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函谷關記者洪波李康攝影
□記者劉瑞朝
核心提示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詩聖」人在天涯。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歲的杜甫,最後一次離開洛陽,沿著中原詩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
就是在這次西徵中,他寫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別」。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離開故鄉深處,走向歷史深處,沉鬱的杜甫形象最終被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洛陽故鄉依舊在故土一去不再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偃師境內的首陽山,海拔並不甚高。走進偃師城關三中大門,拐入其後院,視線為之一靜。松柏森森,鳥語關關,這裡是「詩聖」杜甫的安眠之地。
杜甫生前沒有完成的願望,由他的後人輾轉完成。他最終回到了家,回到了他長期居住的所在。在步入而立之年後,杜甫曾在這裡的首陽山下築造陸渾山莊,實則是依山挖土而成的窯洞。他在這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四十七歲的那年冬天,杜甫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回到了老家洛陽。這年六月,他丟掉了左拾遺的官位,被貶謫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惆悵可想而知。
但,在國家大勢面前,個人苦樂又何足掛齒?淪落賊手多日的長安和洛陽,終於在唐軍一鼓作氣的勝仗後,回到了朝廷的手裡。再沒有比叛軍節節敗退、朝廷平叛有望更令人興奮的了。
長安、洛陽收復後,兩京之間的通道也打通了。很久沒有回過老家的杜甫,向朝廷告假,回到了首陽山下的陸渾山莊。他興奮之下,寫下了被王安石稱為壓卷長詩的《洗兵馬》。「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他歌頌平叛的將領和兵士,他憧憬叛亂的終止與消歇,他甚至看到了籠罩大唐朝的烏雲裂開縫隙,陽光正在照射進來。
西行見聞他親歷悲慘的戰亂
新安縣城東南,兩山對峙的狹長地帶,隴海鐵路與310國道穿行而過,從秦函谷關流淌而過的澗河,流經這裡數度蜿蜒。水岸緊挨石崖,崖上火車隆隆駛過,崖下的一道木柵欄內,保護著一段並不太長的古道。崖面上還留存著零星的摩崖石刻。
沿著古道西望,有一座新修的長亭,長亭之外,芳草碧連天。漢函谷關在望,穿過關門向西,則是入關西去,從關門折身返回,便是出關東行。
回到洛陽後的次年春天,杜甫的假期結束了,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按照當時的日程,當天傍晚,他抵達了新安縣,很快就可以入關了。就是在這裡,他見到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之前所寫的《車馬行》裡的悲慘畫面。
唐軍平叛的形勢,突然發生了扭轉。20萬大軍圍攻鄴郡(今安陽),眼看著勝利在望,卻因為群龍無首,被來援的叛軍大敗,唐軍全線崩潰。軍隊減員嚴重,官府開始到處抓丁。
這一情況給杜甫的西行染上了不一樣的色彩。有些地點和人物,他寫在了詩裡,於是就有了《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然而,杜甫並不能改變什麼,只能好言相勸那些哭得東倒西歪的人們: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他不能太久逗留,他終要繼續西行。在前方等待著他的,有迢迢的古道,有道道的關卡,有戰亂的形勢,有葳蕤的野草和茂盛的花朵。
石壕村裡《石壕吏》杜甫這晚投此村
這一路經過七裡邸、硤石驛兩地,都是唐代的「官方招待所」,但杜甫都沒有落腳,而是陰錯陽差去了石壕村。
石壕村,村如其名。即便一千多年過去了,石壕村幾乎仍是一樣的形制。村莊依著山體而建,由著狹長的山體而狹長著,南北狹窄,東西蜿蜒。
村子前方,是一塊巨石。巨石上,是一首長詩。一首《石壕吏》,工工整整的,抄錄其上,講述著那個很久很久以前的夜裡,這個村落所發生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雖然只是「三吏」中的第二篇,但這篇《石壕吏》卻被選入了教科書。這首詩裡,存在著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存在著一個山河破碎的時代。
沿著巨石爬坡直上,推開一個普通院落的大門,當地人講解著,這裡還保留著杜甫當年所寄宿的窯洞。走進窯洞,借著微弱的燈光,抬頭能看到正在開裂的窯頂。真的是這個窯洞,留宿過滿面風塵的杜甫?其實已無關緊要。這個名為石壕的村子,已經和杜甫的《石壕吏》一起,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
古道逶迤依然在杜甫最後一次從此行
從石壕村出發,西南幾公裡外,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道,東西逶迤著,翻山越嶺,在默默敘述著絲綢之路的往昔。
這條道路,曾經是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洛陽到長安間的交通要道,也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上唯一道路遺產。道路一側,曾經的飲馬池已經乾涸;高坡上面,縴夫催趕的馬牛早已化為塵土,只剩下一塊留有穿孔的拴馬石。那個時代修路工所居住的窯洞,多數已經被封存;曾經和古道並行流淌的河流,河床已被荒草深覆。
這條道路上的繁華,早已不再。古道已經交出了接力棒,把人流物流的繁華,交給了更新的時代。崤函古道,仍然是中國東西交通的一條要道,在地面爬行的國道,在橋上穿行的高速,在山間奔馳的鐵路和高鐵……
公元759年春天的一個早上,杜甫和石壕村那位被老伴拯救了的老頭告了別,踏上了這段崤函古道。他沿著河邊的道路前行,漸漸爬上了一座山坡,沿著古道翻上了這座山頭。山峰之間,那傳遞軍情消息的烽火臺,依稀可見。
這是杜甫最後一次經過這裡,他沒有留下關於古道兩側花花草草的詩句,卻沿途留下了反映那個時代的「三吏」「三別」。也就在他返回華州任上不久,便辭掉了工作,開始了西南長達十餘年的漂泊生活。
他從洛陽老家出發,走向古道深處,走向歷史深處。就是在這一年,他徹底割裂了和家鄉故土的聯繫,從此再也沒有踏足過故鄉半步。
□總策劃董林策劃楊青許笑雨統籌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