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三吏」與「三別」

2020-12-22 騰訊網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其中,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是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1.《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2.《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3.《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詩題下有小註:「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潼關遂失守。」

4.《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徵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詩採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5.《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徵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6.《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徵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徵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倖免。《垂老別》就是抒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苦情。

相關焦點

  • 憂國憂民: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有兩座最巍峨的高峰,他們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杜在藝術上的造詣各有獨特之處,那麼杜甫為什麼被人們稱為「詩聖」呢?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少年時期的杜甫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腐敗的政治處處使他失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對立矛盾。《兵車行》暴露了唐王朝誇大戰功的真實背景,《麗人行》則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奢侈。安史之亂後,杜甫深入人民中間,深刻地感覺到沉重災難首先是落在人民的身上。
  • 聊杜甫,詩聖之「三別」,學會著離別
    杜甫恰恰目睹了這最痛苦的人生別離:《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三別」中的第一別,《新婚別》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新婚不久的夫婦因為丈夫是個軍人,明天一早要去河陽守邊,丈夫不得不辭別剛娶回的妻子。而新婚妻子是一個窮人家的閨女,好不容易才置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可是現在卻要把它脫掉,再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丈夫從戰場歸來!
  • 【同步練習】《杜甫詩三首》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
    別: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詩人,字________,他被稱作________,其詩作被稱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2)「三吏」是指杜甫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別」是指他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別」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光輝頂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被稱為「詩聖」的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藏一般的詩句
  • 詩聖杜甫三次科舉落榜,在長安困頓十年,被迫彎腰獻媚權貴
    相比之下,詩聖杜甫似乎就要清高不少,甚至還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憤青言論。三次科舉落榜失意但實際上,在唐朝那個時代,要想出人頭地,誰都必須進入權貴的圈子,違心的做些阿諛諂媚之舉。即便「詩聖」杜甫也難以免俗,儘管他7歲學詩,年紀輕輕就「讀書破萬卷」,但當時奸臣當道,單憑才華想要求得一官半職都難。尤其是父親去世後,杜甫長期的經濟倚靠突然中斷,他連續10年受困都城長安,並連續3次科舉失敗。其中,第2次科舉落榜的理由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杜甫寫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兩組詩在反映人民苦難的同時,也從廣大人民勇於承擔國難所表現出的堅毅中看到了國家的希望。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先來看「三吏」。
  • 從天津卷作文看,我們必讀的書:《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
    杜甫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遊鞏義杜甫故裡,緬懷「詩聖」,感悟杜甫的一生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是世界文化名人,是最具家國情懷、憂國憂民的詩人。我們對於杜甫的崇敬那是不言而喻。杜甫出生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也就是今天的鞏義杜甫故裡。走到近前,環繞杜甫聖象一周,看著這國內最大的杜甫像,據了解,銅像高達九米,是依照壯年杜甫的想像塑造而成。我們也是感慨萬分,詩人生前四處奔波,見證和記錄了大唐盛世下的悲催,為無數百姓的疾苦吶喊,如今,千年逝去,站在詩聖像前,我們感懷詩人的輝煌一生,更值得我們記憶和回憶!
  • 鄭州「杜甫故裡」——領略詩聖故居的風採
    鄭州「杜甫故裡」——領略詩聖故居的風採在從小到大學過的古詩之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分別是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以及詩聖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二者的風格不一,但都將詩歌渲染的韻味獨特,意蘊頗深。在閱讀他的作品之時,我的內心是一直有一種想要同詩人再拉近一步距離的感覺,想要走近他生活的地方,來感受一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可以孕育出如此偉大的詩人,可以渲染出如此別致的詩韻,在了解詩人的時候,我知曉到在鄭州便是有這樣一出地方,它是詩人杜甫年少時期的故居,帶著對詩人的十足好奇以及想領略鄭州這處美景的獨特風採,我便決定走近鄭州,來一睹詩聖故居的景致。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河南老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詩聖杜甫故裡與陵園
    這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聖」杜甫的自我介紹,他稱自己七歲即已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九歲時練習書法,作品已積累成囊;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已出入社交界與前輩交往並展露才華。可見少年時期的杜甫才學橫溢,朝氣蓬勃。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上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
  • 詩聖杜甫屢試不第,竟然是因為不會走關係?!
    比如杜甫,這位冠絕古今的詩聖,在這個制度下,直到44歲才第一次獲得官職。杜甫24歲第一次科考失利,雖然不知具體原因,但想必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疏通「行卷公薦」的關係。杜甫35歲再次進長安,又因為宰相李林甫的操弄,讓應徵的舉人無一及第。
  • 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杜甫寫出「三吏」、「三別」
    漢函谷關記者洪波李康攝影□記者劉瑞朝核心提示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詩聖」人在天涯。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歲的杜甫,最後一次離開洛陽,沿著中原詩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就是在這次西徵中,他寫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別」。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西南漂泊之旅。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的確,作為唐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面對詩仙和詩聖,可能許多人更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而對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敬而遠之。但我認為,比起李白天馬行空,自信奔放的浪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其詩中體現的現實關懷精神,更值得人們頌揚和傳承。因為他不是為自己寫詩,更多是為國家和人民寫詩。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在文學史上,杜甫更為人熟識的是他的「詩聖」美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文傳唱四方,與李白合稱「李杜」。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
  • 杜甫為什麼稱為詩聖?李白杜甫究竟有什麼淵源,你更喜歡誰
    杜甫為什麼稱為詩聖?李白杜甫究竟有什麼淵源,你更喜歡誰中國的詩詞文化一直是享譽社會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而在唐朝宋朝是中國詩詞文化發展最牛的時代。而杜甫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名人,杜甫生平寫出了很多的詩詞,而且很多都流傳至今,我們小時候學的杜甫的詩詞現在還能朗朗上口。杜甫在歷史上被稱為詩聖,杜甫被稱為詩聖的原因:對近體詩發展所做的貢獻無與倫比。而近體詩又是唐代以後的主流,唐朝之後的詩人大多都受到杜甫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
  • 網友惡搞詩聖躺著中槍 杜甫很忙原因幾何
    網友惡搞詩聖躺著中槍 杜甫很忙原因幾何 發表時間:2012-04-25 作者:官方
  • 名流仙宗,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世人尊稱杜甫為「詩聖」,這一名號還有一段特別的來歷。傳說中,杜甫是上天陳芳國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為「詩聖」。天使派他下凡人間,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詩文聲振中土,完成使命後,還要返回天國。當時,他將九天頒下的金字詔書佩戴在身上。一次無意中路過蔥市,青蔥的渾濁氣味汙染了詔書的聖潔。
  • 《杜甫很忙》評測:詩聖爺爺,您老辛苦了!
    杜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古典詩歌的扛鼎人物,與「詩仙」李白齊名,人稱「詩聖」。有那麼一天,不知何處刮來一股惡搞風,源自語文課本的杜甫插圖被「不幸」波及,本來好端端的一位詩聖大人硬生生的被加入了超級賽亞人,奧特曼,送水工,快遞小哥等諸多「特殊」身份,針對這一現象,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在這兒筆者無意探討這一現象對錯與否,因為在某個流行趨勢的背後必定隱藏著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成因,不過拿名人開涮,用歷史逗哏,跟主流玩個遊戲,然後一笑而過的心態仿佛已經深入當今大眾了。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序言: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化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群星璀璨。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二、現實主義的傑出詩人,詩聖杜甫。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比李白小11歲,他們深厚的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他青年的時候,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