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在指尖上翻卷
果園從掌紋中蜿蜒
秋意漸濃,淡淡清甜浸入唇間
微風吹拂一座村莊的信仰
仿佛少女的歌聲唱紅夢境
小雨落在臉上,心底田野般豐盈
……
伴隨著磁性深沉的誦讀,一首唯美新穎的詩歌作品在果園中飄蕩,飛向廣袤的田野。由東莞青年女作家孔鑫雨創作、朗誦藝術家徐顯亮演繹的《秋日的散箋——題廣西恭城沃柑基地》,近日在廣西恭城沃柑基地循環播放,並引發強烈反響。這首定位為「留得住鄉愁,也留住『詩與遠方』,助力小康新生活」的原創詩歌作品,創作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的風採,吟誦出了小康社會百姓歡樂祥和的美滿生活。
在東莞成長的新一代職業作家孔鑫雨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採風,對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感觸頗深。近期,她去到位於廣西東北部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帶動。當地「變農田為景觀,讓生活成風景」,打造出了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合一」的最美鄉村形態。
回到東莞後,孔鑫雨決定以文化志願者的身份,以小康生活為主題,為廣西恭城創作一組展現現代農村生活面貌的詩歌文本。離土地越近,她捕捉到的靈感越充盈,詩歌創作的源泉才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在創作過程中,孔鑫雨以獨到的個體經驗與創作技巧塑造情感形象,進而勾勒出一幅新時代鄉村新圖景。「手捧一串青柑的浴露/與她們相約每個瓜果飄香的季節/用秋日的散箋譜一闕同心曲」。同心掬得滿園香,小康路上,孔鑫雨用柑橘的意象創作出了文化「同心圓」。
孔鑫雨創作完成這首《秋日的散箋——題廣西恭城沃柑基地》詩歌作品後,當即發表到了中國詩歌網上,又被朗誦藝術家徐顯亮進行二度創作,錄製成朗誦作品,在廣西恭城沃柑基地反覆播放。因為作品風格清新鮮活而接地氣,雅俗共賞地描繪了恭城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詩意場景,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說到演繹這首詩歌作品的動機,徐顯亮介紹:「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綠水青山,我都會想到田園生活及豐收季節,錄製這首詩歌作品,是想讓當地農民兄弟姐妹,可以在田間地頭都能聽見。」他認為謳歌豐收、禮讚小康,是文化志願者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作為文化志願者,作家孔鑫雨和朗誦藝術家徐顯亮聯袂創作,並以此為契機,發掘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的美好詩意,參與構建鄉村文化建設的「靈魂工程」。以詩人的視角及朗誦家的口吻,有代表性地記錄農民們的開拓奮進與鄉村脫貧攻堅的歷程。這也是東莞東城文化志願者活動「打造高品質文化服務產品,拓寬文藝產品惠民渠道」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年來,東莞市東城文聯、東城作家協會、東城朗誦藝術家協會圍繞美好生活、圓夢小康為主題進行創作,他們用文藝作品描繪日新月異的城鄉變化,謳歌近年來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詮釋時代生活之美,這也充分體現了文學藝術工作者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陳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