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旅遊引擎效能初顯

2020-12-17 上遊新聞

09-25 20:40:45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近年來,在政策的支持下,鄉村旅遊展現出蓬勃生機。據農業部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3萬家,營業收入近5500億元,整個產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態勢。

隨著不斷加大協調力度,積極引導政府和社會多方面資金注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目前我國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成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

促進鄉村旅遊更加濃墨重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一系列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政策意見,尤其在2016年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印發了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

好的政策重在落實,2017年農業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落實上,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於推動落實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政策的通知》,各地將政策意見細化實化為具體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出臺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鄉村旅遊事業做出了更加濃墨重彩的規劃。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鄉村旅遊的六大方向:重精品、重生態、重產業、重傳承、重扶貧和重監管。

在重精品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方面,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統籌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科學布局近遠海養殖和遠洋漁業,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

在重生態注重鄉村生態優勢轉化方面,加快發展森林草原旅遊、河湖溼地觀光、冰雪海上運動、野生動物馴養觀賞等產業,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遊示範村鎮和精品線路,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遊產業鏈。

在重產業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方面,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在鄉村旅遊方面重點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

在重傳承推進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適度利用方面,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應該注意的是,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表現在鄉村休閒旅遊中各種業態發展不平衡,個性化特色化的中高端產品服務發展不充分。各個地區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來發展特色產品、產業,而不是照搬其他地區的脫貧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惡性競爭,而是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這樣的脫貧方式才能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一村一品」助力鄉村振興

提起「一村一品」,很多人並不陌生。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鎮致力於加入鄉村旅遊的行列,而「一村一品」正是這樣一種標準化、品牌化的概念。

截至今年7月,根據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的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及第八批全國示範村鎮名單,全國已有1809個村鎮監測合格。

什麼是「一村一品」?就是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的基礎上,一個鄉村一個特色產品,逐漸形成規模產業,採取「公司 基地 農戶」的模式,把村中的貧困戶全部納入到產業扶貧的體系中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就是要有特色的產品,有合適的模式以及適當的宣傳方式。這快速提升經濟實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是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例如,有的村組建合作社發展花生種植,是遠近聞名的「花生村」;有的村電商發展成熟,被當地政府認定為「淘寶村」;有的村子裡企業領辦合作社,流轉大量土地發展蔬菜產業等……這些都屬於「一村一品」。

今年中央財政下撥的扶貧資金有1000多億,很多地方政府都將扶貧與「一村一品」結合起來進行產業扶貧,通過扶持「一村一品」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一村一品」強調的是一個村至少開發一種具有本地特色、打開本地印記的產品,並圍繞主導產品的開發生產,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導產業。《農業部辦公廳關於深入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的意見》中就指出,實施「一村一品」是貧困地區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礦場資源豐富,有的地方具備區位優勢,還有的地區人文底蘊深厚,而各地要做的就是將這種「優勢」變為「特色」,變成「品牌」,這就需要當地人認清自身優勢,明確產業定位,將比較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當然,「一村」可以共存「幾品」,幾村也能共存「一品」。

「中秋」 「豐收」 農業休閒遊成新亮點

中秋小長假已經落下帷幕,由於今年中秋節恰逢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全國各地慶祝活動亮點紛呈,這也帶火了小長假的農業旅遊。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綜合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和各地旅遊部門數據,中秋假日期間,全國接待國內遊客9790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35億元,農業旅遊成為各地的新亮點。

「中秋光景好,況復月團圓」。中秋節小長假期間,不少遊客選擇全家出遊共度佳節。據了解,各地名勝大川、古鎮老街等富有傳統民俗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均迎來大量周邊遊客,加之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農業旅遊成為新亮點。

數據顯示,北京市中秋假期接待人數共計395.4萬人,同比增加4.7%;景區收入達1.27億元,同比增加11.5%.其中,歷史文化觀光型景區共接待122.2萬人次,同比增加9.7%。貴州省納入全省重點監測的97個旅遊景區共接待遊客254.72萬人次,門票收入4184.35萬元,綜合收入16.85億元,青巖古鎮、慕俄格古城、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丹寨萬達小鎮等景區節日期間日均接待遊客超過萬人。

各地在歡度中秋的同時,也開展了豐富的農業旅遊活動。重慶武隆、湖北黃陂錦裡溝等景區在中秋賞月之餘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讓遊客體驗農產品豐收的快樂。貴州省開陽縣、桐梓縣、金沙縣、威寧縣、興義萬峰林等地舉辦「中國農業豐收節」,開展各種農事和採摘活動。江蘇省泰州市河蟹上市,溱湖籪蟹、興化紅膏蟹等美味品種令人垂涎,當地「2018溱湖蟹村首屆籪蟹開市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遊客。

中秋期間,各地還著力於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和假日旅遊產品,各地中秋燈會供兔兒爺、拜月、猜燈謎等中秋民俗活動豐富。河南省推出「2018河南中秋雅月賞聽會」,以先秦以來出土的古樂器及古樂譜復原演奏貫穿全場,期間更有「千人朗誦中秋詩詞」。此外,北京市景山公園特別推出「中軸色彩、文化北京」系列活動,貴州安順龍宮景區舉辦2018首屆中國·貴州龍宮詩會,山東煙臺舉辦了「月是故鄉明」煙臺萬人中秋賞月活動。

今年鄉村旅遊亮點多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不斷推動鄉村旅遊的建設,不少地區的鄉村旅遊業發展更趨成熟。那麼,今年將在哪些層面推動鄉村旅遊?

首先,今年將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值此契機,各地舉辦啟動大會、成果展示、發展論壇、民俗展演等系列活動,唱響「發展三農事業、推動鄉村振興」主旋律;鼓勵各地開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

其次,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支持盤活農村閒置資產資源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辦好第二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樹立和推介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品牌。培育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示範帶動力強的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莊(園)、農家樂等精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農業嘉年華、休閒農業特色村鎮、農事節慶等形式多樣的品牌創建和推介活動。

採取線上宣傳和線下發布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發布推介活動。培育一批積極性高、素質強、善經營的管理和服務人員。編印出版《中國休閒農業年鑑》,支持編制出版休閒農業系列精品教材。

再次,實施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工程。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研究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部署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工作。組織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加大農業文化遺產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社會各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自覺性。

最後,夯實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工作基礎。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引導各地加大投入,改造一批休閒農業村莊道路、供水、停車場、廁所、垃圾汙水處理等設施。

編輯: 李桂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章繼剛: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讓鄉村旅遊釋放更大效能
    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讓鄉村旅遊釋放更大效能文/章繼剛近年來,四川、江蘇、重慶、江西、廣西、山東等地依託山水資源,準確把握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積極推進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通過組織「大棚遊」「採摘遊」「採購遊」「垂釣遊」「農莊遊」等旅遊產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旅遊產業
  • 宿遷休閒觀光農業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強化「農」的屬性,突出「遊」的功能,去年接待遊客445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7.6億元——宿遷休閒觀光農業成鄉村振興新引擎宿遷網訊(記者 張雲 通訊員 趙聰)1800畝的70餘種海棠花競相開放,燦若雲霞,眾多遊客在花間拍照、直播,現場車輛綿延數裡,附近飯店家家爆滿
  • 觀察:直航效應初顯 臺灣旅遊費用直降千元
    業內人士指出,直航的實現降低了旅遊的時間和成本,預計明年臺灣遊將迎來一個「提速期」。直航效應初顯,臺灣遊費用直降千元12月18日,福州首個直飛臺灣的旅遊團出發,120名遊客通過空運直航飛抵臺北。記者了解到,兩岸航線「裁彎取直」後,航程縮短、航班增加,臺灣遊的常規線路降價幅度多在500元至1000元。
  • 引擎之力
    今年以來,克拉瑪依區瞄準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不斷推動傳統石油石化產業、商貿物流業、數字經濟產業園、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城南旅遊商務區「兩業兩園一區」做大做強做優,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之力,確保了轄區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 發展休閒農業,促進三產融合:長清區鄉村振興道路上的農業旅遊新產業
    特色產業,特色旅遊:——突出特色產業,擴大休閒農業的品牌影響力長清茶、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產業是長清現代農業發展的代表,也是長清休閒農業的一張重要名片。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振興十大農業特色產業的實施意見》,長清區農業農村局編制完善了長清壽茶產業振興規劃,繼續強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綠色茶葉原料生產和名優茶加工,著力打造北馬套綠色茶種植、三產融合齊魯8號風情路、坡裡莊標準化生產、萬南良種科技示範、界首旅遊休閒等旅遊觀光茶區;發展了馬山王嶺、雙泉郝莊等一批新建茶園,擴大靈巖御菊、五峰蒲公英、馬山丹參等花草茶種植和產品研發,將茶文化緊密融入「
  • 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農業汙染防治中的效能
    原標題: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農業汙染防治中的效能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
  • 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
    園區一瞥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馬利君 黃晨) 7月7日上午,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園儀式。民宿和現代農場投資及設計規劃業界的黃柏鈴教授就目前我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應該是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模式。
  • 經濟增長雙引擎——亨通網智文化旅遊融合方案為經濟發展賦能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布信息-全世界約有37%的旅遊活動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遊正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長,文旅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目標歸根於文物、遺產、人文風情、民俗特色等諸多文化要素與旅遊經濟的緊密結合,目前觀念衝突和體制障礙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初期遇到的最大的阻力,同時產業鏈缺失、文化和旅遊經濟發展不均衡、文化+科技融合不強等因素是文旅融合的當前現狀。
  • 泰國力爭農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提升農業競爭力,是要將泰國發展為熱帶作物農業大國,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通過技術創新,讓農業出現量變和質變,成為優質產品和高價值產業,讓農民成為高收入人群,並讓農業呈現可持續發展。泰國制定了20年農業發展規劃(2017-2036年),這一長期發展規劃是國家20年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堅持「農民穩定、農業富餘、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
  • 山西三大旅遊板塊藍圖初顯
    近日,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盛佃清表示,我省將聚焦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集聚一省的獨特稟賦,高起點、大手筆謀劃,堅持景區為王、路網先行,實施大項目建設,大企業運作,實現三大板塊突破性開局、突破性進展,加快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遊目的地。目前,三大旅遊板塊的開發定位已經有了初步考慮。
  • 廣東再添一個省級數字農業農村試點縣
    廣東再添一個省級數字農業農村試點縣金羊網  作者:許悅  2020-08-03 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農業經營網絡化發展成效初顯,
  • 「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休閒農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有很多的作用,比如說,農民可以通過以房屋入股來發展民宿、土地出租,農產品銷售、通過在農莊就業獲取工資收入等渠道增加收入。」文山彪介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在農村,所以主要的人員來自農民,農民是主力軍。根據省農委統計,2016年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直接安置農民就業64萬人。
  • 山東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創建名單匯總一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希望的田野上必將譜寫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的嶄新詩篇,讓農村更加美麗、農業更加興旺、農民更加富庶、生活更加幸福。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旅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徑、重要引擎。
  • 雲陽清水湖環湖農業產業園初現雛形
    本報訊(記者 王彬彬 餘書仕)近日,清水湖環湖農業產業園初現雛形。站在清水湖觀光平臺遠眺,產業園與清水湖相互襯託,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該產業園位於清水湖環線,規劃總面積5000畝,涉及建興、七裡、寶臺、桐麻4個村,是清水土家族鄉「一環四線八園多節點」農業產業布局的核心區域。
  • 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產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產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中新網來賓1月21日電 (張祖良)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以發展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休閒農業為方向,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多措並舉取得顯著成效。
  • 三農解讀:農業、休閒農業、旅遊、鄉村旅遊有什麼區別!
    導語: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在我國發展休閒農業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那麼如何理解農業、休閒農業、旅遊、鄉村旅遊這些概念呢?
  • 嶺北「星月同輝」產業格局初顯
    「農業立鎮,工業興鎮,城建美鎮。」王豐說,嶺北歷來重視工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在遂溪工業經濟大潮中,注重規劃引領,科學調整工業布局,為嶺北工業園區的快速壯大發展和嶺北經濟的長遠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目前,落戶園區的企業有51家,其中正式運營投產的35家,在建的9家,籌建的多家。
  • 吉林東豐:「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旅遊創新之路
    堅持立足當前、科學規劃,全力把旅遊業打造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引擎。深刻變化的旅遊業格局東豐縣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特色優勢,以建設全域旅遊為目標,以產業提升為載體,著力加強市場開發建設,產業格局日趨完善。東豐縣縣城旅遊建設發展較快,城區內的農民畫館、南照山森林公園、花卉產業園等項目日臻成熟。
  • 佛山成立農業旅遊協會 為農業插上旅遊的翅膀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此同時,我市積極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納入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點,要求「十三五期」間,全市建設農業公園30個以上。
  • 文旅扶貧看三明|泰寧朱口鎮:鄉村旅遊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鎮村幹部下定決心轉變思路,在經過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原有的高農藥、低產出的傳統農業逐漸淘汰轉變為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依託村內交通區位優勢、農田廣闊平坦、新農村建設成果和丹霞地貌美景等有利條件,鎮內大力實施招商引資項目,先後引進了金湖牧歌、中歌玫瑰、生態餐廳、法國光亮蝸牛等特色生態農業項目,千畝農田交由專業公司統一實施生態農業種養,形成連片的油菜花海、玫瑰、稻穀……農業觀光、農業智能溫控栽培、特種種養、生態休閒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服務正在音山田間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