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1899—1967),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全國人民防空委員會秘書長,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工人運動領袖,曾一度掌握著中央的實際權力。在1930年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但不久就認識改正。在鬥爭歲月中,他曾經"死"過三次,組織和同志們為他開過三次追悼會。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等職,"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注: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
1921年
李立三同趙世炎、陳公培、劉伯堅等醞釀建立共產主義同盟,組成勞動學會和勤工儉學學會,成立華工組合書記部,為華工謀福利。後與趙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產黨取得一致意見。9月至10月,參與蔡和森、陳毅等領導的留學生進駐裡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湖南,由中共湘區委員會派往安源路礦。
1922年 組織領導安源大罷工
在安源建立黨支部,並任書記。5月1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立,當選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兼任經理。9月14日,和劉少奇、蔣先雲等發動和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罷工勝利後,當選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總主任。參與他建漢冶萍公司總工會。在安源從事工人運動期間,常回醴陵縣立中學、開元學校、縣立女校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工人運動情況。同年9月,陪同毛澤東來醴陵師範講習所發表演說。
1923-1925 領導上海工人三次起義
1923年任中共武漢區委書記。1924年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武漢區代表,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旋任中共上海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書記,同鄧中夏、劉華等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在小沙渡、楊樹浦、吳淞等地成立工友俱樂部和工人進德會。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代表。2月和鄧中夏等領導上海日本紗廠的"二月罷工"。在抗議日本紗廠槍殺工人顧正紅的鬥爭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總指揮。"五卅慘案"發生後,當選為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曾遭奉系軍閥追捕。年底,與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的赤色職工國際會議。
1926年
5月,在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任總工會組織部長,9月17日,任全國總工會駐漢辦事處主任。
1927年 領導收回漢口英租界
1月3日和5日,武漢分別舉行10萬、30萬人的反英、反奉系軍閥示威大會,任大會總指揮 。大會首次提出收回英租界口號。4月27日,出席在武漢召開的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取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後任中共中央工人部長兼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幹事會書記。6月,在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和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倡議發起並參與領導南昌起義
7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臨時政治局,李立三為5名常委之一。大革命失敗後,在九江與譚平山、鄧中夏研究當地軍事政治形勢後,向中共中央建議組織南昌起義 ,並任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委員和政治保衛處處長。南昌起義部隊撤至潮汕突圍後赴上海。中共"八七會議"改選李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長。廣州起義失敗後,張太雷犧牲。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赴香港重建廣東省委,恢復黨的工作,曾提出在廣大農村實行武裝割據,然後奪取廣州的戰略思想。
1928年
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政治局常委候補委員,擔任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