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新號令。中央有號召,婦聯有行動。山東省各級婦聯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和全國婦聯部署要求,以深入實施「巾幗脫貧五送行動」為重點,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群眾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奉獻巾幗之力,唱響巾幗之歌。
齊魯女性推出「脫貧攻堅她力量」專欄,講述齊魯巾幗脫貧攻堅的典型故事。
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的培訓課正在高唐縣委黨校進行。參加培訓的是從遠遠近近村鎮趕來的300多名農民,講課的是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培訓課後,她還為圍攏過來的農民講一些實用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小妙招」。她經常深入村屯進行調查,用農民能聽得懂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培訓。更多的時候,杜立芝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答疑解惑、現場解決問題,全縣621個行政村她跑了一大半。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
「我和農民有感情」
杜立芝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85年,從聊城農校農學專業畢業,先是在當時的姜店公社當技術員,1988年到高唐縣農業局工作。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有兩件事對杜立芝觸動很大。1992年的一天,楊屯鎮侯橋村的一個農民拿著在大棚種植的黃瓜秧,滿頭大汗地來到農業局,滿懷希望地向杜立芝諮詢黃瓜葉邊變黃的原因。當時,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也不太清楚。農戶有些失望地走了,他還得騎自行車去30裡外另一個縣的農業局諮詢。這件事過去不久,杜立芝又得知了另一個村一家農戶的情況。農戶用全部家當投資了塑料溫室大棚,摸索著種蔬菜,結果因為不懂技術,錢都賠進去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婆家也是農民,工作又和農民打交道。我知道,農民真是把他們的莊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樣重要。咱們技術員,有時候幹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兒,還是救命的活兒。」杜立芝暗下決心,要儘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術,幫助農民。那時候,她白天到大棚裡摸索、實踐,晚上閱讀報刊雜誌,書寫心得。
杜立芝在日記裡寫道:「只要心中充滿幹事的熱情,所有的艱辛和困難都會讓路。」為了學好技術,她雨雪天氣裡淋過、摔過。「沒有困難,老百姓要我這個技術員幹什麼?不能為群眾排憂解難,老百姓需要咱黨員幹什麼?」漸漸地,杜立芝成了「農技通」。老百姓都說,她的一個技術「小妙招」就能解決大難題。
杜立芝(中)在塑料大棚指導農戶種植西紅柿
200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杜立芝接到了一個電話,是高唐縣清平鎮小屯村的一個菜農打來的。菜農著急地說:「麻煩你來給看看,我種的菜椒死棵很嚴重,如果不能控制住,那我今年又白忙活了。」
杜立芝天亮後趕到他的菜椒地裡,經過仔細查看,判定是因為當時雨水較多造成菜椒疫病大流行。杜立芝告訴菜農菜椒疫病的具體防治方法,控制住了菜椒死棵。當時的菜椒市場價格較高,菜農每畝地多收入了2000多元錢。
「我和農民有感情,我最高興的事就是到田間地頭,解決老百姓的困難,讓老百姓輕輕鬆鬆種地,快快樂樂收穫。能為大家做點兒實事,我心裡踏實。」
尹集鎮孔張村的婦女孔合俊在外打工,後來回家鄉,用打工積攢的錢流轉了1000畝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在杜立芝的建議指導下,種了毛豆、小麥、玉米,還種植了杭白菊、玫瑰等。杜立芝經常去她家,手把手地對她進行技術指導,現場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孔合俊嘗到了甜頭,種地的勁頭更大了,還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
「多到地頭轉一轉,多到田間看一看,多跟農民談一談」,這是高唐縣原農業局走廊裡張貼的標語,更是杜立芝工作的真實寫照。從普通技術員到蔬菜站站長、農技站站長,再到農業局副局長,始終不變的是她對老百姓的感情。
杜立芝(中)指導農民種植
一天下班時分,杜立芝接到電話:「我是固河大華莊的,你們快點來吧,我家的西瓜好像生病了,現在是西瓜授粉的時候,如果不能治,今年就絕產了……」為了及時解決技術難題,杜立芝把自己家的電話和手機號碼告訴給了農民。像這樣的電話,杜立芝平均每天能接到20個,有時候趕上早晚做飯、吃飯,都要停下來好幾次。就連她外出開會的時候,也抽出時間幫助農民解決難題。
杜立芝受到農民的歡迎,找她解決困難的人越來越多。她也陷入了沉思: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一個人通身是學問,一天能服務多少老百姓?
杜立芝(左)在田間為農戶進行培訓
杜立芝帶領全局科技推廣人員,進村入戶到田間,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他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講座和現場諮詢活動,培育了全縣6200多名特色專業農民技術員,為促進「科技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了適應農戶的新需要,她還指導建立了高唐農業信息網,根據季節需要及時更新農業技術信息,幫助農民掌握無公害作物種植、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等技術。
在同事眼裡,她是「一團火」,他們圍攏在她的身邊。她也經常鼓勵同事:「用心幹,就能幹好,技術就能專,農戶就能認可。老百姓在我們心裡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如今,一些技術員奔波在廣袤的田間地頭、蔬菜大棚裡,正成為像杜立芝一樣獨當一面的人。
「值錢的是老百姓的情誼」
「一頓飯、一個南瓜可能值不了多少錢,但值錢的是老百姓對我的這份情誼。」農民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感激,每年地裡結的第一茬南瓜、玉米都想著給她送去嘗嘗,孩子考大學填報志願,願意跟她商量,家裡人鬧矛盾了,也願意跟她嘮叨嘮叨……在農民眼裡,她沒有架子,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有一次,杜立芝騎摩託車到楊屯鎮西朱村指導種植,不巧天下起了大雨。西朱村是紅土地,一下雨道路就會變得泥濘難行。村裡的群眾都說:「雨下得這麼大,又到中午了,說啥你今天都不能走了,在俺這裡吃飯。」幾個大棚戶都搶著把杜立芝往家裡拉,最後杜立芝沒辦法,只好說:「誰家離得近,我去誰家。」
杜立芝去北京開會。聽說她要走,高唐縣固河鎮張浩村50多歲的村民馬山龍,冒著大風騎著自行車趕到縣農業局,代表全村鄉親為杜立芝送行。開會時,杜立芝也惦記著鄉親們,她的日記裡記下了這樣一段話:剛才接到了老張的電話,他問我啥時候回去,想讓我到他的大棚裡看看。他肯定是遇到啥難題了,我也挺著急,但他沒說,可能怕我擔心。等開完會回去後,我得先去看看老張的大棚是怎麼回事……
杜立芝常說的一句話是「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裝滿多少對農民的真情」。心中裝滿真情的她榮獲了「全國最美基層幹部」「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山東省農村優秀人才」等榮譽,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面對黨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讚揚,杜立芝動情地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田間地頭就是我人生的舞臺。農民群眾就是我的親人,能為他們送去技術服務,看著他們越來越富裕,我感覺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來源: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記者: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解琳
信息支持:省婦聯發展部
原標題:《【脫貧攻堅她力量⑫】聊城高唐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