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家法院的院長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的主題是「全面無紙化,數智雲司法」,主要是介紹該院在推進無紙化辦案辦公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無紙化」,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和潮流,在節省紙張、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確實帶來了很多好處。
不光是隔壁公司,我們公司在推進無紙化辦公這件事上也是不遺餘力,成果顯著。
還記得2017年在全國電子檢務工程大會上,蘇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薛國駿在介紹辦公軟體——「蘇檢掌上通」時的一句經典表述:
「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讓時間被壓縮,空間被摺疊」。
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自從有了這種辦公軟體,收發會議通知、申請用車、出差購票訂房、報銷差旅費等事項,再也不用一張張地填單子、貼發票,一次次的找領導了。
但是,在辦公領域大顯身手的「無紙化」,並不當然的就能夠在辦案領域產生同樣的功效。
有電子卷宗,自然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提升閱卷、摘抄筆錄的速度,查找一些證據也方便了很多,製作法律文書時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
但是,把電子卷宗作為一種輔助措施,和完全依賴電子卷宗,徹底的拋棄紙質卷宗,要求在「辦案中不產生一張紙」、「辦公桌上沒有一張紙」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就像按需、適量的食用保健品對身體是有益的,但如果把保健品當飯吃,天天抱著人參當主糧,不吃其他的食物,也是任何一個人受不了的,大概率是一邊竄鼻血,一邊營養不良。
為什麼說完全的「無紙化」不適合辦案呢?隨便列幾條吧:
1.現有的掃描儀還沒有達到那麼高清的程度,很多書證圖片上的細節,掃描儀無法呈現,而往往就是這些細節,隱藏著辦案的關鍵所在。
而且通過電子卷宗中的圖片,你是能了解到大部分案件的信息,但通過翻閱紙質卷宗,你能從那些還夾雜著看守所的氣息的紅手印上,從那些採集到的書證上的油汙、褶皺中,感受到很多其他的東西。
2.疑難複雜案件,往往有很多本卷宗,有時候要把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甚至書證放在一起比對著看,而再大的電腦屏幕也很難滿足這一點。
以前你可以拿著卷宗坐著看、站到窗戶邊看、躺在椅子上看,各種姿勢,怎麼舒服怎麼來,而現在,你只能把電腦顯示器架高,老老實實坐在那盯著屏幕看了。
第3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
真的費眼
對於一個一年要辦理幾百個案件的承辦人來說,你讓他從早到晚盯著不斷閃爍的電腦屏幕,閱讀完動輒幾十甚至上百本、一本200頁的電子卷宗;
再在電腦上劈裡啪啦地敲打出幾十頁幾萬字的審查報告等各類法律文書,再去點擊無數次的「否」(別問為什麼,能懂的自然懂);
要是再加上如果單位實力不夠,採購的電腦屏幕質量一般,重度頸椎病是跑不掉了,想要不瞎都是挺難的。
但是很不幸的是,就在那則新聞裡,我們也只看到了強調說:
「配置橫豎兩個顯示器,提升左看右寫的能力;採購移動閱卷終端,5月初即在全省率先實現員額法官移動閱卷全覆蓋」。
而沒看到有沒有給全體員額法官配備防藍光輻射眼鏡、緩解視疲勞的眼藥水的內容。
也許,接下來該院的員額法官們也會率先成為全省法院系統視力最差的那群人吧。
關於推行「無紙化」辦案,有人說初衷是為了倒逼智能化辦案。
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
1.「無紙化」辦案就等於「智能化」辦案嗎?
2.紙質卷宗已經到了妨礙辦案效率,非要淘汰不可的地步了嗎?
3.「辦公桌上沒有一張紙」所帶來的整潔和承辦人的視力健康相比,到底孰輕孰重?
智能化的出現,是為了將人類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如果一種事物,最後變成了人身上的枷鎖,甚至開始損害人的健康的時候,它就已經走向「智能化」的反面了。
因為,任何一種工具,應該是為人服務,而不是來讓人為它服務的。
最後再回到開頭的那條新聞。真的挺好奇,那家辦公桌上一張紙都沒有的法院,以後辦公採購是不是一包A4紙都不會買了,希望省下來的錢,能給大家配副眼鏡,買點藥水。
最後一句:「實事求是」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遵循的思想方法。今天是黨99歲的生日,祝她生日快樂,永遠年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CU檢說法
(CU-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