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石埠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20年之久一直所處的末位,上升到鄉鎮同類學校第二名;從每年流失100多名學生,到最近一年來回流近300名學生。是什麼力量讓家長和學生「用腳投票」肯定了這所學校?石埠學校的老師們說,這得益於姜勇校長到任後,帶領大家腳踏實地開展「家校社共育」辦學治校理念的實踐。
辦起「家長夜校」
2008年,姜勇剛上任昌邑市圍子街道宋莊初中校長時,就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學生流失嚴重,教學質量也在末位徘徊,社會滿意度低,學校瀕臨撤併。
把脈尋方,對症下藥。通過深入調研走訪,姜勇發現,家校溝通不暢、矛盾突出,一直是制約學校發展的癥結所在。
針對這一問題,姜勇想了一個辦法,在當地創造性地開設了「鄉村家校共育講座」,鼓勵和引導農村的家長參與到學校教學育人工作中來,和老師擰成一股繩,一起教好孩子。
「白天家長們沒時間,那就晚上開家長會;家長們來不了學校,那就把講座搬到田間地頭。」姜勇說。面對一些農村學生家長農活忙、不重視、不願到學校來等問題,姜勇堅持「送教上門」,還成立了鄉村第一個家庭教育家長學校,辦起了「家長夜校」。
剛開始,他的做法也曾飽受質疑。但很快,新穎的形式、實用的內容,姜勇的講座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和追捧。一個冬天下來,有四位學生家長一直跟著姜勇,聽了他10場講座。姜勇走到哪個村,他們就聽到哪個村。
「不怕您笑話,我之前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也不得法,不是放任不管,就是一生氣就拽過來打罵。可是聽了您的講座,我覺得我必須要改變了。」「農村不比城裡,我們要的就是您這樣接地氣的指導活動。」時間一久,這些家長開始吐露心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形成「治理法寶」
為什麼如此重視家庭教育,並能準確找到學校發展的癥結所在?這也和姜勇多年來紮根農村學校的經歷有關。在長期的農村教育研究和實踐中,他清晰地看到了一些農村家庭教育觀念、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影響,也逐漸孕育形成了他「家校社共育」的鄉村學校治理理念,成就了他改變落後農村學校的法寶。
「為什麼這麼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長的力量?就是為了引導農村家長多和老師交流,多學怎樣支持孩子學習成長,將家校合力擰成一股繩。」姜勇認為,「把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家校社共育,既是鄉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最美鄉村教育的基石。」
「你對老百姓的好,他們都會銘記在心,有時他們樸素的回饋方式更讓你感動。」姜勇說。有一天,姜勇到集市上買菜,突然,一位50多歲的農村婦女從背後叫住他,說:「校長你忘了?你到俺村兒開過家長會,俺是靜靜她媽!」
姜勇一下想起了那個因為家庭變故一度輟學的孩子,在他的幫助下重新回到學校,後來又考上了高中。「校長,謝謝你,這是俺自家種的,一棵白菜,兩個地瓜,你別嫌棄,就當姐姐送給你的。」這位家長接著說。
這位家長樸實的舉動,一下子戳中了姜勇的淚點。「孩子的家長把我當弟弟、當親人,只是因為我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也正因有了如此融洽的關係,我們的教育才有可能做好。」
堅持「校長必修課」
2017年,濰坊市教育局出臺文件,專門向全市教育系統推廣宋莊初中家庭教育工作的典型做法。中共濰坊市委教育工委也專門發文號召向姜勇同志學習。到2018年離開宋莊初中轉任石埠學校校長時,歷經十年,姜勇帶領的家校育人團隊,累計行程一萬多公裡,足跡遍布學校轄區的38個村莊社區,作了2600多場大小報告和讀書會,幫助4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學校教學質量也成為當地鄉村教育的一面旗幟,實現了連續七年學生零輟學、管理零投訴、群眾滿意度百分之百的「奇蹟」。
「家訪是校長的必修課。」姜勇說,「去年我家訪了60多個家庭,每個家庭情況雖然不同,但老百姓對孩子的期待都是共同的。」到了具有類似校情的石埠學校,姜勇和老師們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依然開設「新父母講堂」,定期深入農村學生家庭家訪,了解學生和家長的訴求建議,將教育理念送到農家小院,將家長會開到田間地頭。
2018年,昌邑市教體局專門成立了「姜勇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導師工作坊」,請鄉村學校的18位校長參加工作坊,進一步帶動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姜勇主持制定了「工作坊校長治校育人量化評價標準」,通過能力展示、學校特色、質量檢測、滿意度測評、經驗推廣等,定期表彰推出優秀校長,讓原本各自為政的鄉村學校「死水」,變成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活水」。而這些鄉村校長,也更加堅定了走專業化道路、提升辦學水平的信心。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9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焦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