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一般是同時信仰佛教和傳統中國宗教(玉皇大帝等)嗎?中國...

2020-12-20 澎湃新聞
X

中國民間一般是同時信仰佛教和傳統中國宗教(玉皇大帝等)嗎?中國自己的多神論到底有沒有很強的神學基礎?比如解決一些道德兩難問題?另,儒教一般被視作宗教嗎?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

有2個回答

李天綱 2018-02-06

儒教在當代中國,不被看做是宗教。古代儒、道、佛教並稱,應該算是宗教吧。不過,當時的「教」,和今天的「宗教」還有差別,不全一樣。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儒家還是列為宗教的。1949年以後,儒家徹底不算做宗教了。中國宗教的信徒們,至今還是不會嚴格區分佛教、道教(儒教廢除後一些神祇跑到了道教中,如關公、城隍等),多神論有好處,是不容易為了不同神祇起糾紛,爭執不休。但是,多神論也有缺陷,就是信仰不固定,不執著,看起來也不虔誠,這就導致道德上的不堅定,這也是大問題。這方面,西方宗教確有長處。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路遙| 中國傳統社會民間信仰之考察
    摘 要中國民間信仰歷史悠久,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從其產生和發展的土壤——中國傳統社會中予以考察。中國傳統社會早期並無獨立的宗教。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其中國化與民間化的過程中,為民間信仰提供了新的神靈崇奉和儀式行為,提高了民間信仰的層次。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不為正統佛教所認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顯教為主體)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 在中國民間,無論對於基層老百姓來說,還是對於無信仰的各類知識分子來說,不管是印度佛教還是中國道教,其原有的紛繁複雜的神靈已失去了嚴格的宗教義理與宗教規範的制約,為我所用的原則同大膽無束的精神結合在一起,使印度佛教與中國道教在民間的對話導致了原本威嚴有序的神靈體系的持續變革與混亂,處於神靈體系之中的單個神靈也被迫脫離正宗的位置,甚至再作重新的組合。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古往今來,民間中國的信仰方式就一直存在著,同時也存在著國家制度層面對民間信仰的認可與不認可。實際上,這就與中國宗教信仰的總體特徵、民間中國信仰與中國社會關係、中國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及其背後是否具有神聖一致性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民間中國的信仰方式之所以會呈現如此雙重性,搖擺、糾纏於正祀與淫祀之間,不但導致了中國信仰宗教的統一性與差異性,同時也構成了信仰方式中只強調儀式操演,而不在乎信仰對象的社會特徵,進而限定了民間信仰在中國文化整合過程中的地位與功能。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十分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活躍在學術前沿,取得了不少的豐碩成果。
  • 【歸正之窗】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雖然民間信仰從來沒有進入中國信仰形態的主流,但其歷史遠遠長於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而其影響面也大大寬於這「五大宗教」。長期以來,一方面,中國宗教,尤其是道教,常常藉助於民間信仰的力量,促進自身在中國社會的傳播。
  • 國新辦發表《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
    第一,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紮根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除了組織性、制度性較強的幾大宗教外,還存在大量的民間信仰。除了道教和民間信仰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外,其他都是由國外傳入。
  • 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01中國的宗教有著獨特的形態,中國社會同時存在著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佛教、道教屬於制度性宗教,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運作。在中國傳統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類似於「大雜燴」的狀態。《西遊記》裡佛道就親如一家,共同聯手對付孫悟空。在民間,拜觀音的人,也去拜太上老君。
  • 當前中國信仰整體狀況:宗教不彰巫術盛行
    當然,道教和民間宗教在很多地方難以區分,除非自我認同道教,我們或許應該把具有某些道教信仰或實踐的人算作民間信仰者。民間信仰在過去30年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根據零點問卷調查推算,在16歲以上人口中,有1.2億人自稱不信仰特定宗教但是相信神靈、佛祖或鬼的存在,另有100萬人相信兩個或以上的制度性宗教。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發布會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同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  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發布人。他們是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陳宗榮先生,原國家宗教事務局新聞發言人肖虹女士,我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襲豔春。首先,我先就白皮書的主要內容作一個簡要介紹。
  •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最基本的信仰觀念,都是什麼意思
    一般認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釋。然文化在傳統社會中,儒道釋終歸屬於精英文化。普通人對儒家接受多是鄉村秩序的潛移默化,而對道家的接受是通過道教來進行,對佛教的接受比較簡單,但普通人很少研究深奧的宗教道理,更多是靠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信仰觀念,來維護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的秩序。
  • 我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李天綱,關於中國民間信仰和祭祀...
    我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李天綱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
    White Paper...
    國家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不得妨礙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得強制他人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不信教或者信仰其他宗教的公民,不得利用宗教妨害公民合法權益。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必須尊重公序良俗,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倫理道德。
  • 「中國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視野」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辦
    在此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間信仰在內的中國宗教傳統,又找到適合各自研究對象的具體方法,並且能認真地回答社會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問題,是擺在中國宗教學者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聯合發起系列研討,共同反思和推進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論。
  • 靈隱寺光泉法師:中國佛教可以發揮獨特的「民間外交」作用
    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住持光泉法師在浙江杭州舉辦的「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論壇上表示,當代中國佛教可以在宗教的「民間外交」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當下,「民間外交」在公共外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宗教的「民間外交」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曾經對中國社會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 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土生土長的宗教?
    第二,20世紀初義和團運動暴露出來的本土宗教的迷狂和愚昧面相給中國知識分子造成很大的刺激,致使學者激烈抨擊本土宗教傳統,「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的鋒芒集中在孔家店(儒教),清理儒教中的專制;科學的矛頭對準了迷信(道教、民間宗教),批判道教、佛教、民間宗教中包含著的愚昧」(第493頁)。
  • 閩臺知識局 | 福州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文化在臺灣
    閩臺知識局微信公眾號: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NO.1-福州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文化在臺灣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的傳入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帶給中國民間習俗的影響是深廣的,對中國社會的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作用是巨大的。六是佛教與社會學。在中國,佛教在民間擁有最大量的信徒,在精英界也有一定量的信奉者。研究中國佛教實體、組織、結構、特點和變遷,及其社會功能、作用,是中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綜上,可以說佛教的內容主要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佛教是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 中國特有的燒香文化——篤信求神問佛,卻沒有宗教信仰
    燒香文化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中,都有燒香之祭。道教重禮,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佛教重誠意,提倡只要「心香一瓣」,即能普燻法界,凡有所願,皆蒙感應。而最早燒香之說,還是起源於周朝。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經·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
  • 問吧精選︱李天綱:傳統祭祀會在城市中消失嗎?
    而中國傳統宗教對死亡的理解和現代科學很不一樣——儒、道、佛教都認為死亡是一個長長的過程,要經過七七超度,二年守制,三世祭奠,才能讓靈魂徹底安頓。這個差別,讓中國宗教在處理死亡問題、靈魂問題時,有一套特別的禮儀,那就是祭祀,研究起來非常有意思。
  • 宗教中國化:構建中國宗教文化主體性
    除本土宗教道教外,歷史上不同時期,中華民族接受了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將這些宗教的教規教義、禮儀制度、宗教道德等文化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與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哲學、倫理道德等交流互鑑,發展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宗教文化」,建構起中國宗教文化的主體性。  其中,佛教紮根中原文化,發展出漢傳佛教文化,成為漢族等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