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2020-12-13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中國的宗教有著獨特的形態,中國社會同時存在著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

佛教、道教屬於制度性宗教,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運作。

居於社會主流的,是各種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的分散性宗教,它們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社會的各個領域——比如閩南人拜媽祖、中國人普遍拜關公,這都屬於分散性的宗教信仰。

在世界幾大文明體系裡,像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宗教的地位,是既清晰又顯要的。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

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

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

劉邦的「斬白蛇」、黃巢的黃巾軍、張魯的五鬥米道......近點的,明清的白蓮教、乃至太平天國,都是在用宗教動員大規模的民間力量

宗教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只不過中國人秉持實用主義,哪個宗教管用就用哪個。

02

我們先來說制度性宗教是什麼?

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獨立的神學和宇宙解釋系統;有獨立的宗教生活、組織方式;也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神學闡釋、負責祭祀活動。

主要特點是,它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之外運作,自成一種社會制度。

在傳統社會,有三種制度性宗教方式。

第一種是起源於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於商代,盛行於先秦到西漢時期。

這種宗教後來逐漸消失了,一部分內容被民間的巫師、佔卜師繼承,在傳統社會裡,他們是一種獨立行業,掌握著上古時代流傳的神秘方術,游離在世俗社會之外。

第二種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團體,他們的組織性很強,行事隱秘,比如白蓮教、天理教。

第三種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學術上被稱為高級宗教。

它們有合法地位,可以公開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

在我們剛才說到的世俗宗教生活裡,老百姓也經常去佛教的寺廟、道教的宮觀裡燒香還願,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眾的一面。

同時,佛教道教也是中國世俗文化藝術的重要來源。

但另一方面,這些宗教場所的本質屬性,是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這些出家人提供與世隔絕的環境,用來修行和研修經典教義。

抽象地說,每個封閉的寺院,都是一個區別於世俗的社會組織,有一套比較獨立的神聖秩序。

上述三種制度性宗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到了明清時代,已經處於了相對弱勢對位。

宗教人士想擁有獨立的、重要的社會影響力,需要直接領導大量有組織的信徒才行。

巫師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視的邊緣行業的。

而混合型宗教團體,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屬於「一露頭就打擊」,比如白蓮教就一直被朝廷當作是反賊,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也被稱為魔教,與主流格格不入。

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時那樣風光了。

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動佛教信仰,自己出過好幾次家;唐朝皇室也長期尊崇道教。

但之後幾次滅佛運動後,佛教開始式微。

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經沒有名義上的全國性「總部」了,那些坐落於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剎,只代表名義上的各宗派,但並不擁有實際權力,只能影響一小部分有學識的僧人。

03

真正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居於主流的,還是分散性宗教。

分散性宗教同樣具有神學理論、崇拜對象和信徒,但它沒有獨立的制度和運作形式。

在中國,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宗族秩序、政治網絡這些社會制度的一部分。

中國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現為一種存在狀態,不是哪種具體宗教。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類似於「大雜燴」的狀態。

《西遊記》裡佛道就親如一家,共同聯手對付孫悟空。

在民間,拜觀音的人,也去拜太上老君。

哪怕那些號稱是佛教虔誠的信徒,你去問下他信的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保證他啞口無言,只懂「阿彌陀佛」。

但中國老百姓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從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斷,這當然不合教義,要信就信全套嘛,一會信東一會信西的,這算啥咯。

但從社會學的功能視角觀察,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現象。

在傳統中國社會,真正主導民眾意識的,不是某一個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間共同信仰的道德權威。

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權威信仰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態是完全不同的。

在傳統社會,維護最好的宗教場所其實不是寺廟,而是民間各個家族自己維護的宗族祠堂。

人們在本家族裡,過得才是真正高度組織化的宗教生活。

宗族的所有成員,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輩分、性別和家庭地位,在家長的組織下,有秩序地參加家庭祭祀。

在葬禮、超度這些儀式上,雖然有專業的神職人員、也就是和尚道士參與,但他們不是組織者,而是受僱者。

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運行方式。

並沒有一個權力集中的宗教系統來組織宗教活動和民眾的生活。

各種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態,分散性地維護著不同領域裡的社會秩序。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

制度性宗教的教義大多否定現世,經常要打破世俗的傳統,推行自己那一套獨立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

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時代開始提倡素食等等。

在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變了歐洲人的世俗生活。

而分散性宗教因為沒有獨立制度,所以會致力於維護現行的社會價值觀和習俗,並且為這些既有生活方式賦予一層神聖化氣質。

民間宗廟的太公分豬肉,才是中國人宗教生活

所以,從宏觀來看,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為主。

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這種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間宗教或者其他信仰。

但真實的形態,還是以社會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為基礎,主動地融入世俗秩序。

從社會功能視角來看,沒有哪種宗教一定是典範,簡單地說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管用就行。

這點很符合中國人的實用主義。

04

理解了中國宗教的特殊性,我們就可以解釋中國社會裡的一些現象了。

中國的宗教是全世界最特別的,你說它是宗教可以,你說它不是也可以。就像拜關公,你可以說是一個習俗,也可以說是一個宗教,這是在中國特殊的現象。

在中國民間,一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廟,有道觀、有佛寺、有關公廟、有嶽王廟、有宗親祠堂......

最直接的原因是古代中國沒有普遍的一神教信仰,民眾宗教生活的出發點是:想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得去找不同的神靈。

中國人把宗教當作一個社會功能來看待,什麼神有什麼功能,甚至一個神有多個功能,多個神共有一種功能,總之,有用就行。

關公能當財神,也能當門神護家,反正你拜就對了。

05

因為中國的宗教文化特殊,所以是從功能視角出發,把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等宗教,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統稱為中國宗教。

中國宗教最普遍的一個功能,就是維繫社會穩定。

比如,民間宗教是以家庭、鄰裡和村落為基礎的。

全國各地,除了佛教、道教寺廟,還有城隍廟、土地廟,這稱為正祀,也就是官方承認的祭祀。

城隍是一個州縣區域的守護神,既掌管陰間世界,也能防禦自然災害和火災。

社會學對這類祭祀的功能描述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宗教提供了一個超越經濟利益、階層地位和社會背景的共同精神基礎。

也就是說,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頭百姓,都可以找到近似的精神寄託。

城隍廟和佛教道教的寺廟,藉助天上的神明和陰間的權威,來支持普遍的社會道德。

有許多具體的表現。比如,在全國各地,「浴佛節」和祭祀城隍的廟會是最重要的節慶活動,除了貿易活動,還有很多社會功能,什麼樣的身份,都可以來參加,這起到凝聚了民眾的作用。

在發生災害、瘟疫的緊急情況下,地方官會出面組織去廟裡祈求太平,這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提醒人們當前面臨的是共同危機,需要集體行動才能獲救。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這尤其重要。

中國的宗教在發揮社會作用時,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

因地制宜,就是人們的宗教活動,是依據自己實際生活需要的。

比如,普通的農耕區域最怕水災,所以龍王廟香火最盛。

而如果一個地方四處環山,那麼山神廟就更多些。

沿海地區呢,媽祖廟就最盛行了。

因時制宜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地方祠堂供奉的神明,都是歷史人物,甚至剛去世不久。

人們覺得,這些神過去是人,更了解人間疾苦;成了神以後,更能幫助人們趨吉避兇。

最明顯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關公,總之不管你有什麼願望,總能去求下關二爺保佑。

06

具體到家庭內部,宗教也在發揮著影響。

過去的中國家庭裡,也有類似神壇的家庭祭壇。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家家祭拜的祖宗神位,還有灶王爺。

在古代中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這些祭祀活動,通過強化家族成員共同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發揮了鞏固內部關係的功能。

比如,從葬禮開始的祖先祭祀活動,減緩了長輩的死亡帶給家族的情感崩潰和瓦解。

之後的逝者周年祭、每年清明節和中元節的家族祭,都能延緩人們的記憶消退。

在中國社會,發揮維繫家族作用的,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其實也非常濃。

過去,平民家家必備的書,不是儒家經典,而是一本《黃曆》。

《黃曆》的主要用處不是查日期和節氣,而是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的神秘知識指南,也就是「忌嫁娶、宜破土」這類內容。

所以在古代,直接影響公眾生活的是《黃曆》所代表的民間信仰而《孝經》這類儒家思想的道德法則,要藏在《黃曆》後面,間接地釋放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出現一群唯利是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人認為是因為經濟發展快了,靈魂追不上,把信仰都丟了。

其實,中國人一直都有信仰,信仰並不是說一定要信具體的什麼教,用西方的宗教思想來套用中國現象,那肯定解釋不了,我們的宗教信仰其實早就融入了我們的世俗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就是中國宗教信仰最大的寫照——我們過著世俗的生活,心中對各個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充滿敬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宗教中國化:構建中國宗教文化主體性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人士牢固樹立我國各宗教文化從屬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理念,自覺抵制把我國宗教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的錯誤思想,積極主動推動我國各宗教與中華文化的其他文化形式進行對話交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和制度規範,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宗教中國化的要求包含三個方面:政治認同、文化融合和社會適應。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簡述——沈桂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形成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成果。19號文件不僅重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而且結合中國情況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宗教問題的基本經驗和基本政策,是中央第一個專門性的宗教問題的文件,成為後來宗教工作步入正規的指導性文件,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原則正式確立,具有裡程碑的性質。2.
  • 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漫談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左)與副所長金澤研究員會場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3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大會議室作了《漫談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的報告。其後法國的漢學研究代不乏人,葛蘭言、馬伯樂、戴密微、康德謨等等,在中國宗教研究中都留下可觀的學術成果。其後,日本的中國宗教研究以其先天的優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於20世紀70年代真正崛起,與法國、日本的中國宗教研究鼎足為三。其次,李建欣博士提出「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呢?」因為歐美學者以異質文化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宗教,會提出身在其中的學者意想不到的問題。
  • 中國宗教政策的經驗與教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而且特別強調,中國公民不僅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探索與建構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探索與建構——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宗教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葉小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黨和政府處理宗教問題提供了有力學理支撐 記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基本上是從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角度為宗教下定義。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有個德國哲學家發現公元前500年左右幾百年是個特殊時代,他給那些年取了個名字叫「軸心時代」軸心時代(德語:Achsenzeit),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關於這個問題,餘如鯁在喉已經很多年了,說實在的,那時對西方來說可以是「歷史的起源」,對中國來說就不是了,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不玩兒宗教了,也就是說那時的中國文明是沒神的,或中國社會是世俗的,至少政府是世俗的,中國的「法」肯定是世俗的,比如「商鞅變法」,對應的,西方的法治來自摩西「十誡」是神的法,《聖經》至今在美國法庭和法制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佛教在線12月29日消息 據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報導:經過近30年的發展,當代中國宗教學已成為被人們普遍關注和重視的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宗教研究正在成為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身的有力工具,在傳承文明、諮政育人的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
  • 中國原始社會的家族與宗教制度
    中國原始社會的家族與宗教制度我國原始社會史在很長時期被稱為古史傳說時代,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致力於有關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個中國原始社會的歷史一直是疑說紛紜,迷霧重重。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世紀,原始社會史才真正發展成一門學科。原始社會的歷史非常漫長,從類人猿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經歷了二三白萬年,必須分時期分階段研究。原始社會分期牽涉到的問題很多,分歧也較大。
  • 「宗教」概念的確立與「中國宗教」基本研究範式的形成
    故現代學術視域上的「中國宗教」研究於清末民初肇始,首先是「宗教」這個新概念的確立,以及要確定哪些中國傳統學說可納入其範疇;其次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學術方法的合理成分,構成了其研究的基本範式。這些基本問題貫穿於近百年之中國宗教學術史,迄今仍有餘響。
  • 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土生土長的宗教?
    近代以來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相信:中國是沒有宗教的國家;中國文化很早就脫離了宗教生活而實現了世俗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儒家學說是人文主義的倫理學說;佛教是無神論的;道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學說。梁啓超曾謂:「中國土產裡既沒有宗教,那麼著中國宗教史,主要的部分只是外來的宗教了。」胡適也曾說:「中國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是個不迷信宗教的民族。」
  • 俄羅斯車臣地區的宗教化教訓,警惕中國西部宗教阿拉伯化!
    西部地區宗教則脫離了本土化,出現了阿拉伯化的傾向前不久,中國全國性的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規格很高。中國突然提高全國性宗教工作會議的規格,這引發了外界的關注。毫無疑問,宗教工作會議規格的突然提高不可能事出無因。開國少將蔡長元之子,著名政治爆料人蔡小心對此在微博上表示:"最近,總指揮以罕見的嚴厲口氣批評綠教極端化,尤其是重點點名了新疆、寧夏、甘肅的臨夏。"
  • 中國社會到底有無宗教?
    中國沒有宗教論,以及宗教替代論的提出均說明,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眼中,宗教在中國社會中地位很低,甚至可有可無。但華裔美國社會學家楊慶堃的研究為我們看待中國宗教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他獨創性地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宗教類形學概念:「制度性宗教」和「瀰漫性宗教」。透過這一組概念去理解中國有無宗教以及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位置,學者們發現了一條充滿啟發性的新路徑。
  • 英文季刊《中國宗教研究》創刊
    中國日報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徐偉)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消息,英文季刊《中國宗教研究》17日正式創刊。英文學術季刊《中國宗教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英國Taylor & Francis Group共同創辦,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學術期刊資助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
  • 中國內地宗教院校列表
    註:本列表列出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澳門、臺澎金馬地區)當前的宗教院校。這些宗教院校均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設立。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在線訊 2009年12月29日,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理論版,發表《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原文如下:中國宗教學的當代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從開創到成熟,從敏感意義上的「險學」到蓬勃發展的「顯學」,形成了許多研究熱點和發展熱潮。2009年,《宗教周刊》理論版追蹤學術前沿,推介前沿學說,關注宗教熱點討論。
  • 「中國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視野」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辦
    在此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間信仰在內的中國宗教傳統,又找到適合各自研究對象的具體方法,並且能認真地回答社會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問題,是擺在中國宗教學者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聯合發起系列研討,共同反思和推進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論。
  • 中國宗教教徒知多少
    中國有多少非無神論者?最新數字統計可能會讓您大吃一驚。一項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16歲以上的宗教教徒達3億人,佔這一年齡段人數的31.4%。資料同時顯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是中國現行的五大宗教,而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的復甦是中國「宗教現象」的一大特色。調查認為,中國宗教信徒增多與中國現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關,同時,新形勢下新湧現的一系列社會矛盾也是宗教復活的一大因素。
  • 當代中國宗教現狀縱橫談——馮今源
    一、當代中國宗教的基本情況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還有一些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民間信仰,如薩滿教、東正教、三一教、媽祖信仰等。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自1982年至今,中國各種宗教獲得程度不同的發展。
  • 卷首語 | 從歷史把握中國宗教的特點
    如何界定「宗教」在當代中國的意義?這是新時代宗教學理論建設、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在移植、複製西方的宗教學理論,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工作。在移植的過程中,我們重新概括自己的歷史與現實,不僅是知識體系有了更新迭代,而且也為自己融入國際社會、世界文明體系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的全部工作。
  • 中國最「特殊」的景區,只對國人開放,你知道在哪裡嗎?
    中國最「特殊」的景區,只對國人開放,你知道在哪裡嗎?國內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還是挺多的,除了得到國人的喜歡和熱情追捧之外,就人也會選擇來中國旅遊,但是國內卻有一處景點對國人免費開放,卻不準外國人進入大家知道這個景點是哪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