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著名俄語教育家,開國元勳李立三的俄羅斯籍妻子——李莎去世,享年101歲……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人。1922年,他與劉少奇一道,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的罷工鬥爭,從此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作為革命者,家和事業是難以兼顧的。面對家庭,面對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時局,革命者總會做出種種令人難以割捨的分分合合。而作為資深革命者的李立三,自然也不例外。
李立三,一共經歷了三次婚姻。他的一名妻子名叫林杏仙,是他6歲時父母買來的童養媳。對於這段包辦婚姻,李立三非常厭惡,兩人毫無愛情可言。林杏仙產下李立三的長子李人紀後,便患風癱去世。
李立三的第二任妻子,名叫李一純。此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敢愛敢恨、令人嘆為觀止的奇女子。此女前幾任丈夫都大有來頭,第一任丈夫是毛澤東的大舅哥——楊開智,第二任丈夫便是李立三。
然而這一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1925年,李立三和李一純被派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在那裡,李一純出於革命友誼,照顧了臥病在床的蔡和森。然而這次助人為樂,卻讓李一純和蔡和森相愛了。
最終,李一純選擇與李立三離婚,和蔡和森走到了一起。對此,李三立只是長嘆一聲,也沒有大吵大鬧。而李一純則將自己的三妹李崇善介紹給了自己的前夫。1926年,李立三又和李崇善成為了夫妻,連續生下了三個女兒。
然而由於李立三革命事務繁忙,夫妻倆,這段婚姻仍以離婚而告終。三次婚姻的失敗,雖然讓李立三非常沮喪。但在李立三看來,不幸的婚姻不過是他遠大事業的一個個小波瀾。因此他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35歲,三段婚姻,五個孩子,李立三已經做好了孑然一身、孤獨終老的準備。然而愛情,總是不期而遇。即使跨越國家、種族乃至於膚色,相近的心靈,總會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一個22歲的妙齡俄羅斯女郎,走入了李立三的世界,她便是葉麗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麗薩。基什金娜出身於沙皇時代,她的父親是一位俄羅斯貴族。作為最小的女兒,基什金娜備受大人寵愛,度過了一個美麗而富裕的童年。
然而好景不長,蘇俄內戰爆發後,基什金娜一家的生活淪入赤貧,他們只能以野草和樹葉充飢。無奈之下,母親將基什金娜帶離了故鄉,前往莫斯科投靠親戚。
艱苦的生活,將基什金娜鍛鍊得萬分堅強。1922年,蘇俄經濟逐漸好轉,基什金娜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她也進入小學念書。她品學兼優,最後當上了學生會主席。
基什金娜,後來的李莎曾回憶:「自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嫁給一個外國人」。她萬萬也沒想到,自己會離開故鄉,嫁給一個中國人。
基什金娜還在上小學時,就經常從報紙和畫冊中,聽聞中國革命的消息。有一次她翻開一本畫報,注意到一個身材高大、穿長袍的青年舉著雙手,對著臺下的工人慷慨陳詞。下面有一行文字說明:「這是李明同志」。
而基什金娜不知道,這個李明同志,正是她未來的丈夫——李立三。
1930年,李立三去往莫斯科公幹。當時年僅19歲的基什金娜剛剛畢業,正在國際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工作。
1933年的一天,基什金娜像往常一樣去單位上班。正巧碰到一位清秀的中國青年坐在沙發上,基什金娜還以為,他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中國青年的目光炯炯明亮,基什金娜看他看得出神。
後來,這位中國青年主動和基什金娜打招呼,兩人很快便攀談了起來。從兩人的交談中,基什金娜才知道,這個青年正是革命家——李立三。
俄羅斯的姑娘,從來都為愛奮不顧身,一旦遇到喜歡的人,便會至死不渝地追求。她不喜歡拐彎抹角,於是直截了當地向李立三提出了愛戀之意。
對此,李立三隻是笑了笑,他向基什金娜坦誠:「我已經35歲了,還有三段婚姻、五個孩子,而你是一個19歲姑娘,你值得有更好的愛人。」
李立三的坦誠,非但沒有讓基什金娜打退堂鼓,反而激發了她更大的愛意。她語重心長地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我注重的是現在,更憧憬未來。」
基什金娜相信一見鍾情,雖然只是初識,但是她已經做好了決定,她非李立三不嫁。
就這樣,李立三和基什金娜成為了戀人,在莫斯科郊外,經常能看到這對異國情侶的甜蜜約會。
1935年十月革命節,李立三將基什金娜邀請到聯盟飯店參加國際工人出版社中文部的節日聚會。在這場聚會中,基什金娜是唯一的蘇聯人。餐後,李立三卻嚴肅地對基什金娜說:
「如果工作有需要,我隨時準備聽從組織的調動,回國參加白色恐怖下的地下鬥爭。到那時,我倆肯定難以相聚,甚至永久都不能相見。請你認真考慮一下我們的未來。」
對於李立三的這番話,基什金娜實際早有準備。革命者,時時刻刻都要面臨犧牲。而基什金娜為了李立三,也要做一個犧牲者。
1936年2月,基什金娜提著一小包衣物,住進了李立三居住的招待所。就在這個招待所,李立三和基什金娜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婚禮,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按照俄羅斯人的習慣,女子必須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丈夫的姓氏。這樣一來,她就應被稱為「葉麗莎薇塔·李」。但是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實在有些拗口。因此李立三根據她小名「麗薩」的諧音,給她取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名字——李莎。
就當李莎懷著美好的憧憬,想和李立三白天偕老時,上天卻給這對新婚夫婦一個殘酷的考驗。1938年,蘇聯發動了殘酷的「肅反」擴大化運動,李立三不幸被株連入獄,生死不明。
一天,學院團組織找到李莎,一定要她和李立三離婚,因為他是我們的敵人。要知道,如果李莎不從,她隨時有可能被打成「人民的敵人」,同樣會遭到株連。
面對威脅,李莎卻斬釘截鐵地站在了丈夫一邊,他對領導說:「我和李立三已經有了孩子,他是壞人,我怎麼會看不出來?他是一個革命者,不可能是敵人。」
然而團領導卻不由分說,當李莎當眾做出選擇,要麼繼續做團員,要麼就和李立三離婚。然而李莎直接掏出了團員證,將其拍在會議主席的桌上,一句話都沒有說……
三天後,學員不再讓她居住免費的學校宿舍,將她趕回了娘家。然而李莎並不氣餒,而是利用休息日,一個監獄一個監獄地打聽李立三的消息。六個月後,她終於在一個偏僻的小監獄中找到了李立三。雖然不能見面,但她依然擠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工資,為李立三買一些生活必需品。若非李莎的營救,李立三恐怕很難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活下來。
原本,李立三險些被送入寒冷的西伯利亞。好在李立三撰寫的申訴信,成功地送到了史達林手中。而李立三也沉冤得雪,終於從監獄中走了出來。而他的李莎早就淚流滿面地等在監獄門口了。
1946年,中國革命形勢大為好轉,經過向中央申請,他終於可以回國參加了革命了。李莎毫不猶豫,一定要和李立三一同回國。有人勸李莎三思而後行,畢竟中國革命形勢還未徹底明朗,中國還很貧窮,哪比得上蘇聯呢?
然而李莎卻說:「中國人的媳婦,自然要到中國去,無論經歷多少苦難,我都跟定他了。」
回國後,李立三擔負起勸降國民黨軍官的任務,而李莎則到哈爾濱俄語專科學院擔任教員。而這一決定,也讓李莎從此走上了教育的道路,從此一生未變。
新中國成立後,李立三經陳雲提名,擔任了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後又擔任勞動部長。李莎則攜兩個女兒來到北京,在北京外國語學校擔任俄語教授。
然而到了60年代,中蘇交惡。有人對李立三說:「你應立即和蘇聯人李莎離婚」。儘管李莎認為,即使中蘇交惡,甚至發生戰爭,自己也不會離李立三而去。但是擔心於李立三的前途,李莎還是決定找周總理幫個忙。
最終,周總理欣然給出建議:「你乾脆放棄蘇聯,加入中國國籍吧!」雖然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做,但是為了深愛的丈夫,李莎還是忍痛割捨了自己深愛的母國,從此成為一個中國人。
1967年,李立三不幸在獄中辭世,離開了心愛的妻子和女兒。而李莎受他牽連,也被關進了監獄。直到8年後,才被放了出來。
在監獄中,李莎學會了中文。但是當她走出監獄,發現自己已經孑然一身,丈夫走了,女兒也上山下鄉了,而自己則在山西運城的農科所養老。
然而李莎的責任感和對李立三的愛,不容她就這麼灰心沉淪,她頑強地撰寫上訴材料,要為喊冤的李立三找一個說法。1980年,經過撥亂反正,中央最終做出決定,為李立三平反昭雪,並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李莎多年的夙願,終於完成了。
在48年的守寡歲月裡,是愛和堅貞,讓李莎渡過一個個以淚洗面的孤寂夜晚。她對於李立三的愛,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淡。
同時,同樣平冤昭雪的她重新拿起了教鞭,回到了教學崗位。此時的她,已經是一個66歲的老人,但她依然格外珍惜這個機會。即使到了70歲,她依然每周上14節。她曾說:「我恨不得每天24小時都投入工作之中。」將近50年的教學生涯,讓李莎桃李滿天下。而兩個女兒也繼承了她的事業,拿起了教鞭。
儘管道路曲折,但是李莎對於李立三和中國人民的愛,從始終沒有減退。她曾多次提到中國「草環相報」的故事啊,她說:
「我也懷著同樣的感情,將於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全部精力奉獻給李立三同志的祖國(也是我的第二故鄉),以報黨和人民對我的關懷和照顧。」
最終,李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她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她的命運早就和整個中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