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
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李思慎、劉之昆
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發生過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而他與林彪之間卻並沒有太多的個人交往。早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李立三身為中共中央臨時常委和起義軍前委領導成員之一,林彪只不過是葉挺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的一名排長。直到起義失敗,他們相互間可能還未曾相識過,從此就天各一方。
1946年1月,李立三從蘇聯回到哈爾濱後,兩人交換了位置:李立三在林彪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這也沒什麼,以李立三的革命經歷,他從來是個「能上能下」的人,只要有工作做,他很少計較權大權小。但令李立三始料未及的是,在與林彪極為有限的共事中,竟連續發生了三件事情,使得林彪與他結了怨。
梅河口放炮埋下禍根
1946年3月6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擴大會議在撫順開幕。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張聞天、李富春、高崗、李立三、彭真、林彪、陳雲、羅榮桓、林楓、蔡暢,候補中央委員王稼祥、黃克誠、呂正操、王首道、譚政、程子華、李運昌、萬毅、古大存、陳鬱、蕭勁光等。會議由東北局書記彭真主持,任務是討論東北地區的形勢和我們在東北地區的戰略部署。會議開始不久,因國民黨軍進攻撫順,會議撤退到吉林省內與遼寧省交界處的梅河口繼續進行,會期將近一個月,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梅河口會議。
會上對東北工作的戰略方針發生意見分歧:一方認為,東北地區同全國一樣,暫時還處於敵強我弱的形勢。因此,主張放棄某些大城市(必要時,連哈爾濱也可以退出)和主要鐵路線,以便把我們的部隊抽出去做剿匪和發動群眾工作。整個東北的工作,要把重點放在廣大農村(包括中小城市),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壯大自己力量,然後才可能同國民黨作決定勝負的戰鬥。
而另一方則認為,由於我10萬大軍趕在國民黨之前來到東北,到東北後又擴充了20萬人,已佔據了軍事要地,已經建立了廣大的根據地,還有人民群眾和蘇聯的支持,而國民黨軍隊遠在四川,鞭長莫及,靠美國飛機運進東北的兵力有限,他們脫離群眾,遠離後方。因此,我們可以不放棄四平、長春等大城市和重要鐵路線,以城市為中心,抗擊國民黨的進攻。
在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意見面前,李立三不僅明確表示支持另一方的意見,而且還補充道,在東北的蘇聯紅軍一定會公開或秘密地支持我們,我們的優勢是肯定的。他進而還提出了要適當擴大和改組東北民主聯軍統帥部的建議。其理由是,東北的人民軍隊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民主聯軍的總司令部應該有到達東北來的所有部隊的代表參加。會議爭持不下,沒有取得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