勁雄厚,與城樓規格渾然一體,給人以大關雄壯平穩感,堪稱古今巨作。

最刻骨銘心的錯字

地點:

西安碑林

錯字:

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愛國將領、禁菸英雄林則徐之手。

林則徐成名于禁煙,也因禁菸而惹禍,遭到了怕戰派的誣陷,結果被道光皇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則徐在赴伊犁、途經西安時,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

就在寫下這詩句前,林則徐來到碑林,希望從前人的墨跡中尋找點人生的安慰和前進的動力,並認真寫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認為這是他當時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頭上的一撇沒有了,寓意自己丟了烏紗帽。林則徐當時到底是不是這樣想的,已無從考證。

  最有恩情的錯字

地點:

天津薊縣獨樂寺

錯字:

報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橫沒了

典故:

當年鹹豐駕臨獨樂寺,當家的大和尚便想沾個榮耀,請鹹豐為寺內四合院題寫個院名。鹹豐也未客氣,即興寫下了「報恩院」三個字。但字寫好後,鹹豐才發現自己「獻醜」了,最後一個「院」少寫了一橫。大家都看出來了,但皇帝寫的字誰敢說是錯字?這時鹹豐開了金口,說人啊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畫不能寫全。

最神話的錯字

地點:

濟南趵突泉

錯字:

趵突泉——「突」字少了一點

典故:

在濟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這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

傳說勁挺柱湧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

下次旅遊去這些景點的時候,可以留心觀察一下這些有故事的「錯字」!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錯字?歡迎告訴小編!

歡迎掃描關注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

相關焦點

  • 成語「入幕之賓」是啥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漲知識了!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但是有很多成語比較冷門,我們很少用到,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想要學好成語,就應該讀懂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成語。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解兩個成語,分別是入幕之賓和請君入甕,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你就豁然開朗了!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十大錯字典故
    寫錯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些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話。最有說法的錯字「花港觀魚」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筆,「魚」字少一點是「有意寫錯」。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遊,瀟灑快活了。
  • 我國最著名的九個錯別字,佩服佩服!
    但有些個錯別字,卻晃燦燦地懸掛於一些著名景點的牌匾或者石刻之上,流傳至今…… 天下第一錯字 典故:之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一錯字,因為它是由皇帝親筆手書,且懸於國家重要場所的門前。 「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 語文老教師直言:掌握這100個成語典故,學完半個中國歷史!
    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得語文者得天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如今語文所佔據的地位。對於語文這門學科,要想學好它,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始終離不開兩個字——積累。成語作為我國語言文字的瑰寶,是精髓所在,簡簡單單的一個四字成語,背後包含了一個典故,是中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結晶。在現在的語文學習中,成語也是必考知識點,甚至可以說,語文要想考取一個好成績,成語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不管是成語考點,還是閱讀、作文都離不開成語的點綴。
  • 「畢姥爺題錯字」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
    其實,該事件發生在2013年,只是拍下的照片「留下了證據」,畢姥爺為九球天后題字四字錯倆,九寫作「玖」,後寫作「後」,實際上都為錯用。(10月24日 新華網)  畢福劍經常在節目中秀一秀他的書法,但是這次卻栽了,非但沒有一顯其名嘴下掩蓋的「墨客」之氣,反而惹來眾人一片嘲諷之聲。
  • 人民日報:40個古代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的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
  • 錯字造句和解釋_錯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錯字(cuò zì)。近義詞有:別字,誤字。反義詞有:正字。寫得不正確的字,或刻錯、排錯的字。[魯迅《致姚克》:「文字獄後,乃專事研究錯字。」]錯字參考例句:1、俺從不寫錯字,但俺寫通假字。2、老師將文章內的錯字圈出,並要同學們訂正。3、這份文稿上有些錯字,需要再修改訂正。
  • 中國八大著名錯字,竟有兩個在濟南,四個出自山東……
    小編經常會寫錯字比如高新區寫成高薪區還有秒變停車場敲成了秒邊大傢伙笑話不說,還得被罰木有雞腿吃!第一個錯字是避暑山莊的「避」。在承德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上方,懸掛有一塊匾額,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可是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就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
  • 成語「樵柯爛盡」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的大話成語,為大家帶來2個成語,分別是青門種瓜和樵柯爛盡,這2個成語背後都有歷史典故,而讀懂成語最主要的就是讀懂背後的歷史,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成語就是一種人生。蕭相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蕭何,當年劉邦得天下,是靠蕭何、張良、韓信,人稱「漢三傑」。劉邦得了天下後,有人說燕王臧荼有反心,劉邦稱帝的第一年就把燕王臧荼以謀反罪殺了。後來又聽有人說韓信也有反心,於是呂后用計把韓信也殺了。劉邦此時對有功之臣都起了疑心。有一天他把相國蕭何招到跟前,對他說相國為漢朝立下了不朽功勳,要對相國給予重賞。
  • 成語「侯門似海」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讀懂,才會恍然大悟
    有很多成語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也有一些生僻的成語,我們卻並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其實冷門成語也很有意思,只要我們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就可以熟練應用成語。今天的大話成語,我們來講2個成語,分別是戶限為穿和侯門似海,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懂了典故,你就會豁然開朗。
  • 100條成語典故,讓孩子牢記半個中國歷史,寫作不詞窮!
    可以說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要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而其存在的歷史典故在語文上往往都能得到很好運用,尤其在寫作上,更是一個絕佳的寫作素材。中國人重史,是因為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了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後,中國人發現,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道理,常變的歷史天空、上演著不變的人情故事。
  • 人民日報:孩子必知的40個中國古代歷史典故,增長知識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34;?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以下40個歷史典故,孩子知道多少?快收藏學習!
  • 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一個時期,今天小編盤點了一些較為冷門的戰國歷史典故安利給你們: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1.前298年,癸亥,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三何元年,蔻頃襄王橫元年,秦昭王九年,齊潛王三年。①秦取楚十六城。秦囚楚懷王,楚人告於秦「國有王矣」。
  •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及其背後的歷史典故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了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 什麼是歷史典故,抱雞養竹你知道什麼意思麼
    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它是濃縮的歷史,每一個典故的背後都有一段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 @人民日報總結:不可不知的40個中國古代歷史典故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人民日報總結了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收藏學習!
  • 30個歷史典故帶你穿梭歷史的時間線
    中華上下五千年悠悠歷史,濃縮於一個個歷史典故,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流傳千年。從炎黃到明清,30個歷史典故帶你穿梭歷史的時間線,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炎黃時期 【炎黃子孫】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
  • 高手認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錯字,建議改個字,說得過去嗎
    多年來,關於有些詩詞名句是否合理的問題,很多網友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唐代詩人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就一直有人覺得寫得有問題。大雪天怎麼可能會有大雁高飛呢?不只是一些網友和學生覺得不妥,當年數學家華羅庚也曾提出過質疑。這一點,小美在前幾期中已經和大家討論過了,盧綸這詩極有可能是虛寫。
  • 人民日報:孩子不可不知的40個中國古代歷史典故,收藏長知識!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以下40個歷史典故,孩子知道多少?快收藏學習!
  • 這幾個錯別字,光天化日之下錯得理直氣壯!
    「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就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在清代,承德避暑山莊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場所,皇家接待各少數民族的首領,如內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莊,不知那些首領們看到這個錯字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