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涅槃
涅槃,意譯的話,是「寂滅、無生、離開、解脫」的意思。在佛教之中,溼槃是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身心俱寂的解脫境界,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性質。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若離開涅思想,佛教就形同有生有滅的世間說法,只能稱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這樣「非因非果」的深奧精義。涅槃這種境界,需要修證佛法才能達到。在佛教中,修行佛法可以達到四種涅架,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有餘依涅架、無餘依涅、無住處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最高境界名為阿羅漢境界。若還有五色身存在於人間受苦,稱為「有餘依」;若修行人死亡,拋棄五蘊色身,稱為「無餘依涅槃」。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從發願成佛時起,直到將來成為佛,這中間共要經歷五十二個修證階段,歷時三大阿僧衹劫。修到第十七階位時,可證本來自性清淨程,達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境界;修到第四十一階位時,可證有餘依涅槃;修到第四十八階位時,可證無餘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境界,只有佛才能證得。當菩薩證的第五十二階位時,即圓滿完成四種涅的修證,從而獲得四智圓明,具有無邊法力,能夠隨意救度十方世界的切有緣眾生。
中道
中道,指脫離邊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它又稱「中路」,或只稱「中」。《大寶積經》中說:「常是一邊,無常是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中道是由何而來的呢?相傳,佛陀在長期苦行後,一無所獲,於是在近河的地方打坐。此時,他聽到河中船上的人在唱,大意是:「琴弦太松或太緊,都不能彈出悅耳之聲。」
佛陀心有所悟,以此進行推想:凡夫俗子追求欲望與快樂,死後就會墜入地獄;苦行僧的苦行雖可在死後生為天人,得到至高之快樂,但是福報用盡後依然要離開天界,再次墜入輪迴。
因此,佛陀想到:修道不應執著於苦或樂,只有以不追求痛苦或快樂的方式修行,才有可能擺脫生老病死與六道輪迴。
真如
真如,即絕對不變的永恆真理。所謂真,即真實,而非虛妄;如,即如常,恆久不變。
戒、定、慧
佛弟子在修行過程後,為了便於記憶,將八正道按照內容進行了分類,這種分類後來被總結為戒、定、惠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是指達到解脫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三種修行方式。
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包括持戒、禪定、智慧三項:持戒包括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身體進行約束,還未涉及到修行者的思想意識。
禪定:包括正定,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精神狀態進行嚴格控制,使修行者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研究佛法。
智慧:包括正見、正思、正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修行者的認識進行正確引導,使其領悟佛法的真諦。
各位讀者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