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聽民聲解難題

2020-12-17 大河網

    □本報記者歸欣本報通訊員霍姍姍

    「老鄉,你的大棚蔬菜一年能賣多少錢?村幹部有沒有優親厚友的情況?不要有顧慮,有啥說啥。」8月14日,博愛縣孝敬鎮雙廟村,貧困戶劉立富的黃瓜大棚裡來了幾位特殊訪客——焦作市紀委監委派出的脫貧攻堅走訪組。

    今年是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決戰年,按照省紀委監委統一部署,5月份以來,焦作市紀委監委成立走訪組,遍訪焦作市扶貧任務較重的18個鄉鎮、29個重點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紀律「護航」。

    焦作沒有貧困縣,但仍有不少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鄉鎮。「脫貧攻堅在繼續,紀律保障就不能停。之所以『遍訪』這些鄉鎮,就是要打破『看材料、聽匯報』的檢查模式,到群眾家裡看實情、田間地頭找問題。」焦作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牛書軍表示。

    調研前,為打好「有準備之戰」,走訪組提前備課,熟悉鄉情和村情,整理了貧困村信訪舉報有關情況,釋放出劍指扶貧領域、實施精準監督的強烈信號。

    「今年你們處置了多少起扶貧領域的信訪舉報?」在沁陽市常平鄉,走訪組開門見山地提問,讓不少黨員幹部「紅臉出汗」。「不繞彎子不講客套,直擊核心問題,市紀委監委的『遍訪』活動既讓我們感到壓力,也督促我們把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做得更實。」常平鄉黨委書記呂法波告訴記者。

    「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有可能存在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越要走訪到位。」走訪組成員李澤華說。7月份以來,走訪組一行冒著酷暑、馬不停蹄,中午走到哪個村,就在哪兒吃工作餐,一碗麵條下肚,就又繼續踏上了走訪路。

    在武陟縣喬廟鎮馬村,走訪組打開貧困戶的建檔立卡檔案逐項詢問,了解幫扶幹部對貧困戶情況的掌握程度;在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慄井村,走訪組購買了養殖技術書籍送給高位截癱的張隨新,鼓勵他做生活的強者……幾個月來,走訪組把汗水灑在了貧困村的田間地頭,也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了正風肅紀的實效。

    「跟走訪組一聊,我這心裡踏實多了,脫貧的勁頭也更足了。」劉立富告訴記者。

相關焦點

  • 走在田間地頭,依舊美好
    美好,或許就是走走停停于田間地頭所見的一花一木。這些野生植物,它們的不經意生長,在述說著:看,我多麼頑強,有風雨陽光,我便可以漫無目的地生長」。小時候很愛這田間地頭的野果香,父母也會帶我們來地裡,於是他們勞作,我們小孩就地梗邊扯這些野果吃,童年也因這些而美好。如今,我帶上我的孩子,似乎我不再貪吃這些野果,反而我的孩子也別得像我小時候那樣,滿地的野果似乎可以吃一天,玩一天。花兒,也可以讓孩子們玩一天,開心一天。
  • 永寧縣望洪鎮:「微黨課」到田間地頭
    採訪中,望洪鎮北渠村村民劉中元告訴記者,平日裡村民們大都忙碌在田間地頭,這段時間在搶抓農田水利建設,開展清除雜草、修整田埂的工作,所以平日裡坐下來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而這樣的「微宣講」利用休息時間,用農民們想聽、愛聽、聽得懂的語言,直接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人民的親切關懷送進了田間地頭,也種在了群眾的心裡。
  • 優質稻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
    近日,在萬安縣韶口鄉石坵村的田間地頭,來自省農科院的水稻專家舉辦了多場優質稻種植培訓班,該鄉石坵、南乾等7個村的貧困戶和種糧大戶共72人參加。這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承辦的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富民強縣工程——優質稻工程產業發展技術升級縣(市、區)巡迴培訓班中的一個鏡頭。
  • 【脫貧攻堅她力量⑫】聊城高唐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
    杜立芝:「田間地頭是我人生的舞臺」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的培訓課正在高唐縣委黨校進行。參加培訓的是從遠遠近近村鎮趕來的300多名農民,講課的是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培訓課後,她還為圍攏過來的農民講一些實用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小妙招」。
  • 雙城田間地頭變身「大賣場」
    6日,雙城區永發村田間地頭變身「大賣場」,地裡種著黏玉米、水稻、黃瓜、豆角等作物,還有獨具特色的永發稻田泥鰍。家樂福當場採購4000斤茄子,哈爾濱臻心農樂園訂購5000穗鮮食黏玉米,大潤發計劃採購黏玉米、辣椒等農產品。
  • 「開學第一課」搬到田間地頭
    學生們來到田間地頭幹農活關山初級中學則將「開學第一課」搬到田間地頭,老師為孩子們講解農作物知識,92名學生下地幹農活。
  • 奔走在田間地頭的「平事兒官」
    原標題:奔走在田間地頭的「平事兒官」王中偉(左)在百姓家中調解。「案結事了」四個字看似簡單,做好卻很難。為了將每個案子背後的矛盾化解開,阿城區人民法院阿什河人民法庭庭長王中偉每年驅車上萬公裡,奔走于田間地頭,在為百姓調解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民間微案中,解決他們的棘手糾紛,成了村裡百姓信任的「平事兒官」。阿什河街平安村何某20年前因工受傷,當時在區勞動仲裁處理下得到一次性賠償款結案。
  • 城固小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感悟糧食來之不易
    近日,城固縣老莊鎮潘張付小學「厲行勤儉節約,杜絕餐飲浪費」教育活動走進田間地頭,給孩子們上了難忘的一課。老師們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邀請在田間勞作的農民為學生講解稻穀從選種、發芽、育苗、插秧、治蟲除草到成熟收割、脫粒去殼的全過程,並手把手教他們收割稻穀。
  • 惠城蘆洲:黨員幹部齊發力 田間地頭抗旱忙
    惠城蘆洲:黨員幹部齊發力 田間地頭抗旱忙 2020-05-12 02: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無人機噴灑農藥,高科技武器走進田間地頭,你見過嗎?
    無人機噴灑農藥,高科技武器走進田間地頭,你見過嗎?用無人機噴灑農藥能夠有效解決水稻等農作物人工機械化種植的難題,也為農業「機械換人」提供了可靠途徑。同時,實現了人藥分離,減少人與農藥的直接接觸,從而降低施藥人員中毒的機率,提高施藥安全性。
  • 姜勇:到田間地頭開家長會
    「白天家長們沒時間,那就晚上開家長會;家長們來不了學校,那就把講座搬到田間地頭。」姜勇說。面對一些農村學生家長農活忙、不重視、不願到學校來等問題,姜勇堅持「送教上門」,還成立了鄉村第一個家庭教育家長學校,辦起了「家長夜校」。剛開始,他的做法也曾飽受質疑。但很快,新穎的形式、實用的內容,姜勇的講座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和追捧。
  • 姜勇:到田間地頭開家長會
    「白天家長們沒時間,那就晚上開家長會;家長們來不了學校,那就把講座搬到田間地頭。」姜勇說。面對一些農村學生家長農活忙、不重視、不願到學校來等問題,姜勇堅持「送教上門」,還成立了鄉村第一個家庭教育家長學校,辦起了「家長夜校」。剛開始,他的做法也曾飽受質疑。但很快,新穎的形式、實用的內容,姜勇的講座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和追捧。
  • 聽民聲 解民憂 大走訪 西安市閻良區18歲的女娃娃圓了大學夢
    近期,閻良區振興街道在「聽民聲解民憂 大走訪」活動中,得知轄區官劉村復興組的呂夢(化名)今年以524分的成績,被西安郵電大學錄取,在喜訊面前,家裡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反而是憂心忡忡,開學7千元的學費,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 龐家鄉村振興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春管春種工作
    為確保糧食和「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龐家鄉村振興服務隊分組分批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春耕備耕、節水灌溉、藥肥噴施、麥田管理等情況,積極幫助解決現階段服務村春季農業生產需求。     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  魯網3月24日訊 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雖然給春季農業生產帶來了一些困難,但春耕到春時短
  • 後寮蔬菜基地:菜農田間地頭春耕忙
    戰「疫」中的春天 菜農田間地頭春耕忙 這幾天,東屏街道後寮蔬菜基地的菜農們頂著一絲寒意,熱火朝天地投入到田間地頭,開始新一年的生產勞作,呈現出農忙景象。
  • 威寧農技專家 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農戶們聽後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本次培訓解決了他們很多種植中遇到的難題。  近年來,威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緊緊圍繞農作物種植技術要點,積極創辦「田間課堂」,把農技教室搬到田間,把授課老師請到現場,實行理論講解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幫助農民及時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 美食DIY、拔蘿蔔、做稻草人…金山這裡的田間地頭「趣」味滿滿~
    美食DIY、拔蘿蔔、做稻草人…金山這裡的田間地頭「趣」味滿滿~ 2020-12-21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印記】給村民「充電」,枇杷、桔子種植培訓走進田間地頭!
    【扶貧印記】給村民「充電」,枇杷、桔子種植培訓走進田間地頭!唐老師深入田間地頭,從枇杷、桔子的生物學特性、對環境要求、土壤改良、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套袋、整形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治、採收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並實際操作,就日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村民進行交流,分享經驗,提出具體建議及管理細節。
  • 不誤農時不負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深入田間地頭助農民復工...
    在北尹村貧困戶王忠民家,身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陝西省現代櫻桃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的蔡宇良,指導適合殘疾人操作的多主幹籬壁形栽培櫻桃園;在王養虎、王懷禮等7戶果農家,他手把手教授「V」字形和超細長紡錘形早春修剪技術……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動發揮農林專業特色優勢,各專家團隊深入春耕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雲端遠程科技服務,連居家學生也學以致用
  • 聽民聲 解民憂 大走訪 藍田縣:百萬警進千萬家 把問題解決在一線
    西安網訊:為深入開展「迎十四運創文明城」活動,連日來,藍田縣公安局出動警力走村入戶,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化矛盾、防風險,一場聽民聲、解民憂的大走訪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開展。  秦建國是藍田縣小寨鎮秦家寨村人,以前妻子和兒子一直沒有戶口,平日裡看病就醫都成問題。眼看著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秦建國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