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一種神聖的動物形象深深地紮根於海內外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那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龍」。
人們將中華文化稱之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處處都體現著「龍的文化」,彰顯著對龍的崇拜。以龍為名的山川村鎮不計其數:龍崗、龍城、龍泉……以龍命名的中式建築不勝枚舉:龍門、龍壁、龍亭……以龍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龍舟、龍燈、龍笛……以龍為名的商家、以龍為名的人就更數不勝數。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金碧輝煌的宮殿裡描繪著龍,雕刻著龍,簡直就是「龍的世界」。現實生活中,以龍為圖案的服飾、器物、玩具隨處可見,甚至言談話語之間談話語之間也離不開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藏龍臥虎」……神話中的龍更是千變萬化,能大能小,呼風喚雨,上天入海……人們喜愛它,龍成了吉祥的象徵,更成為中華民族權威和神靈的象徵。
其實,龍在神仙系列中地位很低,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皇帝們還自稱為龍呢?
這得益於龍的神聖。傳說,龍集九種動物的特徵於一身: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以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些特徵更給龍的本來面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同時,龍還是古老的炎黃子孫的「圖騰」。古代的人們常常面臨洪澇災害,所以期望人類能像龍魚那樣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就把龍魚當成了民族的保護神來崇拜。
近來更有學者認為,「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只不過它不叫龍,也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神奇。它就是一種巨型鱷——蛟鱷。這種鱷的外形,如頭、眼、項、腹、鱗、爪、掌等都與「龍」相似。蛟鱷類動物具有一些奇異的功能,例如可以敏銳地感受到大自然氣壓的變化而預知晴雨。每到下雨之前,便宜常常怒吼不止,其聲如雷。古代先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視其為神獸,拜它為雷神、雨神或者鼓神。還存在一種可能,遠古人類過著狩獵和遊牧生活,和不同的野獸打交道,從沒見過蛟鱷這種如此神秘、如此具有威脅性的動物,因而害怕它,崇拜它,把它看做是地神、水神和戰神,再由此逐漸演化為「龍」,使其更具神秘感。
而皇帝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與眾不同,以龍這樣集神秘於一體自居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