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2020-12-27 國學歷史教堂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涅槃

涅槃,意譯的話,是「寂滅、無生、離開、解脫」的意思。在佛教之中,溼槃是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身心俱寂的解脫境界,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性質。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若離開涅思想,佛教就形同有生有滅的世間說法,只能稱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這樣「非因非果」的深奧精義。涅槃這種境界,需要修證佛法才能達到。在佛教中,修行佛法可以達到四種涅架,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有餘依涅架、無餘依涅、無住處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最高境界名為阿羅漢境界。若還有五色身存在於人間受苦,稱為「有餘依」;若修行人死亡,拋棄五蘊色身,稱為「無餘依涅槃」。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從發願成佛時起,直到將來成為佛,這中間共要經歷五十二個修證階段,歷時三大阿僧衹劫。修到第十七階位時,可證本來自性清淨程,達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境界;修到第四十一階位時,可證有餘依涅槃;修到第四十八階位時,可證無餘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境界,只有佛才能證得。當菩薩證的第五十二階位時,即圓滿完成四種涅的修證,從而獲得四智圓明,具有無邊法力,能夠隨意救度十方世界的切有緣眾生。

中道

中道,指脫離邊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它又稱「中路」,或只稱「中」。《大寶積經》中說:「常是一邊,無常是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中道是由何而來的呢?相傳,佛陀在長期苦行後,一無所獲,於是在近河的地方打坐。此時,他聽到河中船上的人在唱,大意是:「琴弦太松或太緊,都不能彈出悅耳之聲。」

佛陀心有所悟,以此進行推想:凡夫俗子追求欲望與快樂,死後就會墜入地獄;苦行僧的苦行雖可在死後生為天人,得到至高之快樂,但是福報用盡後依然要離開天界,再次墜入輪迴。

因此,佛陀想到:修道不應執著於苦或樂,只有以不追求痛苦或快樂的方式修行,才有可能擺脫生老病死與六道輪迴。

真如

真如,即絕對不變的永恆真理。所謂真,即真實,而非虛妄;如,即如常,恆久不變。

戒、定、慧

佛弟子在修行過程後,為了便於記憶,將八正道按照內容進行了分類,這種分類後來被總結為戒、定、惠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是指達到解脫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三種修行方式。

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包括持戒、禪定、智慧三項:持戒包括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身體進行約束,還未涉及到修行者的思想意識。

禪定:包括正定,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精神狀態進行嚴格控制,使修行者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研究佛法。

智慧:包括正見、正思、正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認識進行正確引導,使其領悟佛法的真諦。

各位讀者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謝謝!

相關焦點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佛學中的「參」字含義很多,比如參悟,參話頭,其中就包括了體會、觀察、揣摩、研究、觀照、靜思等對人的綜合思維其作用的感官因素。不思善,不思惡,讓思想徹底純淨,心境空白,才能產生妙悟之境界,才能開悟。能認識到這點,便擺脫了世俗之見,得到了般若智慧,也就了解到真如實相。大乘佛教認為,達到涅槃彼岸的途徑有六種,就是六波羅蜜,也稱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隱忍、精進、禪定、智慧。佛教的思想或經書都是為了人而設置,人有愚鈍和聰慧之分,一旦前者開悟,也就具有了佛性。頓悟法門認為人的自心本來清淨,此心即佛,依此修行,當成智者。
  • 四十二章經提到七種真如,小偷也有真如,不過真如流轉六道跑偏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體性是真如,宗趣就是要見性,如「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念了以後要歸於無念。無念,就是當下這念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了分明,寂照一如。所以,這部經是以無念為宗,先要契悟這個道。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佛大音普告,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自性是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區別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各宗派對自性的認知,觀點,思想,也體現了此宗派實修所證達的高度。同時每個人對自性的理解確認,也體現了其生命的高度。有了前一篇關於補特伽羅的內容作為基礎,那麼對自性這一佛學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容易清楚。那麼什麼是佛學裡的自性呢?
  • 生命,壽命,慧命
    慧,是人本具覺性,因人持戒修定,啟發本具覺性,理解諸法緣起性空,深達實相,真智圓明,謂之慧身。  解脫,是由戒定慧力,斷惑證真,解除煩惱生死縛束,獲得真理生命的自由,名解脫法身。  解脫知見,指二乘聖人,了生死、證涅槃後,確知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永斷見思,不再為生死所困,名解脫知見法身。  五分法身中,前三身是因,後二身是果。行宗記言:「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佛教:「戒定真香」是什麼意思?
    在寺院活動場所,尤其是有法會的時候,我們一般都能看到有出家師父兩手恭敬地端著放有「戒定真香」字樣的黃色幡布,上面放有香爐和香支,迎請主法大和尚拈香主法。那麼大家理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普及一下這些佛學常識。
  • 戒,定,慧
    戒,定,慧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止觀,無忘正智。       這四句話講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養,也就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綱領,軌範身口兩類的行為,「守意正定」是以止觀的方法達成定心安心的功夫,「無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見正念正思的修養,達成開發正慧的目的。
  • 文珠法師:生命壽命與慧命
    五分法身,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戒,能令人離過止非,清淨無染。依佛的正法出家嚴持禁戒的人,能令三業清淨,成就如來的戒身。定,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修習出世間禪定,能使人心遠離妄念,寂靜無垢,成就如來的定身。慧,是人本具覺性,因人持戒修定,啟發本具覺性,理解諸法緣起性空,深達實相,真智圓明,謂之慧身。
  • 祈願正法重現 二零零五年元月一日 釋慧律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枝末無明又可分見、思二惑。見惑者,迷於理之惡見,涵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五利使。思惑者,迷於事之惡見,涵蓋貪、嗔、痴、慢、疑等五鈍使,能滋潤生死苦果。眾生本具清淨自性,與佛無殊,然以一念無明,起惑造業,終至受苦。如果循環不息,即令一期生命結束,又順此業力繼續受生,輪迴六道,無有已時。
  • 2.4《楞嚴經》學前基礎:佛學名詞解釋100條(四萬字,宜收藏)
    見思二惑含有十使:貪、嗔、痴、慢、疑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利使。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佛當時為憍陳如三轉法輪的情況見下圖:No.29見思二惑:佛教有見惑與思惑。
  • 雲居山真如禪寺三壇大戒菩薩戒圓滿舉行
    掛牌(圖片來源:真如寺)【真如寺訊】9月18日,雲居山真如禪寺傳授千佛大戒——梵網經菩薩戒圓滿舉行。良由我執乃四相之首,故菩薩最初發心,法效文殊師利一百四十一偈「當願眾生」之淨行,於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舍己為眾,善用其心,以無我大智,破五蘊幻身。進而證人法二空,達生佛一體,運同體大悲,善入國土,普應群機,成法界真身,顯如來功德。此究竟解脫皆依眾生而得成就,故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佛教知識|必知的33條佛學基本名詞彙集(收藏版)
    定、慧六、三資糧:信、願、行七、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八、三藏:經藏、律藏、論藏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1、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 什麼是戒、定、慧三學?
    佛教的三學指的是戒、定、慧三學。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據說佛陀確曾一度生出不說法之心,因為在他看來他所得法太深奧難解又太難力行了:「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寂寞無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眾生樂著三界窟宅,集此諸業,何緣能悟十二因緣甚深微妙難見之法!又復息一切行,截斷諸流,盡恩愛源,無餘涅槃,益復甚難!徒自疲勞,唐自枯苦。」
  • 科學和佛學的密切關係,心心相印圓融無礙
    念佛修行的人都知道修戒、定、慧,來提高自己,來約束自己,來解脫自己,這是一個艱難持久的過程。修到戒、定、慧俱全,就不是凡夫了,就是聖人,這個境界也是很難達到的。不具足戒、定、慧的愚痴凡夫,如果和具足戒、定、慧的聖人相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但是,具足的聖人,不乘本願,結果是不能得生淨土;愚痴的凡夫完全沒有根機,但是一心稱名念佛,必得淨土,最後的結局反差就是這麼大。也許很多人不信?不信說明你沒有福報、沒有智慧,還停留在迷惑的妄念之中。接受愛需要勇氣,消受愛需要福報。
  • 第50集 種子與真如(下)
    本單元續說安慧論師主張「識變似我、法」的意思是:單單依靠「薰習力」,可以促使八識心王出生在世間,然後變現眾生我及一切法。所以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破斥安慧的錯誤邪說。第三句「由此有諸趣」在述說:也因為有此第八識的緣故,能夠執持一切修行的善淨法的種子,或者造作雜染惡業的種子,而使有情隨之生天享福或者解脫,甚至墮落三塗,才能有絕對公平的六道輪迴生死的果報,以及最後一句:有解脫及證得涅槃的功德顯現,使修行者所修、所證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