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煙臺蘋果高質量發展觀摩團一行抵達蓬萊區,在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內,一棵百年果齡的蘋果樹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記者在現場看到,十餘棵蘋果古樹之間,其中一棵虯枝蒼勁,冠葉如蓋,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蘋果。「讓百歲老樹說話」「美麗仙境,百年老樹情」——古樹周邊的一圈木柵欄上,標識牌格外醒目。
蓬萊區果樹工作總站站長徐月華介紹說,這棵百年蘋果樹主幹胸圍2.3米,一個側枝周圍1.3米,另一側枝1.1米,三大側枝水平向外延伸,樹冠東西長9.2米,南北長11.7米,樹高6米。
尤為難得的是,老果樹的主幹主枝的表皮十分光滑,根深葉茂,連年碩果纍纍。前幾年,這棵古樹每年都能套3000多個果袋,單株產量達到1600斤,今年為了減少樹體負荷,增大果個,培育禮品果,套袋減少到2600個,果形、果色、果質都非常好。
不只是這棵古樹,在這片種植基地裡還生長著30餘棵近百年的果樹,50餘棵近50年的果樹。業內認為,這種老果樹成群出現,說明此處山凹土層深厚、降雨豐沛、光照通風條件好、管理技術到位。
為解開蘋果古樹的奧秘,蓬萊區農業農村局、蓬萊區果樹工作總站等都進行了多方考證。考證結果顯示:1873年,美國南浸會派慕拉第女士到登州傳教,並把她自己家果園的蘋果品種引種到登州,同時在登州傳播蘋果種植技術,後慕拉第女士因在登州傳教資金短缺,將蘋果園無償捐獻給自己的信徒苗慎五打理。
據苗慎五的後人、89歲的苗存盛回憶,慕拉第女士將蘋果園交給苗慎五打理後,雖因各種原因死了一些,但後來經過不斷補栽,從最初(1861年)的6畝發展到1905年的24畝,目前,這個古樹種植園也維持在20多畝。
蘋果古樹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徐月華認為:「蘋果樹剛引進時比較稀有,苗慎五一般用做禮品用。從這個用途來看,當時對果樹的保護應該比較好。」
建國後,這片果園被劃分給了蓬萊園藝場,經過園藝場的精心管理,果園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後來雖經多次流轉,仍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從開埠到現在,這片古樹一直默默地生長著,見證了煙臺蘋果產業的發展。
徐月華介紹,蘋果樹最初引進時屬於西洋蘋果。建國前後,煙臺大量發展國光、金帥、元帥等蘋果。到了80年代末90年初,煙臺迎來果樹大發展時期,引進了各種蘋果品種,以紅富士為主。90年代初,山東省在蓬萊設立紅富士品種繁育圃,蘋果的品種仍然以紅富士為主,這片古樹通過嫁接技術,由原來的老品種國光逐漸發展成富士系列為主的種植園區,中國最早的富士品種就是被嫁接在這片老園子裡,並從這裡傳播到中國的各個蘋果種植區。
讓古樹繼續發光發熱——眼下,煙臺市農業農村局、蓬萊區農業農村局和相關企業已經對這些蘋果古樹進行了重點保護,制定了長期計劃,從古樹土肥水管理到周邊環境進行治理,賦予古樹園歷史、文化元素,講好蘋果故事,以發揮好這片蘋果古樹園的文化、旅遊價值和品牌效益,帶動蓬萊乃至煙臺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蘋果樹一般長三四十年,國內也有七八十年樹齡的樹,但像這種一百多年樹齡的果樹,在全國都比較稀缺。所以,一棵老果樹,代表著一種歷史文化。」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煙臺市蘋果協會會長姜中武受訪時說:「都知道煙臺被稱為中國蘋果的發源地。這棵古樹正好作為一種很好的佐證,證明煙臺是我國蘋果的發源地,蘋果是從煙臺走向全國的。」YMG全媒體記者 劉潔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