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 photo)
陸南泉/文
1999年12月31日,葉爾欽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普京成為代總統。2000年3月26日,普京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5月7日正式就任。到2020年這20年期間,除了2008年至2001年任總理外,普京一直任總統。實際上,這20年,普京一直主政俄羅斯。
這20年間,俄羅斯經濟有發展,有改革,也有停滯不前,始終未能真正實現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試對這20年的俄羅斯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作一簡要分析。
普京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葉爾欽這8年期間的經濟轉型,從制度建設來看,取得了一定進展,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但從經濟發展來看,改革是不成功的。這個時期的經濟轉型,不僅沒有達到振興經濟的目標,還出現了嚴重的轉型危機。俄羅斯學者博戈莫洛夫曾評價在葉爾欽時期的轉型,「在政治方面,這個時代推動了我們前進,但是,在經濟方面,我們走的是一條通向災難的道路」。(《俄羅斯的過渡年代》,[俄]O·T·博戈莫洛夫著,張駛譯,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頁)
1992年—1999年的8年中,俄羅斯經濟除了1997年和1999年分別增長0.9%和5.4%外,其他6年都是負增長。經濟轉型以來,俄GDP累計下降40%。所以,普京在2000年就任俄羅斯總統時,俄羅斯正處於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大概是俄羅斯近200-300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第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的危險。
普京面臨的形勢是十分複雜的,其中經濟問題尤為突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普京提出了富民強國的競選綱領,大聲疾喚:戰勝貧困,改善民眾生活,要洗刷掉國家貧窮的恥辱,還國家以經濟尊嚴。為了實現在競選總統時提出的富民強國的經濟綱領,普京一方面堅持葉爾欽時期轉型的大方向,即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另一方面,針對葉爾欽時期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對政治、經濟轉型的具體政策等方面提出新思路與新方針,把轉型的重點由過去主要摧毀舊制度轉向主要建設新制度。
普京上臺執政時,需要在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面作出選擇,進行調整,因為「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或者像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傳記與政論作家羅伊·麥德維傑夫說的:「弗拉基米爾·普京是在國家處於非常條件下上臺執政的。俄羅斯經濟衰弱,國家政治上軟弱無力,而且出現聯邦解體的危險,這一切匯合成一個危險——似乎很少有什麼東西能夠使國家復興,國民已經厭倦了20世紀的諸多嘗試。這種情況下普京總統和他的班子就負有特殊責任。」(《普京時代》,[俄]羅伊·麥德維傑夫著,王桂香等譯,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頁)
對此,普京說:「應保證在比較短的歷史時期裡消除持續已久的危機,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快速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我想強調,必須儘快快速發展,因為俄羅斯已經沒有時間晃來晃去。」「達到應有的增長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這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普京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頁)
任前兩屆總統時期:經濟快速增長
2000—2007年是普京任前兩屆總統時期。這8年,是俄羅斯轉型以來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8年間,俄羅斯GDP年均增長率為6.9%,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普京在2007年提出的總統國情諮文中說,「目前俄羅斯不僅徹底度過了漫長的生產衰退期,而且還進入了世界十大經濟體的行列。」
在普京第一任期的4年內,GDP累計增長近30%。由於經濟擺脫了危機並出現連續增長,使俄羅斯過去喪失的經濟潛力已彌補了40%。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1999年職工月均工資為64美元,養老金僅為 16美元,並且經常不能按時發給,而到2003年這兩項指標分別增加到180美元和60美元;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居民從1999年佔總人口的29.1%下降到2003年的22.5%;失業率從1999年的12.66%下降到2003年的8.4%;
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也有改善:在普京的第一任期內,償還外債500多億美元,並未引起財政緊張;連續幾年出現預算盈餘,2003年預算盈餘佔GDP的2.5%;通脹率得到控制;1998年金融危機後,幾乎枯竭的外匯儲備,到2003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790億美元,僅2003年一年就增加300億美元,2004年外匯儲備為1200億美元。
在普京的第二任期,俄羅斯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04年GDP增長率為7.2%;2005年為6.4%,人均GDP超過5300美元;2006年GDP增長6.9%,通脹率已降為個位數 (為9%),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11.5%,失業率下降為7.4%;2007年GDP增長8.1%,工業增長6.3%,農業增長3.3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1%。
政府外債也大量減少。在2005年償還了巴黎俱樂部150億美元之後,2006年償還外債337億美元,外債餘額佔GDP的5%。
普京前兩任期的8年間,俄羅斯經濟不斷回升,出現了較快的發展態勢,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從普京治國的主導思想來看,他在2000年5月就任俄羅斯第一任總統時,面對國內極其嚴峻的經濟形勢,就一再強調今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在2000年3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穩定經濟,這是國家最主要的頭等任務」。在2002年向俄羅斯聯邦會提交的總統國情諮文中,針對前兩年俄羅斯經濟出現了好轉形勢,普京強調:「俄羅斯如今需要雄心勃勃的目標和更高的增長速度。」在2003年的總統國情諮文中普京提出,要在10年內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2004年的國情諮文中又提出,要在2010年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從經濟體制轉型的主要思路來看,普京強調,應著力解決的問題是使俄羅斯成為強大的國家。為此,主要途經是:一方面保證俄羅斯繼續推行市場經濟的改革;另一方面,調整經濟體制轉型政策,並實施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這8年間,以下經濟轉型與體制改革政策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1)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這是針對葉爾欽時期採取國家最大限度地離開市場經濟政策提出來的。普京指出:「俄羅斯必須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建立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這並不是說要重新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管理體系,讓無所不包的國家從上至下為每個企業制定出工作細則,而是讓俄羅斯國家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協調員,使它們的利益保持平衡,確立社會發展最佳目標和合理參數,為達到這一目的創造條件和建立各種機制。」他還強調:「在確定國家調控體系的規模和機制時,我們應遵循這一個原則:『需要國家調控的地方,就要有國家調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
(2)在經濟轉型的方法上,「只能採用漸進的、逐步的和審慎的方法實施」,切忌90年代機械搬用西方經驗的錯誤做法,強調俄羅斯必須尋覓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之路。
(3)重視社會政策。針對俄羅斯國內出現的十分普遍的貧困現象,普京提出,俄羅斯政府應制定新的收入政策,目的是在增加居民實際收入的基礎上確保居民的富裕程度穩步提高。
(4)反對重新國有化。
(5)要有經濟發展戰略。過去沒有切實可行的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對此,普京強調,為了使俄羅斯有信心走出危機,走向振興之路,增強國內凝聚力,需要制定15—20年的經濟發展戰略。
(6)積極推進農業制度的改革,推行現代化的農業政策。在普京的積極推動下,2001年10月通過了《俄羅斯聯邦新土地法典》,使土地進入市場流通。普京在發展農業政策上也作出了重大調整,決定搞大農業,即發展大型的農業綜合體。
(7)改革與完善宏觀體制。在稅制方面,2000年普京執政後,稅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減輕稅負的同時又不能減少國家財政收入;簡化稅制、減少稅種的同時又要擴大稅基、強化稅收徵管,以提高稅收徵繳率;稅制改革與預算體制改革結合起來,相互促進。主要措施是:降低企業利潤稅稅率;自然人所得稅由原來的累進稅率改為13%的統一稅率。在銀行體制方面,普京執政後,實際上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整治工作,主要的措施是對銀行進行清理,屬於救助無望不能繼續運轉的清盤退出,有250家銀行的經營許可證被吊銷;二是完善銀行體制,解決小銀行數量過多、資本金嚴重不足、金融秩序混亂、銀行參與投機和洗錢、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與銀行信譽差等問題。
從改善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來看,普京強調要使俄羅斯經濟積極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由於對外經濟關係的改善,俄羅斯對外貿易額大幅度增加,從2000年的1499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779億美元,同期出口從1055億美元增加到3544億美元。
此外,為了排除在葉爾欽時期形成的寡頭對社會經濟的幹擾,2000年7月28日,普京在克裡姆林宮召集了30多位寡頭開會,約法三章:守法經營、依法納稅與不得涉足政治。
但必須看到的是,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與能源等原材料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也有很大關係。「9·11」事件後,國際市場原油等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揚,對俄羅斯經濟起了很大作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1999年每桶15.9美元上漲到2007年64.28美元,2008年油價雖出現過暴漲暴跌,但年均價仍高達每桶90.68美元。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對俄羅斯GDP增長有很高的貢獻率。例如,2000年俄羅斯出口石油1.45億噸,比上年增長7.1%,但石油出口收入卻比上年增長78.8%,為253.3億美元。普京執政8年,油氣出口帶來的收入達萬億美元。這也反映了俄羅斯過度依賴能源的經濟結構特點與其經濟所存在的脆弱性。
另外,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俄羅斯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葉爾欽時期經濟大幅度萎縮基礎上的增長,是恢復性的增長。
2008年到2020年:經濟發展跌宕起伏
2008年3月2日,俄羅斯舉行總統大選。5月7日,梅德韋傑夫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總統,5月8日,國家杜馬以高票通過對普京的總理任命,「梅普組合」形成。當了4年總理的普京於2012年重返克林姆林宮任總統,梅德韋傑夫任總理。2018年普京又連任總統,梅德韋傑夫繼續當總理。這些年,俄羅斯經歷了「梅普」、「普梅」交替的組合時期。
這一期間,俄羅斯經濟發展曲曲折折,增長速度變慢,中間甚至還出現過負增長。這種衰退態勢,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從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來講,2008年梅德韋傑夫一上臺後,就遇到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對俄羅斯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2009年俄羅斯出現自2000年以來首次經濟負增長,而且是大滑坡,GDP同比下降7.9%。之後幾年,增長率也較低。這一時期,全球經濟仍是萎縮不振,這對已融入世界經濟很深的俄羅斯來說,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如2009年俄羅斯對外貿易額比上年下降了37%。而由於2014年發生烏克蘭克裡米亞問題,俄羅斯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該年GDP增長只有0.7%,2015年增長是負值。
2009--2018年,俄羅斯GDP年均增長僅為0.9%,大大低於世界經濟3.2%的年均增長率。俄羅斯經濟總量從2013年峰值時的2.29萬億美元,縮水至2019年的1.69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中佔比為2.0%,排名已從第6位降至第11位。
除了外部影響,我們在分析這一時期俄羅斯經濟出現衰退、低增長乃至負增長的原因時,也應該看到俄羅斯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問題。
如何保證俄羅斯經濟穩定可持續的增長,提高經濟效益和質量,不論是普京還是梅德韋傑夫,都一再強調,必須解決俄羅斯經濟從當前的資源型向創新型轉變。普京在其離任第二屆總統前的2008年2月8日提出的《關於俄羅斯到2020年的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經濟實行創新型發展,這是俄羅斯「唯一的選擇」,「創新發展的速度必須從根本上超過我們今天所有的速度」;增加人力資本投入,「要過渡到創新發展道路上去,首先就要大規模地對人的資本進行投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因為這是「知識經濟」的領航員;調整經濟結構,儘管最近幾年俄羅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經濟並未擺脫慣性地依賴於能源原料的發展版本,這種狀況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俄羅斯不斷依賴於商品和技術的進口,充當世界經濟原料附庸國的角色。
實現上述轉變十分必要,但發展進程緩慢。俄羅斯在在相當時期內,擺脫不了對能源等原材料產品的依賴。普京執政20年來,並沒有解決經濟從資源型向創新型轉變這一問題。1999年俄油氣出口所佔出口總額為39.7%,2018年「資源型產品」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83%。
另外還存在影響經濟穩定發展的一些基礎性條件,如製造業與加工工業嚴重衰退。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在整個工業中,能源與原材料工業佔33.5%,製造業66.5%,而到2014年,這兩者比例倒過來了,前者佔67.2%,後者降至32.8%。當今,俄羅斯工業部門的絕大部分產品依賴進口,這就是為什麼2020年11月5日,俄總理米舒斯京籤署《2035年前工具機工具工業發展戰略》的政府令,要求工具機工具工業產品到2035年比2019年要增加2.4倍。由於加工工業的落後,俄一方面大量出口糧食,而同時又大量進口食品與食品原料。此外,還存在中小企業發展緩慢,未能改變落後、低效的經濟增長方式,基礎設施落後和設備陳舊問題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大量投資,而缺少資金也是俄羅斯當前面臨的一大經濟難題。
經濟發展前景
2020年1月,梅德韋傑夫辭職,由米哈伊爾·米舒斯京出任總理,結束了「梅普」、「普梅」交替的組合時期。
進入2020年,在經濟情況還沒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俄羅斯經濟又面臨新冠疫情和油價暴跌的雙重夾擊。1-9月GDP下降3.6%,工業生產下降2.9%,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6%,運輸業下降5.9%,零售商品銷售額下降4.8%,居民勞務支出下降18.7%,失業人數由1月的348.2萬人增加到9月的477.7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1.7%,失業率為6.3%,對外貿易額下降了18.2%,其中出口下降了24.4%,進口下降了7.9%,通脹率為3%。
面對疫情對經濟的嚴重衝擊,俄羅斯採取的主要政策是,一方面實行積極的防疫措施,控制疫情的發展;另一方面實行寬鬆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俄財政部總共預留了1.4萬億盧布用於扶持救助受疫情影響的俄企,俄羅斯目前確定用於支持經濟應對危機的資金總額已超過俄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首先扶持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另外,確定把中小企業作為扶持的重點,採取的措施有:將中小企業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率由30%降至15%,暫緩6個月徵收中小企業應交稅收,向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
從長遠的經濟發展政策來看,俄羅斯將繼續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加強制造業的發展,採取不斷降息與下調基準利率等多種措施,刺激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對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考慮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目標方面,俄羅斯不得不作出調整。2020年7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籤署《關於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發展目標》的法令。這個總統令為俄羅斯未來十年發展提出以下5個方面的目標:一是保持人口數量,維護人民健康和福祉,應在增加人口數量、提高公民身體素質與延長壽命等方面作出努力。二是保障公民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目的是在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通過建立高效的教育體制,使俄科研水平躋身世界十大領先國家。三是為人民提供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這主要是通過增加住房等基礎建設的投資來實現,通過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增長。四是提高經濟效率,明確提出今後十年,俄要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同時,保證實現具體的目標有:GDP增速要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和養老金增速不低於通脹率;到2030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不低於70%,非能源和非原料產品出口實際增長不低於70%;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增至2500萬人。五是發展數字經濟,使經濟和社會領域主要行業實現數位化。
這次普京籤署的7月總統令,沒有像2018年5月17日,在宣誓就職第七屆總統後幾小時後籤署的《關於俄羅斯到2024年前的國家戰略發展任務和目標》總統令那樣,要求在2024年前俄羅斯要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十分明顯,這個目標基本不可能達成。
據俄央行預測,2020年俄羅斯全年經濟會下降4%~6%,俄經濟發展部的預測為5%,2021-2013年分別增長3.3%,3.4%與3.0%。筆者認為,對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測較為困難,不論是疫情的還是油價的發展趨勢,都很難把握。就疫情來講,俄羅斯遠沒有完全控制,即使俄羅斯疫情穩定下來,如全球特別是一些主要國家疫情得不到控制,俄羅斯經濟同樣會受到影響。至於油價,由於國際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內不僅繼續存在,並且要比預期還大,因此,油價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我們在前面談到的俄羅斯應對疫情所採取的措施,大多屬於臨時性的應急措施,並不能解決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條件。阻遏俄羅斯經濟發展的自身結構性因素,短期內難以改變。另外,從今後中短期來看,不利於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國際因素並沒有減少,俄與西方,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短期內難以改善,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還將繼續住下去,這極大地影響外資的引進。從世界經濟狀況來看,仍是復甦乏力,不容樂觀。這幾年來,國際經濟政策日趨政治化,突出表現為貿易保護主義、競爭性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在發展。
總之,俄羅斯經濟進入了結構性衰退期,這期間經濟處於低速增長,各個年份會有不同,一些年份增長可能稍高些,但也不排除個別年份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應該說,當今與今後一個時期,俄羅斯經濟形勢是嚴峻的,不存在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基礎性條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哈爾濱師範大學斯拉夫國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