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杜甫寫出「三吏」、「三別」

2020-12-27 環球網

漢函谷關記者洪波李康攝影

□記者劉瑞朝

核心提示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詩聖」人在天涯。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歲的杜甫,最後一次離開洛陽,沿著中原詩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

就是在這次西徵中,他寫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別」。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離開故鄉深處,走向歷史深處,沉鬱的杜甫形象最終被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洛陽故鄉依舊在故土一去不再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偃師境內的首陽山,海拔並不甚高。走進偃師城關三中大門,拐入其後院,視線為之一靜。松柏森森,鳥語關關,這裡是「詩聖」杜甫的安眠之地。

杜甫生前沒有完成的願望,由他的後人輾轉完成。他最終回到了家,回到了他長期居住的所在。在步入而立之年後,杜甫曾在這裡的首陽山下築造陸渾山莊,實則是依山挖土而成的窯洞。他在這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四十七歲的那年冬天,杜甫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回到了老家洛陽。這年六月,他丟掉了左拾遺的官位,被貶謫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惆悵可想而知。

但,在國家大勢面前,個人苦樂又何足掛齒?淪落賊手多日的長安和洛陽,終於在唐軍一鼓作氣的勝仗後,回到了朝廷的手裡。再沒有比叛軍節節敗退、朝廷平叛有望更令人興奮的了。

長安、洛陽收復後,兩京之間的通道也打通了。很久沒有回過老家的杜甫,向朝廷告假,回到了首陽山下的陸渾山莊。他興奮之下,寫下了被王安石稱為壓卷長詩的《洗兵馬》。「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他歌頌平叛的將領和兵士,他憧憬叛亂的終止與消歇,他甚至看到了籠罩大唐朝的烏雲裂開縫隙,陽光正在照射進來。

西行見聞他親歷悲慘的戰亂

新安縣城東南,兩山對峙的狹長地帶,隴海鐵路與310國道穿行而過,從秦函谷關流淌而過的澗河,流經這裡數度蜿蜒。水岸緊挨石崖,崖上火車隆隆駛過,崖下的一道木柵欄內,保護著一段並不太長的古道。崖面上還留存著零星的摩崖石刻。

沿著古道西望,有一座新修的長亭,長亭之外,芳草碧連天。漢函谷關在望,穿過關門向西,則是入關西去,從關門折身返回,便是出關東行。

回到洛陽後的次年春天,杜甫的假期結束了,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按照當時的日程,當天傍晚,他抵達了新安縣,很快就可以入關了。就是在這裡,他見到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之前所寫的《車馬行》裡的悲慘畫面。

唐軍平叛的形勢,突然發生了扭轉。20萬大軍圍攻鄴郡(今安陽),眼看著勝利在望,卻因為群龍無首,被來援的叛軍大敗,唐軍全線崩潰。軍隊減員嚴重,官府開始到處抓丁。

這一情況給杜甫的西行染上了不一樣的色彩。有些地點和人物,他寫在了詩裡,於是就有了《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然而,杜甫並不能改變什麼,只能好言相勸那些哭得東倒西歪的人們: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他不能太久逗留,他終要繼續西行。在前方等待著他的,有迢迢的古道,有道道的關卡,有戰亂的形勢,有葳蕤的野草和茂盛的花朵。

石壕村裡《石壕吏》杜甫這晚投此村

這一路經過七裡邸、硤石驛兩地,都是唐代的「官方招待所」,但杜甫都沒有落腳,而是陰錯陽差去了石壕村。

石壕村,村如其名。即便一千多年過去了,石壕村幾乎仍是一樣的形制。村莊依著山體而建,由著狹長的山體而狹長著,南北狹窄,東西蜿蜒。

村子前方,是一塊巨石。巨石上,是一首長詩。一首《石壕吏》,工工整整的,抄錄其上,講述著那個很久很久以前的夜裡,這個村落所發生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雖然只是「三吏」中的第二篇,但這篇《石壕吏》卻被選入了教科書。這首詩裡,存在著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存在著一個山河破碎的時代。

沿著巨石爬坡直上,推開一個普通院落的大門,當地人講解著,這裡還保留著杜甫當年所寄宿的窯洞。走進窯洞,借著微弱的燈光,抬頭能看到正在開裂的窯頂。真的是這個窯洞,留宿過滿面風塵的杜甫?其實已無關緊要。這個名為石壕的村子,已經和杜甫的《石壕吏》一起,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

古道逶迤依然在杜甫最後一次從此行

從石壕村出發,西南幾公裡外,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道,東西逶迤著,翻山越嶺,在默默敘述著絲綢之路的往昔。

這條道路,曾經是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洛陽到長安間的交通要道,也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上唯一道路遺產。道路一側,曾經的飲馬池已經乾涸;高坡上面,縴夫催趕的馬牛早已化為塵土,只剩下一塊留有穿孔的拴馬石。那個時代修路工所居住的窯洞,多數已經被封存;曾經和古道並行流淌的河流,河床已被荒草深覆。

這條道路上的繁華,早已不再。古道已經交出了接力棒,把人流物流的繁華,交給了更新的時代。崤函古道,仍然是中國東西交通的一條要道,在地面爬行的國道,在橋上穿行的高速,在山間奔馳的鐵路和高鐵……

公元759年春天的一個早上,杜甫和石壕村那位被老伴拯救了的老頭告了別,踏上了這段崤函古道。他沿著河邊的道路前行,漸漸爬上了一座山坡,沿著古道翻上了這座山頭。山峰之間,那傳遞軍情消息的烽火臺,依稀可見。

這是杜甫最後一次經過這裡,他沒有留下關於古道兩側花花草草的詩句,卻沿途留下了反映那個時代的「三吏」「三別」。也就在他返回華州任上不久,便辭掉了工作,開始了西南長達十餘年的漂泊生活。

他從洛陽老家出發,走向古道深處,走向歷史深處。就是在這一年,他徹底割裂了和家鄉故土的聯繫,從此再也沒有踏足過故鄉半步。

□總策劃董林策劃楊青許笑雨統籌姚偉

相關焦點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作為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杜甫的「三吏」、「三別」比較有力地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仁愛精神,在杜甫詩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乾元二年,杜甫回河南舊居探親,寫下「三吏」、「三別」,而這一時期,正是杜甫最艱難、唐王朝最艱難的時候,因此,「三吏」、「三別」客觀的記述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故具有「詩史」的偉大意義,從中也可以直接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和仁愛思想。
  •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古道景觀與古道意象屢屢出現在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與崤函古道有關的詩詞歌賦等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學景觀,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學研究關注的課題。就崤函古道上留下的文學佳話、文學與交通之間的聯繫等話題,記者採訪了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輝。
  •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勢與人文內涵
    崤山是崤函古道中最險峻的一段,通行的難度甚至超過函谷關。「函崤」穿山過澗,交通極為不便,但沒有其他選擇。無論崤山以北或以南,河流縱橫,重山疊嶂,行旅極為艱難。唯有崤函通道是東西往來連接長安、洛陽兩大區域的捷徑。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等古代道路交通設施,體現了我國古代先民怎樣的理念?
  • 崤函之險甲天下-「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西起潼關東至洛陽的古代官道在古陝州境內的總稱,是「襟帶兩京」的鎖鑰,是自古以來中原通關中、達西域的咽喉要道。古道在陝州城(今三門峽境內)以東的交口分為南北崤道,因此又叫「二崤古道」。南北崤道在交口合二為一後一路向西,過陝州區的溫塘、大營和靈寶的大王入函谷關,再由西閻經老閿鄉、故縣、豫靈至潼關入秦。漢唐以前,無論稱雄關中還是入主中原,崤函都因其險固和交通之艱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崤函古道,不是一個朝代完成的巨大工程,它有周秦古道、曹魏古道、隋唐古道、宋元古道和明清古道等習如今絕大部分古道都消失了。
  • 崤函古道:橫貫東西的「中原鎖鑰」
    而崤函古道是周道中的主幹道。秦建都鹹陽後,在周道基礎上大修馳道,關中與關東地區之間聯繫更加緊密。漢唐時期,崤函古道最為興盛。  「崤函古道因兩京制而興起。」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朱士光向記者表示,崤函古道的通塞安危,關係著王朝的盛衰存亡。作為聯結長安、洛陽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路段,崤函古道在周、秦、漢、隋、唐等王朝對內對外之政治控馭、軍事攻防、商貿交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杜甫寫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兩組詩在反映人民苦難的同時,也從廣大人民勇於承擔國難所表現出的堅毅中看到了國家的希望。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先來看「三吏」。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不過看杜詩,杜甫老妻經常入畫,可見人家兩口子還是很恩愛的。杜甫把從華州到洛陽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他這詩寫得也不都是大唐的陰暗面,而是寫出來戰爭來了,受苦的還是百姓。雪崩時每一朵雪花都不會倖免。
  • 杜甫為何要創作三吏三別,這六首詩寫的是什麼
    說起杜甫的詩名,人人敬仰,他似乎任何題材、任何體裁全都擅長,不過,人們提起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三吏」、「三別」。杜甫用自己那如椽的巨筆,真實而又詳細地記載了唐王朝的「安史之亂」,也記述了大唐帝國是如何從興盛逐漸走向衰敗的。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杜甫借宿老夫妻家的三個兒子都在守安陽,剛剛死了一個,朝廷又來抓丁。老頭翻牆跑了,老嫗為了保護兒媳婦和孫自願充數去軍中勞役。 這首詩簡單易懂,沒什麼難理解的。只是注意最後一句「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是杜甫天明上路,和跑了又回來的老頭告別,老嫗已經被拉走了。老頭可能以為只抓男丁,所以跑了,結果沒想到讓老嫗被抓走了。
  • 《劍網3指尖江湖》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 崤函古道密室進入技巧分享
    導 讀 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崤函古道密室進入的方法是什麼呢,有許多玩家對此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詩詞賞析:杜甫《三吏》《三別》
    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潼關、石壕,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等九節度使步騎二十功贖罪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戰爭吃緊,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徵兵。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 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很偉大?
    一、三吏三別在杜甫詩歌中的位置在我看來,杜甫的詩歌沒有一首是隨隨便便寫的,是沒有水平的,他每一首詩歌都是精華,都是詩歌中頂尖的作品。尤其是以「三吏三別」為代表作。杜甫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律詩,尤其是以「秋興八首」為代表的這組律詩,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律詩佳作,是律詩這一題材發展的頂峰。律詩中的「秋興八首」就可以比之於書法中的《蘭亭序》了。然而,「三吏三別」雖然不是屬於杜甫最為人稱道的律詩行列,但是這組詩歌仍然不失其水準,在文學史上仍然佔有一席之地。
  • 詩聖杜甫:「三吏」與「三別」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其中,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是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 杜甫6首經典長詩《三吏三別》,讀著讓人心酸、心痛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火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賞析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採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也就是皇帝政策決策有失誤,你杜甫要上書直言。但是,杜甫站錯隊,肯定也沒好果子吃。後來,就被朝廷貶到地方了,但貶的也不遠,就在華州(陝西華縣)地界上負責祭祀、教育方面的工作。公元758年,杜甫去河南探親,探完親又返回華州。就在這一去一回的路上,杜甫看到了滿目瘡痍的中原天下,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三吏三別」。
  • 聊杜甫,詩聖之「三別」,學會著離別
    杜甫恰恰目睹了這最痛苦的人生別離:《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三別」中的第一別,《新婚別》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新婚不久的夫婦因為丈夫是個軍人,明天一早要去河陽守邊,丈夫不得不辭別剛娶回的妻子。而新婚妻子是一個窮人家的閨女,好不容易才置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可是現在卻要把它脫掉,再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丈夫從戰場歸來!
  • 你知道杜甫的「三別」嗎,一起來欣賞
    我們都知道杜甫寫有「三吏三別」,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是哪三吏。哪三別?今天我們借著周一美好的時光,一起欣賞一下杜甫的「三別」,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 《 新婚別》 菟絲附 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 徵夫, 不如棄路旁。
  • 杜甫:石壕吏
    >石   壕   吏唐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一何:多麼。前:狀語,上前。
  • 崤函古道第一關-「函谷關」
    函谷關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東臨弘農澗河,河寬流急;南依秦嶺,巍峨挺拔;西靠衡嶺,綿延逶迤;北瀕黃河,驚浪滔天。函谷關有三處,第一處關是周、秦函谷關。據乾隆十二年(1747)《靈寶縣誌》載,靈寶在夏商為豫州地,周為畿內,始置函谷關。
  • 杜甫很忙?杜甫真的很忙!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