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好青春詮釋初心使命
——追記優秀西部計劃大學生志願者李莎
在這個山花爛漫的夏天,龍勝小學的孩子們失去了心愛的「莎姐姐」。一位從巴蜀大山走出來,本該留在大城市繼續發展的女孩,永遠長眠在了異鄉大山深處。
2019年7月,四川女孩李莎積極響應團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開展支教志願服務工作。
今年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託車返回龍勝小學途中遭遇車禍受傷,送醫院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在支教崗位上,李莎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志願者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從大山裡來,到大山裡去
李莎今年21歲,2015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四川省達州市考入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學期間,她活躍於眾多學校社團組織。在班上,她擔任宣傳委員、學習委員,多次被評為華南理工大學「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
「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覺得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屬,才能更堅定地向前走。」畢業後李莎主動報名西部支教。
2019年8月,結束在南寧培訓的西部志願者奔赴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那時學校尚未開學,他們便來到偏遠的馬堤鄉東升村,為村裡留守兒童舉辦「七彩夏令營」,與孩子們共度暑期。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李莎和這裡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莎姐姐」。每天放學,李莎會走上崎嶇的山路,送幾個住得遠的孩子回家。
「她就像親孫女一樣。」提起李莎的名字,東升村的老人們不約而同地說。送孩子們回家的途中,她總是有禮貌地向村民打招呼;送孩子到家後,她也會陪家中的老人拉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三尺講臺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
夏令營結束後,根據分配安排,李莎到龍勝小學報到,擔任六年級4班的實踐課、二年級5班的英語課教學,並協助學校行政管理和宣傳工作。
英語對於龍勝這樣相對邊遠地區的孩子們來說是一門比較陌生的學科。李莎發現二年級5班肖雅楠同學的英語比其他同學學得更快更好後,她利用這一優勢,培養肖雅楠同學成為「小老師」,去幫助、督促、檢查其他同學的學習,促進了全班同學英語學習發展。
在六年級的實踐課上,李莎經常與孩子們聊她所學的專業,聊她的大學生活、學習感悟,聊她為什麼要到遙遠的龍勝來。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充滿了對大學的期待,夢想也在心中萌芽。
「龍勝一對一」是西部計劃志願者的愛心助學項目之一,通過志願者對貧困學生進行家訪、核實情況,以便對接外界的愛心資助。李莎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進行助學工作。
三門鎮路途遙遠,從縣城到三門鎮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山路,條件十分艱苦。但是李莎沒有絲毫猶豫,當天一早就從縣城出發。由於手機信號不好,李莎與同伴失去聯繫,在好心司機的幫助下才順利歸隊。
在一次家訪過程中,李莎對小玲這個貧困家庭格外關心。因為父母離異,學生小玲跟著母親生活,相依為命。李莎鼓勵小玲好好讀書,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臨走時,李莎將30元餐費悄悄地塞到了門縫裡。
抗疫一線勇於擔當,青春之花綻放山間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李莎不顧家人勸阻毅然地返回龍勝。回到學校,李莎主動在宿舍隔離14天,並利用自己學習新聞傳媒專業的優勢,通過龍勝小學微信公眾號,把疫情防控知識技能以及上級文件和學校的重要通知精神及時向每一位家長和學生進行傳達。
4月19日,桂林市第二批覆學日,龍勝小學四至六年級如期開學。健康監測、清潔衛生、消毒通風、測量體溫以及學校復學後疫情活動的宣傳報導,到處都有李莎忙碌的身影。
不幸的是,5月9日14時48分許,李莎乘坐一輛兩輪摩託車返回龍勝小學上班途中,在行至S301省道當地蘿蔔灘路段時,不慎從摩託車後座摔下受傷,送醫後搶救無效,於當天16時45分不幸離世……
「儘管女兒走了,但我覺得她無怨無悔。」李明凱說,女兒響應號召,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5月14日,共青團廣西區委追授李莎為「廣西優秀共青團員」。她的生命定格在了21歲的這個夏天,平凡的她做著不平凡的事,正如她說的那樣,好好回報社會,不辜負自己所學,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踐行一名志願者的誓言。(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高峰黃勇丹 吳倩茜)
原標題:用美好青春詮釋初心使命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