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2020-12-22 薛白袍看世界

現代很多人以為杜甫在唐朝是那種影響力巨大,一呼百應的牛叉人物。

如果杜甫的小侄子想去長安,他能靠面子讓小侄子一路綠燈,一路上好吃好喝好照應,有人問這是誰?別人都會說:這是大詩人杜工部的親戚,你們需要好生照應。

會這樣嗎?

很多人想像杜甫在自己八畝地的豪宅裡,接待各路賓朋,聽他們說安史之亂中各地的信息,不管真假全都訴諸筆端。

比如有個新郎,剛結婚就被抓去當兵了,還沒進去就出來了,在寒風被抓走。

比如有個老兵,回到家看到家徒四壁,親人們都沒了,於是他再次扛起槍,走入漫漫黑夜,踏上註定無法回來的從軍之路。

杜甫聽完這些朋友的講述,心潮激蕩,在王羲之當年所用的蟠龍紫石古硯中加上清水,取過一錠褚遂良慣用的松煙香墨,侍女小心磨墨,杜大人微閉雙目,忽然眼中精光一閃,從筆筒中取出一枝歐陽詢定製的的湖州銀鑲斑竹極品羊毫筆,鋪開了一張太平公主敕制的金花玉版箋,點起了一爐衛夫人寫字時所焚的龍腦溫麝香,然後杜大人運筆激書:

我有一個朋友說……

這不是杜甫,這是韋小寶。

杜甫窮了半輩子,死前,朋友送他一點牛肉,因為太久沒吃肉,吃太多撐著了。

杜甫在唐朝的地位,他活著的時候,用單田芳老先生的話說:野雞沒名,草鞋沒號。

杜甫死後40多年,當時文壇大亨元稹白居易提倡詩文要反應現實,他們發現了杜甫的巨大價值,於是極力推廣,導致杜甫地位逐步提升,後來達到和他一生的偶像李白並駕齊驅的地步。

大約杜甫無論怎麼想,都不會想到,在他死後,人們會把他和李白聯繫到一起。

在當年李白是大唐星空下最亮的月亮,杜甫只是一顆小透明的星星。

杜甫日子過得不太如意,前半生四處漂泊,安史之亂爆發,他投靠肅宗皇帝,跟對了人,先後被封為司功參軍、左拾遺。

這是什麼樣的官呢,是六七品的官職,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

是個諫官,也就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員。

但是後來因為替好友房琯說話,差點被肅宗殺了,很多人替杜甫說話,他再次被貶出京,任華州司空參軍,就是類似於華州辦公室主任之類的職務,在這個職位上,杜甫沒待多久就跑了。

掛印而去。

雖然這個辦公室主任未必有印。

作為大唐王朝底層幹部,不是大V,不是文壇領袖,杜甫說的話寫得詩歌,在當時幾乎連一朵浪花都激不起來。

當時有名的大V作家是李白,是王維。

所以永王李麟才招募李白到自己的幕府,所以王維才被安祿山囚禁在長安,要他為自己寫詩作文。

杜甫,當時人,誰知道有這麼個人呢。

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也不是他坐在自己的別墅裡,聽朋友說。

而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戰爭給大唐王朝帶來的傷害。

乾元元年底,杜甫從華州跑了,到洛陽、偃師去探親,杜甫這輩子和李白不同,對家人很眷顧。

李白是那種四海為家的浪子,一輩有三四個女人,還常常:仰天大笑出門去。

杜甫不是,杜甫是唐朝詩人中為數不多的一夫一妻堅持到底的痴情人。

當然也許是因為他窮,沒能力再娶。

不過看杜詩,杜甫老妻經常入畫,可見人家兩口子還是很恩愛的。

杜甫把從華州到洛陽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他這詩寫得也不都是大唐的陰暗面,而是寫出來戰爭來了,受苦的還是百姓。

雪崩時每一朵雪花都不會倖免。

這些詩——

石壕吏是反應大唐和安史叛軍對戰時,兵員不足,抓壯丁的場面。

新安吏中寫了有的地方兵員不足,已經開始抓娃娃兵了,這首詩中杜甫還是覺得大唐是王者之師,讓兵士們不必太悲觀: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潼關吏中寫了修築防禦工事的勞工的辛苦,也寫了潼關官兵對抵禦叛軍的信心。

三別中更是寫盡了戰爭來時,沒有一處淨土,沒有一處樂園。

《無家別》中,我們看到了戰爭對普通百姓的摧殘:

家鄉既蕩盡, 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 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

但是唐人的精神是不認輸的,在杜詩中我們還是看到了唐人的骨氣,《新婚別》中,妻子勸慰丈夫: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在《垂老別》中老翁感嘆: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三吏三別中很多事都是杜甫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他就住石壕吏那戶老婦人家中,守衛潼關的潼關吏還請他看了潼關的防衛,他安慰已經開始招兒童去當兵的新安吏,郭子儀將軍很仁義,賞罰分明。

一路上杜甫看多太多生離也見慣太多死別,他不是在家裡,在杜甫草堂看了朋友的信,說大唐徵兵,滿地刀槍,然後心潮澎湃的編出來三吏三別。

他只是寫詩,紀錄自己沿途所見,這些詩沒地發發表,也沒有稿費拿。

寫完三吏三別他更沒有高價賣給安祿山史思明,讓他們出版用來污衊大唐很黑,安祿山史思明也壓根不知道杜甫這個人的存在,寫完三吏三別杜甫依舊很窮,住不起別墅,吃不起牛肉。

安史之亂結束時,杜甫寫出了名詩《聞到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他為大唐的勝利,驕傲。

他知道這份勝利的代價,他見過很多人為了勝利付出的代價,所以他是由衷的為了這最後的勝利而高興

很多人喜歡用杜甫的三吏三別給某位以形狀為名的日記作家洗白白,但是某作家黑完之後便封筆了,方艙醫院關門大吉,也沒見這位作家寫過一行文字喜欲狂過,我想大約他是不太喜吧。

文:薛白袍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杜甫的「三吏三別」,根本就不是寫給大唐百姓看的,大唐百姓想噴也沒得噴。安史之亂後,大唐從巔峰被打到谷底,朝中宦官當政、地方軍閥遍地。這時候,還有什麼積極面可言,大唐百姓看了杜甫的詩,也會感同身受,因為終於找到人能代言內心苦悶了。01.
  • 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很偉大?
    有人問我,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是偉大的藝術作品?真是個有趣的問題。首先分析一下,如果說在杜甫所有的詩歌作品中,「三吏三別」是偉大的作品,這個命題假設是成立的,同樣的,顏真卿的《祭侄稿》毫無疑問也是非常偉大的作品。
  • 詩人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寫下三吏三別,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唐朝不僅經濟是在當時的世界上最厲害的,它的詩歌文化也深深影響著後世,像李白,杜甫這樣有名的詩人都是出自唐朝。在李白在世的時候唐朝正是繁榮富強的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平安,於是李白的詩歌就比較的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杜甫聽說唐肅宗自立,便尋訪追隨,結果被叛軍俘獲,不過由於原來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並沒有羈押他,只是將他禁足於長安城內。 這段日子,被稱為杜甫陷賊時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一些悲慘困苦的詩便出於此時。第二年,郭子儀大軍壓城,杜甫便找了個機會跑了出去,到鳳翔找到了唐肅宗。亂世出忠臣,唐肅宗看他衣衫襤褸,面露一臉忠誠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遺。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2020-04-22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詩詞賞析:杜甫《三吏》《三別》
    杜甫詩歌鑑賞——《三吏》《三別》賞析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在文學史上,杜甫更為人熟識的是他的「詩聖」美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文傳唱四方,與李白合稱「李杜」。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
  • 杜甫為何要創作三吏三別,這六首詩寫的是什麼
    說起杜甫的詩名,人人敬仰,他似乎任何題材、任何體裁全都擅長,不過,人們提起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三吏」、「三別」。杜甫用自己那如椽的巨筆,真實而又詳細地記載了唐王朝的「安史之亂」,也記述了大唐帝國是如何從興盛逐漸走向衰敗的。
  • 杜甫6首經典長詩《三吏三別》,讀著讓人心酸、心痛
    於是便問新安吏:新安是個小縣,人口不多,連年戰爭,還會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嗎?「兵府的文書昨夜才下達,命令沒有壯丁就依次抽中男。」「出來的中男實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肥胖的青年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無人陪送。河水日夜向東流,時至黃昏,青山裡還留著送行者的哭聲。
  •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有什麼別稱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現實詩人,跟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的《登高》被稱為「七律之冠」。說到杜甫,就不得不提這首《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平常景是最難寫的,而杜甫把這首詩寫得如臨其境,可見杜甫的造詣之深。但是,大家知道杜甫被稱為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吧!
  • 你知道杜甫的「三別」嗎,一起來欣賞
    我們都知道杜甫寫有「三吏三別」,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是哪三吏。哪三別?今天我們借著周一美好的時光,一起欣賞一下杜甫的「三別」,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 《 新婚別》 菟絲附 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 徵夫, 不如棄路旁。
  • 杜甫為什麼很忙?
    幾年前的時候,隨著一組語文課本中杜甫的插圖被塗鴉惡搞的圖片出現在網絡上,讓已經成名千年的"詩聖"杜甫突然爆紅,網友們掀起了一股課本塗鴉的熱潮,我們的大詩人杜甫化身百變大咖,"杜甫很忙"引發了大家集體圍觀。那麼,在現實的生活中,杜甫過得到底是不是大忙人的的日子呢?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作為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杜甫的「三吏」、「三別」比較有力地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仁愛精神,在杜甫詩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乾元二年,杜甫回河南舊居探親,寫下「三吏」、「三別」,而這一時期,正是杜甫最艱難、唐王朝最艱難的時候,因此,「三吏」、「三別」客觀的記述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故具有「詩史」的偉大意義,從中也可以直接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和仁愛思想。
  • 中秋佳節,為何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卻充滿悲涼之感?
    然而,杜甫最偉大的性格還是憂國憂民,在他眾多的詩篇中,描寫大唐和人民題材的作品佔據很大比例,尤其是他的《三吏》、《三別》可謂史詩級的作品;一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反映出他對國家和人民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熱愛,這足以讓杜甫的光輝形象流芳千古。杜甫,是真正的屬於人民的詩人。
  • 鮮衣怒馬看杜甫「2分鐘讀懂杜甫的家國情懷」
    生在太平歲月,自當感激先輩,但常想若是能回到大唐,經過那亂世顛簸,一睹當時杜甫寫下這句詩的人生心境,該是如何。杜甫此時南下逃亡,一路上看盡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寫下「三吏三別」,以詩作史。大約在759年,杜甫輾轉來到了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於誠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名曰,「浣花草塘」,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
  • 杜甫:石壕吏
    鏈   接杜甫:新安吏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但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主要來源於人生第四階段:西南漂泊。
  • 漫捲詩書喜欲狂,誰知杜甫卻很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書房展出了歷代學者研究杜甫的文獻資料、書籍畫冊和拓片,遊客可以購買。窯洞通過兩個主題分別展示了詩人的「三吏三別」和「秋興八首」,前者寫於乾元二年(759年),反映了動蕩時代的民間疾苦;後者寫於大曆元年(766年),展示了詩人七律創作的藝術價值和其一生的「長安情結」。
  • 詩人的情懷--杜甫
    大家好,泡崖小學樂樂讀如期而至,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杜甫的詩。大詩人杜甫的名字,我想你們應該都很熟悉,他生於公元712死於公元770年,字子美,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