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6首經典長詩《三吏三別》,讀著讓人心酸、心痛

2021-03-05 歷史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火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所以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三吏》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譯文

客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人聲喧譁,原來是吏役點名徵兵。

於是便問新安吏:新安是個小縣,人口不多,連年戰爭,還會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嗎?

「兵府的文書昨夜才下達,命令沒有壯丁就依次抽中男。」

「出來的中男實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無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東流,時至黃昏,青山裡還留著送行者的哭聲。

把你們的眼淚收起吧,不要哭幹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

官軍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著平定它。

可賊心難料,官軍潰敗,歸來的兵士像星星一樣散亂地紮營。

就著原先的營壘就食,練兵也在東都洛陽近郊。

他們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何況這一場戰役裡朝廷官軍是正義之師,一切必然順利。主將對於戰士的愛護,也一目了然。

送行戰士的人們,不要哭得那麼悲傷,郭子儀像你們的父兄一樣愛著這些士卒。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肅宗李亨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各自鎮守。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佔領洛陽。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這一戰之後,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徵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徵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投宿於石壕村,夜裡有官吏來捉人。

老翁翻牆逃走,老婦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聲音是多麼兇狠,老婦啼哭的情形是多麼悽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對官吏說:「我三個兒子都服役去參加把守鄴城。

一個兒子託人捎了信回來,另外兩個最近戰死了。

活著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經永遠逝去!

家中再也沒有什麼男丁了,只有個仍在吃奶的小孫子。

兒媳婦因為孫子還沒有改嫁,但進進出出沒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在。

我雖年老力衰,請允許我跟從您夜歸。

趕快應徵河陽,興許還可以為軍隊做早飯。「

入夜了,說話的聲音漸漸消失了,但好像還聽到低聲哭泣抽咽的聲音。

天亮,我要繼續趕前面的路程,只得與逃走回來的老翁告別。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並對唐軍補給線施壓,加之唐軍內部矛盾重重,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魚朝恩不聽諸將建議,執意與叛軍決戰,期初兩軍陷入苦戰,均損失慘重,後郭子儀領兵而來,正欲布列戰陣,忽而天色巨變,飛沙走石,敵我難辨,兩軍皆驚,各自奔潰,然唐軍之混亂遠甚於叛軍,甚至於在歸途中搶掠百姓。郭子儀等退守河陽(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

潼關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譯文

士卒勞役是多麼疲勞艱辛,潼關要築一座城關。

城牆比鐵還堅固,有萬丈多高。

我問潼關吏:「修道是為了防史思明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指著山隅說:

"潼關高地與雲相連,城上的堡壘把城牆分成一格一格的戰柵,就連飛鳥也不能逾越。

胡賊來犯,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艱難時刻就拿起長戟防守,因形勢險要,利於防守,萬古守關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那一仗,哥舒翰潼關戰敗,兵士死傷極多,很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防守潼關的將領,謹慎啊!千萬別重蹈哥舒翰倉卒促應戰的覆轍。」

《三別》

新婚別

杜甫

莬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徵夫, 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 無奈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譯文

菟絲子纏著低矮的蓬草和大麻,它的藤蔓怎麼能爬得遠?

一個姑娘嫁給徵夫,倒不如早先就丟棄在大路旁邊等死!

我和你做了結髮夫妻,連床蓆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晚成親,今早便告別,也太匆忙了吧。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怎麼好去把公婆拜見?

做女兒時,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說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

你不要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我本是窮人家女兒,這套嫁衣很久之前就已經做成。

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著你的面洗掉脂粉。

天上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願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採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鬥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沒有給讀者勉強和抽象之感,而顯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能讓讀者深受感染。

無家別

杜甫

寂寞天寶後, 園廬但蒿藜。

我裡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 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 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 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 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 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 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 召令習鼓鞞(pí)。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 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 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 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

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裡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鄴城一戰兵敗,沒有家的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裡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蕭條悽慘。

只能面對著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裡也沒什麼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

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徵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垂老別

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垂老別垂老別。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 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徵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譯文

四野硝煙真叫人一刻不安,在這風燭殘年卻棲身無處。

子孫們在戰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

慶幸的牙齒完好胃口不減,悲傷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徵戰,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

老伴聞說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

明知道死別最後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麼不憐她饑寒。

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天險足恃偷渡實難。

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

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哪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

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籲短嘆。

普天下應徵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瀰漫了崗巒。

屍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羶,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

戰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

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歷史評價

這首敘事短詩,並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於嚴謹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老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雲無一寸乾淨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於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於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杜甫的「三吏三別」,根本就不是寫給大唐百姓看的,大唐百姓想噴也沒得噴。安史之亂後,大唐從巔峰被打到谷底,朝中宦官當政、地方軍閥遍地。這時候,還有什麼積極面可言,大唐百姓看了杜甫的詩,也會感同身受,因為終於找到人能代言內心苦悶了。01.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杜甫,當時人,誰知道有這麼個人呢。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也不是他坐在自己的別墅裡,聽朋友說。而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戰爭給大唐王朝帶來的傷害。乾元元年底,杜甫從華州跑了,到洛陽、偃師去探親,杜甫這輩子和李白不同,對家人很眷顧。
  • 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很偉大?
    有人問我,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是偉大的藝術作品?真是個有趣的問題。首先分析一下,如果說在杜甫所有的詩歌作品中,「三吏三別」是偉大的作品,這個命題假設是成立的,同樣的,顏真卿的《祭侄稿》毫無疑問也是非常偉大的作品。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這首《新安吏》是杜甫在新安看到徵兵,覺得小縣城哪裡還有什麼壯丁,引發了和新安吏的對話,得知已經有命令開始徵召「中男」(18-22歲)的青年入伍了。再問中男太弱小,何以守城,新安吏就懶得搭理他了。 後面幾句大致是感嘆小兵入伍,同時由於杜甫本身是朝廷官員,所以對朝廷和軍隊有美化的地方(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2020-04-22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詩詞賞析:杜甫《三吏》《三別》
    人教版 小學數學1-6年級全套 黃岡名師講解視頻 免費下載1-6年級奧數講解視頻 免費下載《漢字樹》高清電子版-1活在字裡的中國人經典漢字起源解析科教片《漢字宮》 免費下載從這裡可以看出,杜甫非常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細節。一個「久」字,不僅說出這件事折騰了很久,也表露出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如」字,化實為虛,這是老婦家人悲傷泣下,也是詩人心酸、悲哀、無奈、同情、激憤的反映。一個「獨」字,既呼應前文,交代了「吏捉人」的結果,又表明了老翁的悽慘處境。
  • 杜甫的這首「借錢」詩,道盡了他的悽涼處境,令人心酸不已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僅表現在詩句優美,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更表現在他的詩作大部分都關乎國計民生。在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後,杜甫寫出了一系列關於哀痛國之不國,民之不民的愛國詩篇。
  • 杜甫為何要創作三吏三別,這六首詩寫的是什麼
    說起杜甫的詩名,人人敬仰,他似乎任何題材、任何體裁全都擅長,不過,人們提起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三吏」、「三別」。杜甫用自己那如椽的巨筆,真實而又詳細地記載了唐王朝的「安史之亂」,也記述了大唐帝國是如何從興盛逐漸走向衰敗的。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事實上用如何誇張的詞彙來形容杜甫都不過分。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如過江之魚數不勝數,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人傑,而如屈原、杜甫這般既有才華又有人文關懷的,我尤為敬佩。
  • 詩人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寫下三吏三別,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而杜甫在世的時候唐朝幾乎已經走向滅亡了,在戰爭的影響下百姓民不聊生,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杜甫的詩就非常的傷感。在杜甫剛出生時唐朝還是國力強盛的,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當了左拾遺,但是從他的詩詞裡面可以分析出來他是一位敢怒敢言的人,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性格。
  • 杜甫的20首經典詩句,句句令人陶醉!
    杜甫傳世有一千四百多首詩,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 《三吏》《三別》《登高》等作品。你也許讀不完杜甫的全集,但你一定要讀一讀杜甫這20句經典唐詩。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有什麼別稱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現實詩人,跟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的《登高》被稱為「七律之冠」。說到杜甫,就不得不提這首《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平常景是最難寫的,而杜甫把這首詩寫得如臨其境,可見杜甫的造詣之深。但是,大家知道杜甫被稱為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吧!
  • 杜甫為什麼很忙?
    幾年前的時候,隨著一組語文課本中杜甫的插圖被塗鴉惡搞的圖片出現在網絡上,讓已經成名千年的"詩聖"杜甫突然爆紅,網友們掀起了一股課本塗鴉的熱潮,我們的大詩人杜甫化身百變大咖,"杜甫很忙"引發了大家集體圍觀。那麼,在現實的生活中,杜甫過得到底是不是大忙人的的日子呢?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確,作為唐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面對詩仙和詩聖,可能許多人更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而對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敬而遠之。但我認為,比起李白天馬行空,自信奔放的浪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其詩中體現的現實關懷精神,更值得人們頌揚和傳承。
  • 杜甫的「三別」中最絕望的《無家別》,道盡人生悽慘!
    杜甫的一生註定是與國家命運和歷史變幻相結合的一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他的詩歌沒有李白的豪放不羈,卻因其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詩風,被眾人銘記,在歷史的長河裡芳名遠流。杜甫一生作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有很多詩篇都為世人所熟知。
  • 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杜甫寫出「三吏」、「三別」
    漢函谷關記者洪波李康攝影□記者劉瑞朝核心提示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詩聖」人在天涯。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歲的杜甫,最後一次離開洛陽,沿著中原詩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就是在這次西徵中,他寫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別」。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西南漂泊之旅。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 杜甫:石壕吏
    鏈   接杜甫:新安吏
  • 詩聖杜甫最膾炙人口的13首詩,句句經典,冠絕古今,你讀過哪首?
    杜甫存留於世的詩大約有1500首,但你只需要讀20首他的詩,你便會明白他為什麼被譽為「詩聖」,他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名望,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他為什麼能與李白合稱為「李杜」,以及他為什麼會成為最偉大的詩人… … 因為他的每一首詩,甚至每一句詩,都可以稱得上是冠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