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習俗,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優秀同步作文600字,供參考。
提綱如下:
①俗語引出端午
②包粽子、系五彩繩、插艾葉
③端午古詩結束文章
過端午節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端午節前, 氣候乍暖還寒,寒衣不可放起來,你瞧,在老百姓眼裡,端午節成了氣候的分水嶺。
端午粽,端午粽,過端午當然要吃粽子。媽媽是一個富有儀式感的人,良辰佳節不肯輕輕放過,因此逢年過節的吃食總要自家準備。「包粽子啦!」一聲呼喊,全家老小扔下手頭的活兒,齊聚廚房。
包粽子是像技術活,一寬一窄搭配兩片粽葉,捋平抹去多餘的水分(粽葉要泡在水中保持柔軟度),雙手捏住粽尾,輕輕一翻,折成一個小漏鬥。漏鬥裡裝滿甜棗和糯米,一手緊緊箍住漏鬥,一手將多餘的粽葉折回來蓋住漏鬥口,再來回折這麼幾次,一個三角粽就包好了!
「真不愧是咱們假的小巧手,一扭頭的工夫,一個粽子都包好了!」媽媽毫不吝嗇她對我的誇獎,這話聽得我更來勁了。
粽子煮在鍋裡,媽媽拿來一捆五顏六色細線,開始搓五彩繩。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為小孩系五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
原本,這五彩繩要在清晨,孩子們還熟睡的時候拴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後來媽媽拗不過我們的央求,於是改了規矩。
我們依次挑出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擰成一股,搓啊搓,搓到它們互相纏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可以系在手腕上了。現在的五彩繩,經過改良,已經是裝飾品了。
弟弟的手髒兮兮的,它的無色絲線蒙了一層汙漬,我們打趣他:真是線如其人啊!不過,他還小,聽不懂什麼意思。
端午節這天,家裡的門框、窗戶上都插著艾葉。「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間普遍流行的習俗,艾葉可以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節,時已入夏,蚊蠅等,害蟲滋生猖撅,門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驅蟲之效。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我正吟誦著蘇軾的《浣溪沙端午》,耳邊再次響起媽媽的聲音:「吃粽子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