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對華為採取封鎖晶片的消息傳來,大家一直給華為捏著把汗。雖說華為已經在美國層層加碼的制裁中撐了兩年了,但從晶片製造源頭上的封鎖顯然是最重的一擊。
從目前的消息看,華為已經開始加大5nm晶片的囤貨速度,臺積電在期限到來前的最近幾個月裡也將全力為華為供貨,因此今年下半年的高端旗艦產品華為Mate 40的按期發布應該不會受到影響。讓人比較擔心的還是明年的旗艦型號如P50和mate50能否按期發布。
目前網傳消息是華為將在明年的旗艦P50上採用聯發科的5nm晶片,如果消息屬實也算是一個好消息了。
其實,對於外面沸沸揚揚的「華為晶片斷貨」的傳聞我反倒有點不以為然。雖然理論上這種最壞的結果是存在的,但其實並沒有多麼可怕。
原因我分成3點來談一下。
第一點,技術跟著市場走。
當然,這一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並且和最先進的技術代差不大。
如果你自身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外來的先進技術很容易形成壟斷,構建對自身有利的高門檻,從而長期獲取超額利潤。這也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沒有像中國一樣靠市場換取足夠的技術養分來實現自身的學習和超越。因為它們自身缺乏足夠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來吸收和消化最先進的技術。
而中國擁有最全的製造業門類,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無論多先進的技術只要顯示在我們面前,都能很快被解析、吸收然後化為自己創新的基石。這種被國內網友暱稱「寫輪眼」,被國外網民稱為「山寨」的能力,本身其實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學習能力。
正是有以上判斷的存在,我認為,無論是晶片問題和工業設計軟體問題,都會在數年內很快得到解決。
哈工大是我的母校,我得承認短時間內無法使用Matlab等軟體無法使用肯定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汽車等成熟的機械工業設計領域。
但是要看到國內並非沒有相似的國產軟體,雖然功能上不如美國完善和強大,但基礎和底子並不算弱。而且國內的軟體業也很發達,水平並不比傳統的發達國家弱多少。
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有多少先進的網際網路企業,移動端APP就大概能夠清楚我們的軟體業處於一個什麼水平了。現在華為等企業已經開始向著作業系統這種頂峰領域發起衝擊,這是只有軟體強國才有可能出現的景象。
換句話說,工業設計軟體是為數不多的美國軟體還能佔據優勢的領域。即便以傳統的辦公領域來講,美國也已經逐漸喪失了優勢。根據上市公司報表,到2019年,金山辦公的WPS office月度活躍用戶數(MAU)超過3.28 億,電腦軟體用戶已經佔國內辦公市場用戶總規模的42.75%,接近半壁江山。而移動端佔比更是達到了90%以上。
所以國產的工業軟體將很快崛起,對此我從無半點懷疑。
至於晶片,也是如此。
有足夠的資金和人才投入,在一期一期的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推動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快車道。而同時,那些國外企業是否會堅持遵守美國的禁令還要打一個大問號。
第二點,晶片制裁仍然存在變數。
為什麼說那些國外企業未必會一直堅持遵守美國的禁令呢?
首先,對於那些企業而言,研發費用來自持續的銷售額,缺了中國市場,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會出大問題。
所以美國的禁令將產生的諸多結果中必然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個是努力構建去美國化的晶片生產線,畢竟美國技術佔比不過10%,一旦這一步可以實現就意味著可以獲取來自中國的大量訂單,沒有資本會和錢過不去。二是在企業撐不下去的時候直接無視美國禁令,畢竟活不下去的時候顧忌就不會那麼多了。
其次,從美國國家的角度來看,晶片封鎖戰略也是存在變數的。
姑且不談美國政治動亂或者盟友體系分崩離析所帶來的的政策變動,儘管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我們這裡只考慮中美雙方繼續保持國內穩定的情形。
可以很清晰的從美國之前的舉動中看到,美國依然尚存理智。因為美國的打壓是有針對性的,只打壓自己依然具備優勢的領域,比如晶片和工業軟體,但在已經被中國超越的部分則絕口不提甚至暗示要繼續合作,比如5G、量子通信和稀土加工等領域。
這其中就有這很大的斡旋空間和變數。
中國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讓美國把好處全佔了然後反手給我們一巴掌,這其中是存有大量可以做文章的內容的。
當然無論這裡面的空間有多大,國產替代的腳步一旦開啟就絕對不會停下。對於中國而言,歷來封鎖就是加速發展的號角。
畢竟歷史已經多次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技術發展到距離最先進的技術很近的時候,才會有人撐不住壓力放棄封鎖。
所以,自力更生才是這個變數存系的最大籌碼。
第三點,美國晶片領域並不強,強的是他的盟國。
這裡面常常有一個錯覺,讓我們覺得美國晶片世界第一,中國只能被迫承壓,在制裁中艱難求生。
其實際情況仔細想想就知道並非如此。
美國的晶片封鎖策略(技術含量超過10%)本質上說明美國在晶片領域對中國已經無計可施。因為其導火索是華為將手機中的美國零部件降低到1.5%,只保留了幾個低技術含量的元器件。
如果美國真的擁有巨大的優勢,華為怎麼可能做到「去美化」的?
所以,狗急跳牆的美國才把封鎖令的條件壓低到「所有含有美國技術10%」的企業。
這是在強迫盟友站隊背鍋。
因為真正擁有最先進晶片技術的並非美國,而是它的幾個盟國。
擁有7nm和5nm晶片製造工藝的是臺積電和三星,擁有最好光刻機技術的是荷蘭的ASML。
而美國實際上和現在的中國差不多,都只擁有晶片設計能力,並沒有頂尖的生產能力,而且兩國的晶片設計能力已經沒有代差。單就製造來說,擁有14nm量產能力的中國和美國只能說半斤八兩。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的盟國也得聽美國的,這其中沒有太多差別。
並非如此。
美國自己的企業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都未必會聽從本國的政府,又怎麼能夠確定這些國家的企業會對美國死心塌地呢?
這其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空間和機會可以操作。之前華為和意法半導體的合作,以及最近投資35億要在英國建立晶片製造工廠的事情,都說明華為對於這其中的差異是十分清楚的。
沒有哪個主權國家願意做另外一個國家的奴隸或者應聲蟲,每個國家都有獨立自主按照自身利益行事的需求。
過去美國財大氣粗的時候可以靠著讓利來團結盟友,如今它自己尚且深陷新冠病毒疫情、抗議活動和經濟崩塌的泥潭,又如何說服盟友損害自身利益來滿足美國的意志呢?
所以,我並不擔心明年華為會無芯可用。相反,我相信當華為衝破這層層藩籬桎梏後,將會成為更加偉大的一家中國公司。
期待著華為加冕的那一天!
作者介紹:明杭,80後理科博士,現於中國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歡迎關注點讚,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