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長大後逐步進入學習階段,父母大都望子成龍,但是讀書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需要父母及時加以引導和督促。
帆帆是一名高中生,經常抱怨讀書太辛苦功課壓力很大,一天他和爸爸到郊外散步。
帆帆問:「爸爸,讀書很辛苦,為什麼您要叫我讀書呢?」
爸爸想了一下說:
「你看這顆樹太小,現在只能做柴燒,如果再長10年就可以做檁條,長到20年就可以做家具做棟梁了,你是願意做一棵小樹還是做一根棟梁呢?」
孩子聽了若有所思。
爸爸又說:
「如果一個孩子不讀書,小的時候可以放羊,如果讀了初中可以送外賣、做保安,這一類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識。如果讀完大學甚至碩士、博士畢業,就能設計許多漂亮的大樓、鐵路和橋梁,還能發明創造。是不是讀書多、作用大、貢獻也大呢?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
爸爸一席語重心長的話,讓帆帆幡然醒悟,明白了上學讀書的意義。
如果孩子不愛讀書,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01進行對比教育,讓孩子懂得讀書的重要性
孩子由於身心發育的不足,對讀書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認識,父母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
建議父母在孩子不想讀書時,分別帶孩子去機場、高鐵站、火車站和汽車客運中心看看。
讓他們去觀察在這些場合中,來往人員的衣著、談吐和消費情況,從中得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再問孩子將來想成為哪一種類型的人,相信讓孩子進行選擇後能有自己的答案。
這種對比教育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反差,比父母單純的說教或灌輸更有說服力,也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對孩子的抱怨不要簡單地指責或說教,通過對比才能讓孩子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要通過一些典型的事例讓孩子明白,世界上雖有各種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以維持生活,但選擇不一樣生活的軌跡就會不一樣,人生的作用也會由此不同,自然產生刺激作用。
如果孩子看到社會上有不讀書也能過得好的人,必須以讓孩子明白這是極少數個別的現象,並且不可能永遠長久。只有拼搏才能與別人有不一樣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和家人獲得幸福。
02適當的「逼迫」,讓孩子具有更多的選擇
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孩子在年少時,由於思想和心智都處於不成熟的階段,難免有趨樂避苦、不想讀書這樣錯誤的認識和選擇。但他不懂得這樣做的後果,等他長大後再幡然悔悟又悔之晚矣,父母自己也會處於深深的自責中。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不少。
父母與其將來後悔或者被人埋怨,不如在孩子人生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當一個「逼迫」孩子的「惡人」,從小就「逼」著孩子讀書學習,這樣的選擇總比以後被孩子責怪要好得多。
父母在孩子沒有能力作出正確的決定時,要做好對孩子的引導和監督。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歷史名人或社會上現實的事例,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逼迫」。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最好的年華儘可能的多讀書多學習,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才能讓孩子擁有順利和幸福的人生。
03培養讀書興趣,提升學習的能力
如果孩子有不願讀書的想法時,父母要想辦法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
要分析孩子產厭學情緒的心理根源,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陪伴孩子從困境中走出來順利度過這個時期,以免孩子破罐破摔或一撅不振。讓孩子多與同學接觸,擴大他的視野和眼界,從其他孩子身上看到他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耐心觀察和發現孩子的優勢,陪同孩子一道學習,這樣因勢利導加以發揮,讓他內心產生讀書的動機,增強學習的動力。
無數的事實可以證明,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讀書雖說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讀書永遠沒有出路,而且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將來積蓄力量。
如果不能保證孩子有過人的天賦,不能保證孩子在偏離讀書這條路之後能有更好的道路可走,沒有十足的把握和底氣,那麼,讀書應該是孩子的正確選擇。
如果說孩子的人生是一張嶄新的白紙,可以畫出世界上最新最美的圖畫,那麼就看父母怎麼構思和下筆。
【暖心寄語】
當孩子將來具備多種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 應對自如的時候,他一定會對父母今天的嚴厲報之感激。因此,在孩子抱怨不想讀書時,父母要加以引導並勇於大聲地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