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戒、定、慧三學?

2021-02-19 西天之路

佛教的三學指的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定學是禪定、靜慮;慧學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學是對八正道的歸納總結,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學是修行者獲得解脫的必由之路。

三學的戒學指的是佛教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規。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種類。

戒學按內容可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的各種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這二者相輔相成,為的是讓佛教徒嚴防身、口、意三業,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汙的事情。

如此,能使身心安定,品行純潔,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

三學的定學指的是禪定、靜慮。禪的意思是靜慮,也就是清除雜念,使心靈和思維純淨。定的意思是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即精神狀態集中。

大乘佛教定學主要有念佛禪和實相禪。

通過戒學進入禪定的狀態,就會去除掉人生許多的煩惱,漸漸進入徹悟之境。

三學的慧學指的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佛教之所以守戒律,習禪定,追求解脫成佛,基本緣由就在於佛教智慧徹悟宇宙人生真相,通達社會事理,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教守戒習禪的理性基礎又是守戒習禪的理性結果。

戒、定、慧三學是對八正道的歸納總結,八正道指的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戒學主要是對人身體行為的特定約束,包括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定學主要是對人精神狀態的嚴格控制,包括正定;慧學主要是對人認識的正確指導,包括正見、正思維、正念。

相關焦點

  • 師父開示 | 什麼是戒、定、慧三學?
    佛教的三學指的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定學是禪定、靜慮;慧學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學是對八正道的歸納總結,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學是修行者獲得解脫的必由之路。戒學,三學的第一個階段。三學的戒學指的是佛教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規。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種類。戒學按內容可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的各種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
  • 戒,定,慧
    戒,定,慧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止觀,無忘正智。       這四句話講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養,也就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綱領,軌範身口兩類的行為,「守意正定」是以止觀的方法達成定心安心的功夫,「無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見正念正思的修養,達成開發正慧的目的。
  • 【戒定慧】戒定慧是什麼意思?戒定慧三學有幾部分?
    戒定慧(佛教解釋)  戒定慧合稱為三學,即三項訓練。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學:  1.
  • 佛教:「戒定真香」是什麼意思?
    在寺院活動場所,尤其是有法會的時候,我們一般都能看到有出家師父兩手恭敬地端著放有「戒定真香」字樣的黃色幡布,上面放有香爐和香支,迎請主法大和尚拈香主法。那麼大家理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普及一下這些佛學常識。
  • 戒定慧三學很重要
  • 佛學: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涅槃涅槃,意譯的話,是「寂滅、無生、離開、解脫」的意思。戒、定、慧佛弟子在修行過程後,為了便於記憶,將八正道按照內容進行了分類,這種分類後來被總結為戒、定、惠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是指達到解脫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三種修行方式。
  • 淨土法門:戒是什麼?清淨心是戒
    戒是什麼?清淨心是戒,持戒的目標是得清淨心,得清淨心,持戒圓滿了。清淨心再提昇平等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汙,持戒叫你放下染汙。平等心裡頭沒有分別,你還有分別心,那連持戒的功夫都沒有了。為什麼?我持,我這個戒律好,「戒為無上菩提本」,一點沒錯,就盯在戒上,不能向上提升。你有沒有持戒?沒有。為什麼?你心不清淨。
  • 戒定慧三學和「正定」的解釋
    戒定慧三學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這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 普陀講堂 | 學佛修行的基礎——佛教中的三學是什麼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戒定慧合稱為三學。戒學是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定學是禪定、靜慮;慧學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學是對八正道的歸納總結,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也是修行者獲得解脫的必由之路。戒學,三學的第一個階段。
  • 《學佛三要》:九、慧學概說
    (1) 聲聞法:三增上學不可缺一,而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約聲聞法說,有三增上學,或加解脫而說四法,即概括了整個聲聞法門的綱要。 依戒而能夠修得正定,依定才能夠修慧,發慧而後能得解脫。這三增上學的層次,如階梯的級級相依,不可缺一。然究其極,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 佛教根本·之五·慧學知津(慧觀的特定課題)
    總結而言,無非戒、定、慧——三學。如《清淨道論序品》的「總持頌」云:「住戒有慧人,修習心(定)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戒能防非止惡,為修道所必備之基礎保障;定能澄心靜慮,為慧觀所必需的覺知能力;慧能斷妄達真,乃佛教特定之課題與方向。正如《雜阿含八一七經》云:「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
  • 【戰「疫」說理】面對「大考」領導幹部要做好「戒」「定」「慧」
    「每臨大事有靜氣」,在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的緊要關頭,特別是作為處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線指揮作戰的領導幹部,更需要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做到「戒」「定」「慧」,認真履行好領導責任,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
  •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
    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什麼是三學?什麼是三學等用?答:三學即是戒定慧。 清淨無染即是戒。清淨即是空寂;無染即是對境無心。
  • 佛教:什麼是三皈依?什麼是三寶?
    信佛、學佛、皈依佛門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依」,何為「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歸」就是回歸,「依」就是依靠。我們法界有情眾生往往迷惑顛倒、執著妄想,而皈依佛門就是讓自己回歸清淨自性,住真實慧,明心見性。
  • 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漢語詞彙的含義非常豐富,一個字都可能有很多含義,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外國人學起來會很頭疼。比如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講,就很可能誤解。其中的「明行足」也稱「兩足尊」,明足代表智慧圓滿,行足代表福德圓滿,「兩足尊」的意思就是福慧兩足,什麼都圓滿了。所以我們聽到、看到佛的這個稱號,就要提醒自己,學佛一定要福慧雙修 ,不能光修一種。學佛的目標,就是覺悟解脫,明心見性,就是開啟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德能。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這種漸修道又可歸納成三學的修持次第: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和增上慧學。透過三學的修持,我們將得以淨除煩惱,解脫輪迴之苦,得證滅諦。《沙門果經》中停止輪迴的方法首先,修學須以信、戒為基,作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譯尸羅)是善的習性。
  • 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有什麼深刻含義?
    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無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本意卻不是這樣。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是迷信;同樣,當一個人沒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就肆意指責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者。因為他們都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為,如果弄清楚之後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佛法是三根普被的,不過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因應眾生的根機,而給予適宜的教導,佛教稱之為「對機說法」。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故佛陀給予眾生的法藥亦是無量的。太虛大師用「二諦」作為總綱,來總持佛陀的一切教法。
  • 佛教常說的「慧」有哪些含義
    不過,慧的獲得雖在於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三個連環性的步驟:(一)聞慧—虛心學習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為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為住於「學地」的「學人」,並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戒定慧和聞思修,決定不能搞錯
    演說法要,什麼叫法要?幫助來求法的這些菩薩們,他們聽到、見到、接觸到立刻就能開悟,這個法就叫法要。所以法要不是指一種,法要是多方面的,契機契理就叫做法要。契理不契機這不是法要,契機不契理也不是法要,必須得契機契理,契當下之機,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現前。現前的聽眾,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他聽懂、聽明白,他覺悟了,真正依教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