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期間有無數太平盛世,也有無數著名大戰。假如一直往前倒,最早的相當規模的,且真實發生過的當屬涿鹿之戰。再早一些的多為神話傳說,要麼就是比涿鹿之戰規模小一些,這句話怎麼解?
原始部落時期,一些強有力的大部落逐漸將周邊小部落降服,最終演化為東、中、西三大塊,東邊是以蚩尤為部族聯盟首領的東夷集團、中間是以炎帝為首的中原集團、西邊則是黃帝集團。當時雖然已有農業種植技術,但對於土地的要求還是比較高,也就是說,受技術限制,土地的適宜種植農作物程度直接影響口糧的多寡。這讓本來就夾在中間土地又平坦肥沃的中原集團成為兩廂裡覬覦的對象。
西邊的黃帝跟炎帝打過,但戰爭規模不及涿鹿,結果是炎帝小敗,與黃帝結成同盟。東邊的蚩尤也跟炎帝打過,規模較大但還是不及涿鹿,結果是炎帝大敗,以至於失去了所有中原部族集團的土地,只得向盟友黃帝求援。這也才有了炎黃合力對陣蚩尤的涿鹿之戰。
無論是《逸周書》、《山海經大荒北經》甚至《史記五帝本紀》中對於這場戰爭的描述都摻雜了太多的神話元素,致使很多人覺得這場大戰發生在上古時期,與其他上古神話並無二異,甚至很多人懷疑其真實性。其實歷史發展到涿鹿之戰,已經與此前的上古神話有了本質的區別。這裡面的神話情節已經很容易看出是從真實戰爭過程中抽象或者神化之後的一種表達。
上古時期鑑於生產力限制,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知之甚少,決定了部族聯盟首領甚至也兼職大祭司被神化再正常不過。但同樣是受生產力水平有一定提升的影響,對於發生過的大事件的記錄,雖然在人傳人過程中越來越荒誕神奇,但歸根結底還是依照原本的事實展開的想像。
舉個小例子,當時東夷聯盟還沒見過鼓,而黃帝一方已經發明出來,到底是用來嚇唬敵人還是鼓舞士氣無從得知,但在戰場上敲響的那一刻肯定是令身披麻草的參與者大驚,後人為了表達自己對於鼓這個東西聲音大、很遠就能聽到的感慨,便"添油加醋"的描繪其聲傳五百裡,普通的鼓也就被神化為神鼓。從這個例子可以容易地看出,事實也就是那鼓,是真實存在的,聲音大傳的遠也是真實情況,神化的部分雖不可信,但足以讓秉承科學精神的現代人逆向思考得出"黃帝有敲起來聲音很大的鼓"這一事實。
咱們按照這個思路就很容易得出涿鹿之戰的真實過程。"蚩尤宇於少昊"說明他的大本營在山東曲阜,也就說明其最核心的部族來源於大汶口文化區和龍山文化區。如果拿這兩個文化分布區與距今六千年到五千年前這段對比,無疑從石器、陶器甚至青銅器方面都要先進於炎帝和黃帝的部族聯盟。再延伸一下便知這樣的的較為先進的部族聯盟更容易外展自身的生存空間,也更容易首先出兵與他人成敵。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這句按照人的正常繁衍生理限制來看,應該是說真實情況是蚩尤的部族聯盟治下有八十一個主要部族組成,這裡面每個部族的首領都與蚩尤這個聯盟的總首領情同手足。"八十一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這句說明蚩尤的東夷集團由於生產力更為先進,在軍事武器方面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才有《逸周書》裡的那句"以金為兵"。
一開始黃帝失利,只因"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可以得知大戰一開始時的天氣情況,至於霧是不是蚩尤作法或者是不是正好三天三夜,根本沒有必要去深究。古書中這一段,其實只為引出後面的"黃帝造指南車"。
接著"黃帝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八十面鼓",就不必重複了,關於鼓前面已經提及。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黃帝令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這說明當時戰爭前線必定是雙方都曾在祭祀方面下過功夫,都希望讓上天來幫助自己滅掉敵方。當然,這種神話說法的背後也有可能是,當時真的大雨傾盆、水位猛漲影響過戰局。總之最後是黃帝贏了,有說"黃帝請來天女阻止風雨"而勝的,也有說最後"應龍殺死蚩尤"而勝的。
涿鹿之戰打完之後,史料記載連續乾旱了數年,根據近代的環境考古成果來看,距今約五千到四千年前,自然環境確實發生過一次較大的變化,氣溫升高的同時北到今天遼東,南到今天長三角確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乾旱期。因此更加證實了"從神話倒推史實"有一定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