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龍勝小學的孩子們
失去了心愛的「莎姐姐」。
一位從巴蜀大山走出來,
本該留在大城市繼續發展的女孩,
永遠長眠在了異鄉大山深處。
「用一年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抱著幫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一年前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場意外事故將她年輕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
今年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託車返回龍勝小學途中遭遇車禍受傷,送醫院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1歲。
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廣西區委,以及共青團桂林市委、共青團龍勝各族自治縣委,分別追授李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廣西優秀共青團員」的榮譽稱號,以及「桂林市優秀共青團員」「龍勝各族自治縣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
李莎出生在四川省平昌縣的一個小鎮,家裡經濟比較困難,但她自小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父親的諄諄教導深深影響了她:「孩子,在學校一定要狠狠念書,牢記知識改變命運。」她在筆記中寫道:「困難的經濟條件有時會局限我們的學習資源,但永遠無法阻止我們對知識的渴望。」16歲那年,她以四川達州通川區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
支教工作就是把孩子內心的火種點燃,點燃山區學生對外界的好奇,點燃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點燃他們對改變命運的信心與追求。
李莎深刻意識到,教育的過程不僅在於傳授知識,還在於激勵、喚醒、啟迪學生的自我成長意識,這是動力系統。她想做的不僅是一名師者,更是一名愛心、美德、信念的播種者,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時間會證明一切。」這是李莎奔赴西部時的支教宣言。
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她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那裡路途遙遠,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翻山越嶺,有種「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錯覺,艱辛可想而知。在教學工作中,班上有個小彭同學對英語的學習有畏難情緒,一個單詞、一句英文學很久了,仍支支吾吾、難以出聲。李莎總在課後把他叫到辦公室,一遍遍地拉著他的手或摸著他的頭給他講解,教他每個單詞怎麼發音、每句話怎麼連讀。
她在教孩子們知識的同時,也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個小女孩成長在單親重組家庭,因缺少關懷,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李莎經常關心陪伴她,和她聊天,幫她扎頭髮,慢慢打開她的心扉,漸漸地,小女孩變得開朗起來,逐漸融入集體,學習成績也有了起色。
在點點滴滴中,李莎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起支教的同學回憶,某天她開心地回到宿舍,手裡拿著用彩紙折成的花,她說那是孩子送給她的禮物,上面用稚嫩的筆跡寫著感謝與祝福的句子,李莎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被觸碰了,這朵花承載的是山區孩子沉甸甸的愛和信任,被她很珍視地放在盒子裡。
支教期間,李莎除承擔兩個跨年級、跨學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了班主任助理,並協助開展學校行政辦公室工作。為做好教學工作,她虛心向年長的老師請教,認真思考,年紀輕輕的她也掌握了自己獨到的教學策略和技巧,深受孩子們喜愛。
辦公室工作事無巨細,大到各項重要活動,小到會務準備、日常接待,有時還要跑跑腿送材料,不管工作多麼繁雜,李莎都從無怨言,總是傾盡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在華南理工大學赴龍勝的研究生支教團隊伍中,李莎年齡雖然最小,卻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莎姐」。在支教團夏令營期間,她每天主動劈柴燒火,買菜做飯,為隊友們奉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她還承擔起志願活動的宣傳工作,在「華工大研支團」「龍勝青年之聲」等公眾號上發文80餘篇,並聯合其他志願者製作視頻《旭日東升》,深入展現留守兒童內心的善良與純真,作品被廣泛轉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家人怕她有危險,一再勸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點。她的態度很堅決:「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可以為小學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網絡平臺,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技能及相關通知精神宣傳給家長和學生。她還協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復學準備工作,每天在網上進行兩個班級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監測,監督學生英語科目的網上學習,做好教室的清潔衛生及消毒通風工作、補訂學生的夏裝校服……
她工作著、奔波著、累並快樂著,主動把責任扛在肩上,用熱忱和奉獻傳遞愛心,提升自我價值。她的朋友秦同學說:「那顆星星降落凡間,在每一條經過的軌跡都發光發熱,溫暖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夠堅韌,越是痛苦的東西才會讓人更快地成長,堅韌是我最驕傲的品格。」這是李莎對自我的評價。
李莎短暫的人生是奮鬥的一生。因為家庭困難,她自立自強,積極參與勤工助學,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克服生活困境。為了在學習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她不驕不躁,嚴以律己,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諸多榮譽。
李莎的室友馮越回憶:「我們曾一起參加背單詞打卡訓練營,我沒多久就放棄了,而她在異常繁忙時扔堅持打卡直到背完全部,晚上就寢之後,我常能在黑暗中看到她的床鋪中透著燈光,聽到她靜靜翻書的聲音。」
李莎還活躍在各類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她收穫的不僅是一次次實踐中的成長,更是用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全身心奉獻的愉悅感,並曾獲評廣交會優秀志願者、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志願者、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稱號。
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奮鬥磨礪了李莎的意志,更養成了她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紅色碎花裙,舉著小傘遮陽,拉著一個孩子,一個又拉著另一個,陽光、陋房,嬉鬧、歡笑、小調……」張慶園老師對在廣西龍勝見到李莎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李莎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熱情陽光的感染力,她愛美食,珍惜與三兩好友分享美食時的快樂;她愛看書,她相信「讀書多了,看過的書籍都潛藏氣質裡、在談吐上」;她愛攝影,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傳遞著一幀幀精彩瞬間……
李莎在校時還曾參與有關抑鬱症健康傳播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SRP)項目,是項目的核心成員和負責人之一。她在散文詩《回歸》中呼籲對抑鬱症患者的理解和關愛:「親愛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麼也請相信她始終和汛期時一樣湍急,似鞦韆蕩出美麗的弧度,最後衝出河道的桎梏。」同在項目組的同學說:「如果用心理學類別劃分人生,那她屬於積極心理學範疇,源源不斷地給團隊輸送正能量。」
李莎的父親李明凱在整理女兒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女兒的一份人生的規劃圖——「李莎的生命線」:一條縱向的坐標軸成為這張規劃圖的中軸線,坐標軸的箭頭從上至下,軸線上的年齡也從年幼到年老。坐標軸的一側記錄著「遺憾/痛苦」,另一側描繪著「快樂/小成就」,李莎用簡介的文字在圖中總結也暢想著自己的人生。「她把她每個年齡段都規劃好了,她的人生願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後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凱說,「64歲孤獨終老的時候捐獻器官是她的一個人生規劃。事情發生過後,我們才發現了這個規劃圖,才知道她想要捐獻器官,如果我真的早點知道,我會實現她這個願望。」隨著女兒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凱也了解了女兒的更多經歷。「她在大學得到了很多榮譽,但她從來沒跟我講過。」李明凱向南都記者展示了李莎曾經的部分榮譽證書,「寒假社會實踐先進個人」「華南理工大學優秀共青團員」「三好學生」「黃乾亨基金獎學金」等等。「她在我心裡太優秀了。」看著女兒李莎的一張張榮譽證書,李凱明說到。至今,他有時仍不敢相信女兒李莎已經離開了,他始終保留著女兒的微信和電話,「為了懷念女兒,好與她生前的同學老師摯友保持感情和友誼的聯繫。」李莎(1999-2020),四川巴中人,共青團員,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
來源: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婦女報、廣西電視臺、中青網、南方都市報編輯 鍾瑋
杭州日報 誠意出品
更多新聞下載杭州首席新聞客戶端
「杭+新聞」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