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雲上博覽館」、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雲上東博會」雙雙在CCTV1的新聞聯播中出現,展現了雲上展覽、交易和會議等場景新模型,而這一切的背後是阿里雲的全息雲平臺,打造的創新雲上會展的數位化場景。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豐富多彩的雲展部分,吸引了眾多讚嘆。以阿里云為技術支撐的雲上展博覽館平臺(簡稱「雲上展館」),參會展商超過3200家,讓主辦方和參會者見識了數位化會展的眾多可能,如此大規模的數位化互動展館,隱藏著阿里雲人工智慧、數位化場景技術的諸多前沿能力。36氪獨家採訪了阿里雲人工智慧科學家譚平帶領的團隊,揭曉阿里雲展的技術密碼。
傳統展會中,主辦方若要召集上千家企業參展,起碼準備3-6個月,對與會雙方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考驗。而且,招商需要的信息推廣也是不菲的開支。展會受到場地限制,規模受制約今年疫情之下,全球性展會都無法正常開展,影響了交易與交流。
傳統會展業受到了巨大衝擊。會展「上雲」也因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是一個將傳統模式升級轉型為新模式的數位化機遇。」譚平認為,這次雲上展館應用於智能製造的展覽展示,是阿里雲對新型會展形式用數位化能力的場景詮釋與實踐。
3D全景展會
譚平介紹,本次雲上展館以智能製造產業鏈、創新鏈、生態鏈為主線,建立了沉浸式的 3D 展館,設置了五大展區——系統解決方案展區、智能製造示範應用展區、智能製造裝備及公共服務平臺展區、智能製造人才交流展區和智能製造金融對接展區。
同時,雲上展館啟動了四大功能系統,分別是由智能產品與裝備系統、智能方案系統、智能生產系統、智能服務系統,集合而形成雲上展館的智能服務超級系統。
以雲上參展商西門子為例,在雲上展館展示了以「數字孿生」為核心的柔性生產技術平臺。通過線上系統,通過貫穿全產品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和柔性製造技術,讓生產線學會思考,讓大規模定製化生產成為可能,為虛擬和現實連接帶來了生產力和效率的巨大提升。
雲上參展中興通訊,通過「5G+工業園區」雲計算和數字孿生技術,向大家呈現了5G掃地機器人、5G巡邏機器人、機器視覺質量檢測、雲化AGV等5G工業的應用場景。
此外,類似展商呈現的工業機器人技術、高端數控工具機技術、柔性生產技術平臺、數字孿生技術等高端技術,用戶都可以通過雲上展館隨時瀏覽,觀看會議、直播,並且可與展商交換名片、合作洽談,發布詢盤信息等。
媒體報導
雲上展館的強大功能是阿里雲技術的集成結果。雲上展館,核心定位就是「場景數位化技術」。
雲上展館從100-200平方米的小規模場景展館開始搭建,並逐漸能支持大型展館,隨著主辦方的需求不斷升級,雲上展館的場景數位化技術全面升級。
「在場景的數位化過程中,從會場的整體拍攝到三維重建,再到上線交付,雲上展館的技術穩定性是迭代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展館3D視覺效果的提升,由於線下展廳的局限性,需要用技術在原有展廳上擴大虛擬展廳,達到美化作用。」 譚平介紹。
經過不斷的迭代,雲上展館已進入「自動化」模式。只需一張圖紙,就能「一鍵」生成三維模型,呈現完美的虛擬效果。
「通過阿里雲的底層技術支撐,建模後的虛擬展廳會同時內嵌展館所需的其他功能,包括直播、虛擬人講解、在線洽談等。尤其是在線上直播中,雲上展館有著承載10萬級並發的強大技術能力。」
譚平表示,隨著雲上展館技術提升,阿里雲期待新會展生態的建立。今年,我們真的做了不少雲展。疫情也不能影響大家交流、交易的熱情,阿里雲很高興能為上海婚紗展、糖酒會、廈門98投洽會、楊凌農高會、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東博博覽會,世界智能製造大會等等眾多重要展會提供雲展的技術支持。
雲上展會
會展行業模式沒有改變的前提下,會展主辦方仍然是主角,新技術的供應商扮演配角,雲上會展想成為連結雲廠商與會展主辦方的技術橋梁,阿里雲致力於技術賦能者。
雲上會展是對傳統會展的補充,是數位化場景構建的行業新嘗試,是全息世界的又一「現在進行時」。
譚平老師深切地相信,隨著技術普惠數位化場景的應用深入,未來一定有更多可能。未來,用戶可能在家用VR或AR設備,就能身臨其境地看展,與同行交流互動;還可以在全息世界裡去企業工廠參觀產品,以用戶為中心去搭建一套會展的體驗交流中心……
發現未來獨角獸,項目BP發過來!
如果你的項目足夠優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報導,參加36氪浙江的「未來獨角獸活動」,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至36氪浙江項目徵集郵箱:zhejia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36氪浙江——讓浙江創業者先看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