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上10點多,乾潭派出所接到小章父親的求助電話,說他11歲的兒子走失了,單警官經過詢問了解到,小章今年11歲,因為白天和小他一歲的弟弟吵架,但是媽媽只罵了小章,孩子覺得母親偏心,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
小章父親急瘋了,民警再次分析孩子出走的路線,最終在凌晨4點21分,民警找到了小章,小章父親恨鐵不成鋼,伸手就想打兒子,被民警攔住了。回到所裡,小章歪著頭一臉不服氣,民警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聽了後情緒好起來了,還直接承認了錯誤。第二天一早,孩子又跑了回來「警察叔叔,那以後你就是我的靠山了,如果我爸媽再欺負我,我就來找你!」民警肯定地說,「當然可以。」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特別幸運的人,我和丈夫從北漂開始打拼,到如今都是高管,有車有房,還有一個5歲的女兒活潑可愛……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完美。
但是這種平靜隨著二寶的突然到來而被打破了。
二寶是計劃外的一個小天使。懷胎十月轉瞬即逝,因為是生二胎,沒有生老大的時候那麼興師動眾,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條。我生下一個健康可愛的兒子,一家人非常開心。我和丈夫商量,為了避免婆媳矛盾,讓自己退休的媽媽來北京照顧自己,丈夫欣然接受。
二寶的降臨,對於我和丈夫來說,這是一個浪漫而溫馨驚喜,但也成為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挑戰。
誰都沒想到,最先出狀況的,是一向乖巧的大寶。小弟弟回到家,大寶便開始悶悶不樂,開始的幾天,因為二寶還沒適應,黑白顛倒大家都比較疲憊,所以對于大寶的不開心也沒有多想。
直到有一天,大寶趁所有人不注意,要把弟弟抱出門。大家看見後,趕緊攔下大寶,問他想幹嘛。大寶氣哼哼地說,有了弟弟之後媽媽都不愛我了,我要把他送給別人。
緊接著,幼兒園的老師也反饋,大寶在幼兒園變得嬌氣脆弱起來,經常纏著老師,稍有不順心就愛哭鼻子,還多次提到要把弟弟二寶送給別人。
我了解到,其實原來大寶是非常喜歡小弟弟的,但是一方面總有親戚或者朋友和大寶跟大寶說:「媽媽有了弟弟,就不愛你了。」「媽媽是愛弟弟還是愛你呀?」另一方面,我們忙於照顧二寶,大概也使大寶覺得自己從小公主變得沒人關心了。
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多子女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訴求。就拿大寶來說,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在二寶作為家庭新成員,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老二身上,老大面對這種情況無所適從。大寶內心失落極了,認為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小傢伙搶走了屬於自己的愛。必須做點什麼才能挽回媽媽。甚至開始使用鬧脾氣或者是攻擊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關注。
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需要先從參與感做起。當二寶進入家庭中之前,其實就要做這件事情了,比如讓大寶在媽媽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聽聽胎心,感受一下胎動,讓老大對將要出生的小寶貝充滿好奇和情感上的認同。
如果前期沒做也不要緊,當老二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可以給老大安排些「工作」,比如做些鬼臉或者發出滑稽的聲音,當老二被逗樂的時候,會給老大一種他喜歡我的心理暗示。孩子總是情不自禁地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同時,可以讓老大參與一些照顧老二的日常行為,比如衝奶粉或者換尿布等等,這些工作能夠給老大帶來我很重要,爸爸媽媽弟弟都需要我的感受。
此外爸爸媽媽還得抽出些時間,作為老大的私人時間,比如讓爸爸帶老大去逛逛超市,或者媽媽在睡覺前聽聽老大的吐槽和情緒,讓老大覺得自己還是以前那樣被寵愛和關注。
琳達嘗試了一個月的調整,很快老大和老二的關係變得親密無間,甚至大寶經常宣傳,二寶是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人。
正當我為大寶和二寶之間的明爭暗鬥焦頭爛額開始的時候,親媽也開始出狀況了。老太太一早出門,中午也沒回家,電話不接,微信不回,不會出了什麼事吧?開始的時候可把我嚇壞了,趕緊把老公叫回家,一起去找老太太。最後,是我的表姐告訴我,姥姥自己去了火車站。好話說盡,算是把老太太的氣捋順了請回來。
一問,原來是頭一天早上,姥姥出門去買菜,鄰居家保姆說了句「你家女婿那麼能掙,接親媽來都是享福,接丈母娘來就成買菜做飯啊?」這一下子,老太太就覺得不滿意了,突然不辭而別了。雖然接了回來,我感覺老太太心裡的霾並沒有完全消散,像個隱性炸彈隨時會炸。
日子平靜沒兩天,我又發現了新問題。這次是我老公,老公雖然平時很忙,但是每天一下班就早早回家,周末的家庭日聚餐也從不缺席。自從親媽離家出走事件之後,老公回家的時間不但大大推後了,而且,周日也經常到單位加班。
我跟老公委婉地提了好幾次,老公都是嘴上答應,可是仍舊是不願意回家。
一個幸福的家,突然就感覺在分崩離析的邊緣。
當諮詢的中心轉向孩子的姥姥和爸爸的時候。有趣的事情出現了,兩個人都不願意承認兩個人之間有問題,但是當問到有什麼需要對方改變的地方的時候,兩個人又不約而同的開啟了吐槽模式。
諮詢師發現,實際上家庭中,並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大矛盾,但是生活上的稀碎衝突確實接連不斷,這些衝突不是原則問題,卻是兩個不同家庭,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的博弈。
琳達的媽媽退休前是個醫生,做事幹練,受人尊重,同時也比較有主見。所有的物品擺放,說話辦事,都有規矩。而琳達的丈夫成長過程中,屬於放養型,為人風趣幽默,做事也隨心所欲。但這在琳達的媽媽眼中,種種自由灑脫行為,是對自己的挑戰和不尊重。
開始的時候,琳達的丈夫大大咧咧,嶽母大人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可是後來發現,不管做什麼,最後都沒達到人家的要求,而琳達卻每次都能夠做得百分之百滿意。琳達從小就按媽媽的要求,凡事有個規矩,但是,這個規矩是琳達自己家的規矩,別人根本就不知道,甚至讓琳達自己也說不出這些規矩的具體條款。在丈夫看來,這就是雞蛋裡面挑骨頭,眼不見心不煩,乾脆就不回家了。
琳達的媽媽,對女婿這種軟抵抗的行為,也非常不滿意,積累了很久,乾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來個離家出走。可惜琳達困于大寶二寶,已經精疲力竭,對老公和媽媽的矛盾完全不知情,直到出事都不明白怎麼回事。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之間的衝突導致的。媽媽和丈夫的矛盾,是兩個家庭,兩套不同理解世界體系之間的摩擦和整合。無論是從家庭分工,每個人的職責,還是生活瑣碎地怎麼掃,鹹鹽味精放多少,這種衝突和矛盾無處在。而涉及到這兩個具體的人,如何處理兩個人的關係,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一個態度的敏感程度,以及做人的原則紅線在哪裡,無處不帶著兩個原生家庭不同的理解。當兩個原生家庭開始碰撞的時候,所有人,都無法按照自己的習慣來行動,每個人都需要作出調整和適應。
尤其是在照顧小孩的情況下,這種衝突特別明顯。老人在照顧孩子的和產婦的過程中,又一次體驗到久違的那種「為人父母」的感受,這種強大的感受,甚至會升級為和孩子的爸媽爭奪撫養照顧的權利--我有經驗,你們都得聽我的。另外,由於體驗到被關注的快樂,也會發展出一些和孩子競爭,需要子女關心關注的情況--我照顧你們這麼辛苦,你們應該多關心我。而老二二寶的出現,讓琳達的媽媽被動攪入了這種衝突而不自知。
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每個人知道,自己在這場關係的博弈中,處於什麼位置,重新適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同時適應其他家庭成員的出現,接受他們的習慣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每個家庭成員,拋開對自己身份的偏執和保守,不再使用過去的經驗去面對他人。當然這並不容易,需要每個人的配合。
不過幸好,琳達和丈夫非常積極的配合,在他們的努力下,琳達的媽媽也放棄了過去的高要求,學會放棄對一些無關緊要小事的關注。一年的時間,對琳達和他的家庭來說,這一年很辛苦,但是,這背後收穫的,是終生受益的幸福。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杭州日報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