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中道 證悟自性 寂靜涅槃

2020-12-19 自性中明文化
圓滿中道
寂靜涅槃
自性圓滿
自性光明

實相非相,圖片、文字都是方便譬喻法,以上圖片來源:曾遠興(昭佩)、行顯(三非),側重解釋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看圖看文,理解更快。[可申請加入組織]

文章一:心經.簡譯.直達真相,關鍵字:自性、智慧、光明、六度般若、六波羅蜜、禪定境界(奢摩他觀止、三摩地觀幻、禪那觀空)、覺性(覺察、空性、光明)、色受想行識、靈體情識、人身難得、如來藏、阿賴耶識、末那識、不二法門、三法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連結:心經 簡譯 直達真相

文章二:自度度他的金剛般若,關鍵字: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度度他、自覺覺他。

連結:自度度他的金剛般若

文章三:大學.心譯.奉天承言,關鍵字:自性光明、智慧之光、佛光實相、明明德、止定靜安慮得、自性光明之海、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因果先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明明德(平)天下。

連結:大學 心譯 奉天承言

文章四:意識維度的實相境界,關鍵字:佛陀住世貫通一切為一體、老子住世以道體貫通一切、聖賢住世以人為本通達一切、三界諸天、六道輪迴。

連結:意識維度的實相境界

文章五:道的源起.天機行顯,關鍵字:空性、非空性、覺知、觀照、「第一意識」、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實相。

連結:道的源起天機行顯

佛陀

相關焦點

  • 佛學: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涅槃涅槃,意譯的話,是「寂滅、無生、離開、解脫」的意思。在佛教之中,溼槃是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身心俱寂的解脫境界,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性質。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若離開涅思想,佛教就形同有生有滅的世間說法,只能稱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這樣「非因非果」的深奧精義。涅槃這種境界,需要修證佛法才能達到。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如來藏學派認為補特伽羅實有,自性即是佛性,即是如來藏。他們認為自性本來清淨,永無壞滅。能化現十方一切,性相同在。並延伸出空如來藏,法身,不空如來藏,化身,空不空如來藏,報身。並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中觀派認為"自性假有不垢不淨″,唯識派認為"自性實有垢淨皆俱″,如來藏派認為"自性實有本來清淨″。那麼自性究竟是怎樣的呢?哪派思想更圓滿呢?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佛大音普告,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
  • 《前行廣釋》學習筆記 | 第30課之名詞教證
    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聲聞原指佛陀在世時之諸弟子,後與緣覺、菩薩相對,而為二乘、三乘之一。即觀四諦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斷見、修二惑而次第證得四沙門果,期入於『灰身滅智』之無餘涅槃者。聲聞乘,乃專為聲聞所說之教法。聲聞藏,則為闡述其教說之經典。——《佛學大詞典》音譯缽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闢支迦佛、貝支迦佛、闢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
  • 佛陀所達到的涅槃,既不是死也不是重生,而是這個意思!
    人們看到多種姿勢,一般不會理解其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但是臥姿也有另一種稱呼,叫做涅槃。涅槃所表示的,是一種動靜圓滿,功德如一。如果用別的話來說,那就是超越時空,超脫生死的象徵。涅槃是佛教中人普遍想達到的一種狀態,因為這種狀態,代表著自我與他人的更深處的交融。涅槃重生,不是真正意義的死亡,而是另一個精神階段的開始。
  • 人不可縱慾,也不可禁慾,為什麼人生不失中道才能成就
    中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大道。用佛家的說法講中道是為究竟。中道是「不二之義,絕待之稱」,唯一即一切,即一體不二;絕對不是相對,相對是二邊,離開二邊叫中道。凡是能夠思維、能夠言說的全是對立的,大就有小,長就有短,說就有不說,它都是二邊的。中道跟二邊是對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叫中道。在哪裡?就在當前,就在現前,就在當下。上淨下空老法師說,誰知中道?菩薩知。誰行中道?
  • 【佛門問答】'涅槃寂靜'是什麼意思?
    23.問:現在請解釋一下『涅槃寂靜』的意義。答:『涅槃寂靜』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無漏,是苦果苦因的消滅,也就是十二緣起法的止滅。無明滅、行滅、識滅,乃至生老死滅,就是涅槃。更明確的來說:凡是屬於不清淨的汙染的緣盡滅,無明轉成為不汙染的清淨智慧,一切法上為清淨智慧所照見的實相諦理,這就是涅槃,也叫做『現法涅槃』。涅槃Nibbqna的意義是圓寂,就是說:智慧福德圓滿成就的,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聖者所知』,不能以經驗上有、無、來、去等概念來測度,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 劉宏偉律師誦讀《心經》「三悟」
    《心經》闡述了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則可獲涅槃證得菩提果。劉宏偉律師執業19年以來由於龐雜的訴訟和非訴訟業務,經常性的:熬夜、透支、廢寢忘食、神經衰弱、失眠導致心神不定甚至焦慮和抑鬱,由於他認為「科學的邊界是宗教」,因此他沉下心去修心養性,誦讀《心經》中有三悟:諸行無常:劉宏偉修得世間萬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是他最大的《心經體會》:諸法無常指的是世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
  • 佛法是「中道」,「著空」或「著有」就不是佛法
    隨緣我不「著空」;雖然隨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著有」;兩邊不執著,這叫「中道」,這是佛菩薩行的。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在我們六道裡面,四禪天以下「著有」,四空天「著空」,他不是行「中道」。在佛法裡面講,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敗種」,指出他們錯誤的所在,叫他們回頭。「空、有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不著。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迷亂的現相完全是心自性的幻化,而心的自性本來就是常樂我淨。只不過常樂我淨是通過二轉抉擇為空性後,諸佛淨見量的境界。一方面,不能認為唯識宗是最高的立宗;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它的作用。在抉擇名言上,確實是最殊勝。
  • 佛教最巨嬰的辯論:有煩惱才有菩提,有魔才有佛,有生死才有涅槃
    因此只要有貪嗔痴,你就不可能成佛;只要有煩惱,你就不可能成就菩提;只要沒有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你就不能稱之為大乘涅槃。轉煩惱為菩提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和一種境界。並不是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了,因為真正的實相是,只有真正的沒有煩惱了,才能夠證悟菩提。若還有一絲的煩惱尚存,你就不可能證悟菩提,這就是諸法實相。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那麼,釋尊說的「中道」,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立場呢?前幾篇說過,當時古印度的社會是一個以婆羅門教為主導地位的社會,不僅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並且信教的又把人生劃分為四個階段,享樂和禁慾兩個極端化發展,人們的生活錯亂不堪,社會文化混亂不堪,用「長夜」來形容當時社會,一點也不為過。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客人說,我從黃梅縣東禪寺來,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主持並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門下弟子達一千多人,我到東禪寺拜謁五祖弘忍大師,並聽聞領授了這部佛經,弘忍大師常常勸誡僧人和在俗的人,指示只要依《金剛經》所講的修行,就能自己識見自心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惠能聽了客人的這番話,覺得自己與佛法宿世有緣,正好承蒙一位客人取了十兩銀子給他,囑咐他用來安頓老母,充當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後去黃梅縣東禪寺,參拜五祖大師。」
  • 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三聖圓通照見自性
    教人念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圓滿究竟的度己度人普度眾生的大善。不管一個人多忙,每天靜篤十念相繼,必定可行,越是忙的人,越應該靜下心來念佛觀心,入定生慧照亮人生,不出煩惱災殃。念佛成就靠什麼?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法門,把全身心安頓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當中,這慈悲願海太慈悲平等了,太有威神力量了,只要我們一念安心在茲,一悟合光即一得永得究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