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待毅力這個詞的,反正就我而言我真的是看著這個詞,我就犯噁心。因為很簡單----我沒有這個東西。在N多年前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被當時的老師一語成讖: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直接的結果就是偏科,上學偏科嚴重,小學影響初中,初中影響高中,高中影響大學,大學到了現在。所以對於數學很好的人,我真的是既羨慕又崇拜。所以工作學習上,這真的是一點捷徑都沒有,不管喜不喜歡,願不願意,都要持之以恆,堅持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真的有所收穫。
三分鐘熱度這個事其實很常見,在工作學習上用這句話確實是非常的不合時宜,但是我們換個場景,在愛好方面呢?三分鐘熱度真的那麼不可接受嗎?以前看到一個小故事,大致意思是學習一樣東西付出的太少,所以你不會珍惜,往往虎頭蛇尾,當時覺得頗有一些道理,後來的實踐中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越到後來我越發現,對愛好而言,喜歡這個愛好的時候不管什麼理由,都會去做,不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這個「去做」的效果大概就是事倍功不半了。可是「喜歡」這個東西,如果真的有一點點的規律可言,這世上的負心漢大概就會少了一大半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大概都不是普通人。但是喜歡的東西千萬不要被自己設限,喜歡就要去做,去追求。
世俗都可拋開的話,為什麼要被愛好本身桎梏?長期的愛好固然好,但是是不是短期的愛好就百般阻撓呢?其實某種程度上,旅遊也算是一種短期的愛好,唯一的不同是,旅遊不會有強烈的目的性,單純為了放鬆而已,想想小時候的春遊感想、春遊日記、春遊心得,那簡直是最初的,對短期愛好的扼殺吧。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是成年人了,對很多無關生活的小事情有了抉擇的權力,可以好好地去享受旅遊的過程而不必糾結旅遊的結果。以前看一篇旅遊的帖子,下面有個網友回覆:相比較團體的旅遊我更喜歡一個人,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決定我到底走那條路,我今天早上睡到自然醒也不用顧慮別人的想法。這不就是最初的,關於短期愛好最美好的描述嗎?
而與此相反的,這一點在孩子的興趣培養問題上表現得尤為重要。孩子不是成年人,他們缺乏起碼的判斷力,往往對孩子的世界來說只有喜歡與不喜歡,而沒有合適與不合適。他們對最終興趣會發展到什麼地步也完全沒有預期和計劃,簡而言之,孩子注重對是過程,跟家長們目地式與選擇不同。但是很遺憾,孩子們只有「知道」的權力,再無更多。往往決定愛好並標明目,的,都是父母。
這時候家長的任何一個細微的不當舉動都對孩子的興趣是一個大的創傷,經常聽我們這一代的90後抱怨,離開了學校就再也沒有那麼單純的感情了,於友情於愛情都是。為什麼沒有?因為沒在江湖,身能由己,我跟你合得來我就跟你做朋友,我喜歡你我就追你。出了社會還能這樣嗎?恐怕身不由己的時候才是主基調。所以你們明白嗎?孩子的世界真的跟我們不一樣,用未來的預期和興趣的雅俗來分類興趣真的是很殘忍的一件事情。大部分的興趣愛好,都不一定要你學得多麼的出神入化,喜歡所以去做,不一定會做得很好也沒關係,大可不必一開始就給自己條條框框,或者為此背負上種種的心理負擔。最後說一句題外話,關於最近很火的「吃雞」遊戲而言,最讓人不齒的莫過於遊戲開掛了,不想要過程,一味的追求結果,是不是大概就這個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