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脫下鞋子、襪子,隨之而來的卻是一股「奇妙」的味道—腳臭味。對於這種臭味,很多人其實分不清這究竟是腳臭還是腳氣,有些人還常常誤將這二者混為一談。那麼腳氣和腳臭該怎麼區分好?有哪些不同症狀表現?又該如何治療?
腳臭和腳氣,傻傻分不清楚?3個症狀教你辨別,別治錯了
腳氣是足癬的俗稱,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腳臭是腳氣最常見的一種症狀表現。但腳臭不一定是腳氣引起,也可能是由於腳部皮膚排汗較多,不注意日常衛生,導致臭氣出現,如果不加以注意,任其發展,可能會演變成嚴重的腳氣。
既然腳臭是腳氣的主要症狀表現之一,這樣難以區分腳氣和腳臭。其實區分這二者,還可以從以下三個症狀辨別:
一、起水皰
有腳氣者,即患有足癬者,局部皮膚會起水皰,好發於腳趾間或足部邊緣。水皰大小不一,有的小如針頭,有的大至粟粒,分散生長或集群連成一片,小水皰壁厚飽滿,大水皰水液透明,乾燥吸收後出現角化鱗屑、脫皮、乾裂等,且常伴有明顯的瘙癢、燒灼、刺痛感。
二、 趾間糜爛
由於足癬病發處常有瘙癢感,如果抓撓,會致腳趾間表皮破損、糜爛、滲液,可能會伴有難聞的異味,如果不及時處理,還可能導致繼發感染,嚴重時會誘發丹毒、淋巴管炎、蜂窩織炎。
三、角化過度
足癬症狀還主要表現為足蹠、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在乾燥的冬季易因保溼不足發生皸裂,常伴有瘙癢、疼痛感。如果繼發局部細菌感染患者,燒灼疼痛感可能會愈加明顯。
腳臭相比於腳氣來說,症狀輕微。但如果不加以重視,及時處理,可能會演變為腳氣,出現起水皰、皮膚角化鱗屑、脫皮、乾裂、趾間糜爛、滲液等不適症狀,嚴重影響生活,還可能會影響到周圍人,因而切記及早治療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