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她力量⑫】聊城高唐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2020-12-20 澎湃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新號令。中央有號召,婦聯有行動。山東省各級婦聯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和全國婦聯部署要求,以深入實施「巾幗脫貧五送行動」為重點,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群眾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奉獻巾幗之力,唱響巾幗之歌。

齊魯女性推出「脫貧攻堅她力量」專欄,講述齊魯巾幗脫貧攻堅的典型故事。

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的培訓課正在高唐縣委黨校進行。參加培訓的是從遠遠近近村鎮趕來的300多名農民,講課的是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培訓課後,她還為圍攏過來的農民講一些實用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小妙招」。她經常深入村屯進行調查,用農民能聽得懂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培訓。更多的時候,杜立芝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答疑解惑、現場解決問題,全縣621個行政村她跑了一大半。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

「我和農民有感情」

杜立芝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85年,從聊城農校農學專業畢業,先是在當時的姜店公社當技術員,1988年到高唐縣農業局工作。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有兩件事對杜立芝觸動很大。1992年的一天,楊屯鎮侯橋村的一個農民拿著在大棚種植的黃瓜秧,滿頭大汗地來到農業局,滿懷希望地向杜立芝諮詢黃瓜葉邊變黃的原因。當時,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也不太清楚。農戶有些失望地走了,他還得騎自行車去30裡外另一個縣的農業局諮詢。這件事過去不久,杜立芝又得知了另一個村一家農戶的情況。農戶用全部家當投資了塑料溫室大棚,摸索著種蔬菜,結果因為不懂技術,錢都賠進去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婆家也是農民,工作又和農民打交道。我知道,農民真是把他們的莊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樣重要。咱們技術員,有時候幹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兒,還是救命的活兒。」杜立芝暗下決心,要儘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術,幫助農民。那時候,她白天到大棚裡摸索、實踐,晚上閱讀報刊雜誌,書寫心得。

杜立芝在日記裡寫道:「只要心中充滿幹事的熱情,所有的艱辛和困難都會讓路。」為了學好技術,她雨雪天氣裡淋過、摔過。「沒有困難,老百姓要我這個技術員幹什麼?不能為群眾排憂解難,老百姓需要咱黨員幹什麼?」漸漸地,杜立芝成了「農技通」。老百姓都說,她的一個技術「小妙招」就能解決大難題。

杜立芝(中)在塑料大棚指導農戶種植西紅柿

200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杜立芝接到了一個電話,是高唐縣清平鎮小屯村的一個菜農打來的。菜農著急地說:「麻煩你來給看看,我種的菜椒死棵很嚴重,如果不能控制住,那我今年又白忙活了。」

杜立芝天亮後趕到他的菜椒地裡,經過仔細查看,判定是因為當時雨水較多造成菜椒疫病大流行。杜立芝告訴菜農菜椒疫病的具體防治方法,控制住了菜椒死棵。當時的菜椒市場價格較高,菜農每畝地多收入了2000多元錢。

「我和農民有感情,我最高興的事就是到田間地頭,解決老百姓的困難,讓老百姓輕輕鬆鬆種地,快快樂樂收穫。能為大家做點兒實事,我心裡踏實。」

尹集鎮孔張村的婦女孔合俊在外打工,後來回家鄉,用打工積攢的錢流轉了1000畝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在杜立芝的建議指導下,種了毛豆、小麥、玉米,還種植了杭白菊、玫瑰等。杜立芝經常去她家,手把手地對她進行技術指導,現場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孔合俊嘗到了甜頭,種地的勁頭更大了,還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

「多到地頭轉一轉,多到田間看一看,多跟農民談一談」,這是高唐縣原農業局走廊裡張貼的標語,更是杜立芝工作的真實寫照。從普通技術員到蔬菜站站長、農技站站長,再到農業局副局長,始終不變的是她對老百姓的感情。

杜立芝(中)指導農民種植

一天下班時分,杜立芝接到電話:「我是固河大華莊的,你們快點來吧,我家的西瓜好像生病了,現在是西瓜授粉的時候,如果不能治,今年就絕產了……」為了及時解決技術難題,杜立芝把自己家的電話和手機號碼告訴給了農民。像這樣的電話,杜立芝平均每天能接到20個,有時候趕上早晚做飯、吃飯,都要停下來好幾次。就連她外出開會的時候,也抽出時間幫助農民解決難題。

杜立芝受到農民的歡迎,找她解決困難的人越來越多。她也陷入了沉思: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一個人通身是學問,一天能服務多少老百姓?

杜立芝(左)在田間為農戶進行培訓

杜立芝帶領全局科技推廣人員,進村入戶到田間,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他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講座和現場諮詢活動,培育了全縣6200多名特色專業農民技術員,為促進「科技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了適應農戶的新需要,她還指導建立了高唐農業信息網,根據季節需要及時更新農業技術信息,幫助農民掌握無公害作物種植、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等技術。

在同事眼裡,她是「一團火」,他們圍攏在她的身邊。她也經常鼓勵同事:「用心幹,就能幹好,技術就能專,農戶就能認可。老百姓在我們心裡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如今,一些技術員奔波在廣袤的田間地頭、蔬菜大棚裡,正成為像杜立芝一樣獨當一面的人。

「值錢的是老百姓的情誼」

「一頓飯、一個南瓜可能值不了多少錢,但值錢的是老百姓對我的這份情誼。」農民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感激,每年地裡結的第一茬南瓜、玉米都想著給她送去嘗嘗,孩子考大學填報志願,願意跟她商量,家裡人鬧矛盾了,也願意跟她嘮叨嘮叨……在農民眼裡,她沒有架子,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有一次,杜立芝騎摩託車到楊屯鎮西朱村指導種植,不巧天下起了大雨。西朱村是紅土地,一下雨道路就會變得泥濘難行。村裡的群眾都說:「雨下得這麼大,又到中午了,說啥你今天都不能走了,在俺這裡吃飯。」幾個大棚戶都搶著把杜立芝往家裡拉,最後杜立芝沒辦法,只好說:「誰家離得近,我去誰家。」

杜立芝去北京開會。聽說她要走,高唐縣固河鎮張浩村50多歲的村民馬山龍,冒著大風騎著自行車趕到縣農業局,代表全村鄉親為杜立芝送行。開會時,杜立芝也惦記著鄉親們,她的日記裡記下了這樣一段話:剛才接到了老張的電話,他問我啥時候回去,想讓我到他的大棚裡看看。他肯定是遇到啥難題了,我也挺著急,但他沒說,可能怕我擔心。等開完會回去後,我得先去看看老張的大棚是怎麼回事……

杜立芝常說的一句話是「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裝滿多少對農民的真情」。心中裝滿真情的她榮獲了「全國最美基層幹部」「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山東省農村優秀人才」等榮譽,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面對黨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讚揚,杜立芝動情地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田間地頭就是我人生的舞臺。農民群眾就是我的親人,能為他們送去技術服務,看著他們越來越富裕,我感覺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來源: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記者: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解琳

信息支持:省婦聯發展部

原標題:《【脫貧攻堅她力量⑫】聊城高唐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田間地頭聽民聲解難題
    8月14日,博愛縣孝敬鎮雙廟村,貧困戶劉立富的黃瓜大棚裡來了幾位特殊訪客——焦作市紀委監委派出的脫貧攻堅走訪組。    今年是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決戰年,按照省紀委監委統一部署,5月份以來,焦作市紀委監委成立走訪組,遍訪焦作市扶貧任務較重的18個鄉鎮、29個重點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紀律「護航」。    焦作沒有貧困縣,但仍有不少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鄉鎮。
  • 一堂田間地頭的思政課 講述扶貧攻堅的感人事 南陽醫專組織開展...
    在路上,政教部主任馮曉青強調了本次到田間地頭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現實意義和對同學們參加本次活動的要求希望。何義霞以「打贏脫貧攻堅戰——校外實踐課」為題,圍繞「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出」、「精準脫貧戰略的實現路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刻認識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重大意義」四個部分進行講述,以「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
    2018年,獨龍族整族脫貧,實現「千年跨越」。圖為獨龍江鄉新貌。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在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中,一些在華留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村群眾和駐村幹部展開深入交流。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利用所學知識參與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他們是中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減貧國際合作的推動者。
  • 聊城開展「助力脫貧攻堅 聊城工會在行動」直播活動
    為固脫我市脫貧成果,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升級,為脫貧攻堅再聚合力。9月18日,「助力脫貧攻堅 聊城工會在行動」工會主席直播帶貨活動舉行,聊城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猷濱等領導做客直播間,推介聊城特色扶貧農產品。
  • 雙城田間地頭變身「大賣場」
    6日,雙城區永發村田間地頭變身「大賣場」,地裡種著黏玉米、水稻、黃瓜、豆角等作物,還有獨具特色的永發稻田泥鰍。家樂福當場採購4000斤茄子,哈爾濱臻心農樂園訂購5000穗鮮食黏玉米,大潤發計劃採購黏玉米、辣椒等農產品。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_新聞...
    2018年,獨龍族整族脫貧,實現「千年跨越」。圖為獨龍江鄉新貌。新華社記者 胡 超攝在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中,一些在華留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村群眾和駐村幹部展開深入交流。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利用所學知識參與中國脫貧攻堅實踐。
  • 惠城蘆洲:黨員幹部齊發力 田間地頭抗旱忙
    抗旱保苗,調運用水,蘆洲黨員幹部奔走在田間地頭。抗旱保苗調運用水黨員先鋒奔走在田間地頭為確保抗旱保苗工作取得實效,蘆洲鎮充分發揮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作用,帶領群眾全面開啟抗旱保苗模式。抗旱保苗,調運用水,蘆洲黨員幹部奔走在田間地頭。
  • 感受扶貧力量 這堂特殊的思政課「連」到了田間地頭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每次前往豐縣,心中都是暖暖的,那裡是我的好同事趙寶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對同事的追憶中,張懷平老師接續著未完成的事業,「每天騎著電動車在村裡奔走,晚上泡衣服的盆底都會沉澱一層薄土,但我不敢鬆一口氣。」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韭菜花迎著朝陽訴說她歷年的夢想  路上走來了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風塵僕僕,不辭辛勞>  他們為貧困山區帶來了希望  產業需要發展  思想需要光亮  脫貧攻堅,扶志當先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 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 ——記臨夏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崔學芬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 閆改琴&nbsp&nbsp&nbsp&nbsp對於崔學芬而言,脫貧攻堅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從2015年開始,她便投身到永靖縣川城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中。
  • 陳皓嘉:讓青春在脫貧攻堅中蛻變
    走訪入戶讓陳皓嘉親眼目睹到農村與城市的巨大反差,更堅定了她紮根高慄樹村,用真心真情真行動服務群眾,助推脫貧攻堅的信念。不到一年的時間,陳皓嘉踏遍了高慄樹村的每一個角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間地頭,在晚歸休憩的農戶家中,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村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措施等信息她都了如指掌。
  • 脫貧攻堅,我們再加把勁兒
    脫貧攻堅,我們再加把勁兒 2020-11-06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閒置田成致富路丨荔波佳榮鎮甲料村脫貧攻堅隊長莫昌俊
    2018年,我從縣財政局調到佳榮鎮任鎮長助理時,就加入甲料村的扶貧隊伍,投身脫貧攻堅工作,從此便與甲料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第一次到甲料村走訪時,我是自己駕私車去的,居然自己暈車想吐,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山高路陡、水土不服。
  • 走在田間地頭,依舊美好
    美好,或許就是走走停停于田間地頭所見的一花一木。這些野生植物,它們的不經意生長,在述說著:看,我多麼頑強,有風雨陽光,我便可以漫無目的地生長」。小時候很愛這田間地頭的野果香,父母也會帶我們來地裡,於是他們勞作,我們小孩就地梗邊扯這些野果吃,童年也因這些而美好。如今,我帶上我的孩子,似乎我不再貪吃這些野果,反而我的孩子也別得像我小時候那樣,滿地的野果似乎可以吃一天,玩一天。花兒,也可以讓孩子們玩一天,開心一天。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她用柔肩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該村長堰組建卡貧困戶唐幫潤用勤勞的雙手種植烤菸、黃連和前胡,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一邊要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一邊要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譜寫出了一首脫貧攻堅和孝老愛親的讚歌,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重擔肩上扛幹勁賽男兒現年48歲的唐幫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家後,一直勤儉持家,與鄰為善。她既要在地裡勞作,又要操持家務,日子儘管過得平淡卻感到很幸福。
  • 激情,燃燒在脫貧攻堅主戰場
    「和同志們約好8點50在萊陽市委集合,行程大約2個小時,我不能遲到」。此次派駐萊陽脫貧的市派幹部共17人,孫嗣文任組長,掛職任萊陽市副市長。萊陽作為扶貧工作重點市,脫貧攻堅任務很重。「煙臺市30個扶貧工作重點鎮,萊陽佔了6個,200個扶貧工作重點村,萊陽佔了40個,脫貧任務艱巨」,「雖然底子一般,但形勢正在向好發展。
  • 脫貧攻堅的「算數法則」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搞「被脫貧」「數字脫貧」等弄虛作假的現象屢有曝光,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這些問題既影響了脫貧攻堅進程和質量,又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
  • 聊城「1+N」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方案「七公開」
    根據《關於貫徹落實魯辦發[2014]37號文件精神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和聊城市委 、市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意見》中提出的任務目標及山東省扶貧辦出臺「1+N」脫貧攻堅專項工作任務的精神要求,針對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承擔重點脫貧任務的各部門制定的具有具體數量和時間節點的工作方案,各行業部門集中在全市主要新聞媒體公開承諾各自承擔的行業扶貧任務
  • 東莞作家做志願者到廣西文化扶貧,創作詩歌讚美脫貧攻堅
    在東莞成長的新一代職業作家孔鑫雨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採風,對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感觸頗深。近期,她去到位於廣西東北部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帶動。當地「變農田為景觀,讓生活成風景」,打造出了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合一」的最美鄉村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