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的宗教有著獨特的形態,中國社會同時存在著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
佛教、道教屬於制度性宗教,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運作。
居於社會主流的,是各種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的分散性宗教,它們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社會的各個領域——比如閩南人拜媽祖、中國人普遍拜關公,這都屬於分散性的宗教信仰。
在世界幾大文明體系裡,像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宗教的地位,是既清晰又顯要的。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
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
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
劉邦的「斬白蛇」、黃巢的黃巾軍、張魯的五鬥米道......近點的,明清的白蓮教、乃至太平天國,都是在用宗教動員大規模的民間力量
宗教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只不過中國人秉持實用主義,哪個宗教管用就用哪個。
02
我們先來說制度性宗教是什麼?
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獨立的神學和宇宙解釋系統;有獨立的宗教生活、組織方式;也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神學闡釋、負責祭祀活動。
主要特點是,它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之外運作,自成一種社會制度。
在傳統社會,有三種制度性宗教方式。
第一種是起源於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於商代,盛行於先秦到西漢時期。
這種宗教後來逐漸消失了,一部分內容被民間的巫師、佔卜師繼承,在傳統社會裡,他們是一種獨立行業,掌握著上古時代流傳的神秘方術,游離在世俗社會之外。
第二種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團體,他們的組織性很強,行事隱秘,比如白蓮教、天理教。
第三種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學術上被稱為高級宗教。
它們有合法地位,可以公開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
在我們剛才說到的世俗宗教生活裡,老百姓也經常去佛教的寺廟、道教的宮觀裡燒香還願,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眾的一面。
同時,佛教道教也是中國世俗文化藝術的重要來源。
但另一方面,這些宗教場所的本質屬性,是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這些出家人提供與世隔絕的環境,用來修行和研修經典教義。
抽象地說,每個封閉的寺院,都是一個區別於世俗的社會組織,有一套比較獨立的神聖秩序。
上述三種制度性宗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到了明清時代,已經處於了相對弱勢對位。
宗教人士想擁有獨立的、重要的社會影響力,需要直接領導大量有組織的信徒才行。
巫師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視的邊緣行業的。
而混合型宗教團體,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屬於「一露頭就打擊」,比如白蓮教就一直被朝廷當作是反賊,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也被稱為魔教,與主流格格不入。
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時那樣風光了。
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動佛教信仰,自己出過好幾次家;唐朝皇室也長期尊崇道教。
但之後幾次滅佛運動後,佛教開始式微。
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經沒有名義上的全國性「總部」了,那些坐落於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剎,只代表名義上的各宗派,但並不擁有實際權力,只能影響一小部分有學識的僧人。
03
真正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居於主流的,還是分散性宗教。
分散性宗教同樣具有神學理論、崇拜對象和信徒,但它沒有獨立的制度和運作形式。
在中國,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宗族秩序、政治網絡這些社會制度的一部分。
中國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現為一種存在狀態,不是哪種具體宗教。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類似於「大雜燴」的狀態。
《西遊記》裡佛道就親如一家,共同聯手對付孫悟空。
在民間,拜觀音的人,也去拜太上老君。
哪怕那些號稱是佛教虔誠的信徒,你去問下他信的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保證他啞口無言,只懂「阿彌陀佛」。
但中國老百姓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從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斷,這當然不合教義,要信就信全套嘛,一會信東一會信西的,這算啥咯。
但從社會學的功能視角觀察,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現象。
在傳統中國社會,真正主導民眾意識的,不是某一個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間共同信仰的道德權威。
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權威信仰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態是完全不同的。
在傳統社會,維護最好的宗教場所其實不是寺廟,而是民間各個家族自己維護的宗族祠堂。
人們在本家族裡,過得才是真正高度組織化的宗教生活。
宗族的所有成員,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輩分、性別和家庭地位,在家長的組織下,有秩序地參加家庭祭祀。
在葬禮、超度這些儀式上,雖然有專業的神職人員、也就是和尚道士參與,但他們不是組織者,而是受僱者。
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運行方式。
並沒有一個權力集中的宗教系統來組織宗教活動和民眾的生活。
各種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態,分散性地維護著不同領域裡的社會秩序。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
制度性宗教的教義大多否定現世,經常要打破世俗的傳統,推行自己那一套獨立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
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時代開始提倡素食等等。
在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變了歐洲人的世俗生活。
而分散性宗教因為沒有獨立制度,所以會致力於維護現行的社會價值觀和習俗,並且為這些既有生活方式賦予一層神聖化氣質。
民間宗廟的太公分豬肉,才是中國人宗教生活
所以,從宏觀來看,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為主。
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這種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間宗教或者其他信仰。
但真實的形態,還是以社會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為基礎,主動地融入世俗秩序。
從社會功能視角來看,沒有哪種宗教一定是典範,簡單地說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管用就行。
這點很符合中國人的實用主義。
04
理解了中國宗教的特殊性,我們就可以解釋中國社會裡的一些現象了。
中國的宗教是全世界最特別的,你說它是宗教可以,你說它不是也可以。就像拜關公,你可以說是一個習俗,也可以說是一個宗教,這是在中國特殊的現象。
在中國民間,一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廟,有道觀、有佛寺、有關公廟、有嶽王廟、有宗親祠堂......
最直接的原因是古代中國沒有普遍的一神教信仰,民眾宗教生活的出發點是:想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得去找不同的神靈。
中國人把宗教當作一個社會功能來看待,什麼神有什麼功能,甚至一個神有多個功能,多個神共有一種功能,總之,有用就行。
關公能當財神,也能當門神護家,反正你拜就對了。
05
因為中國的宗教文化特殊,所以是從功能視角出發,把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等宗教,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統稱為中國宗教。
中國宗教最普遍的一個功能,就是維繫社會穩定。
比如,民間宗教是以家庭、鄰裡和村落為基礎的。
全國各地,除了佛教、道教寺廟,還有城隍廟、土地廟,這稱為正祀,也就是官方承認的祭祀。
城隍是一個州縣區域的守護神,既掌管陰間世界,也能防禦自然災害和火災。
社會學對這類祭祀的功能描述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宗教提供了一個超越經濟利益、階層地位和社會背景的共同精神基礎。
也就是說,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頭百姓,都可以找到近似的精神寄託。
城隍廟和佛教道教的寺廟,藉助天上的神明和陰間的權威,來支持普遍的社會道德。
有許多具體的表現。比如,在全國各地,「浴佛節」和祭祀城隍的廟會是最重要的節慶活動,除了貿易活動,還有很多社會功能,什麼樣的身份,都可以來參加,這起到凝聚了民眾的作用。
在發生災害、瘟疫的緊急情況下,地方官會出面組織去廟裡祈求太平,這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提醒人們當前面臨的是共同危機,需要集體行動才能獲救。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這尤其重要。
中國的宗教在發揮社會作用時,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
因地制宜,就是人們的宗教活動,是依據自己實際生活需要的。
比如,普通的農耕區域最怕水災,所以龍王廟香火最盛。
而如果一個地方四處環山,那麼山神廟就更多些。
沿海地區呢,媽祖廟就最盛行了。
因時制宜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地方祠堂供奉的神明,都是歷史人物,甚至剛去世不久。
人們覺得,這些神過去是人,更了解人間疾苦;成了神以後,更能幫助人們趨吉避兇。
最明顯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關公,總之不管你有什麼願望,總能去求下關二爺保佑。
06
具體到家庭內部,宗教也在發揮著影響。
過去的中國家庭裡,也有類似神壇的家庭祭壇。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家家祭拜的祖宗神位,還有灶王爺。
在古代中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這些祭祀活動,通過強化家族成員共同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發揮了鞏固內部關係的功能。
比如,從葬禮開始的祖先祭祀活動,減緩了長輩的死亡帶給家族的情感崩潰和瓦解。
之後的逝者周年祭、每年清明節和中元節的家族祭,都能延緩人們的記憶消退。
在中國社會,發揮維繫家族作用的,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其實也非常濃。
過去,平民家家必備的書,不是儒家經典,而是一本《黃曆》。
《黃曆》的主要用處不是查日期和節氣,而是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的神秘知識指南,也就是「忌嫁娶、宜破土」這類內容。
所以在古代,直接影響公眾生活的是《黃曆》所代表的民間信仰,而《孝經》這類儒家思想的道德法則,要藏在《黃曆》後面,間接地釋放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出現一群唯利是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人認為是因為經濟發展快了,靈魂追不上,把信仰都丟了。
其實,中國人一直都有信仰,信仰並不是說一定要信具體的什麼教,用西方的宗教思想來套用中國現象,那肯定解釋不了,我們的宗教信仰其實早就融入了我們的世俗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就是中國宗教信仰最大的寫照——我們過著世俗的生活,心中對各個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充滿敬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