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才,獨佔八鬥的曹植,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2021-01-15 蕭硯歌

被謝靈運盛讚為「天下文才,獨佔八鬥」的曹植,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寫下了昂揚靈動的《與楊德祖書》一文,表達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但其中「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榆揚大義,彰示來世」一句,竟引得後來者多把它當作曹植輕視辭賦(文學)的依據。

「辭賦小道」一說,是否說曹植輕視辭賦呢?恐怕並非如此。

「辭賦小道」一說只是曹植文學價值觀的體現,而他的文學價值觀是以其人生政治理想為價值前提的;他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政治理想的價值選擇。

在《與楊德祖書》一文中,曹植將辭賦與功名抑揚付比,意在表明其理想不在於辭賦,他所追求的乃是從事大業,在政治事業上立功揚名。他的「辭賦小道」一說,是相對於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而言,並不說明他否定文學本身的價值。

我將從「辭賦小道」一說提出的背景、真實用意、曹植對辭賦的價值認定標準等方面,說說這個問題。

01 曹植提出「辭賦小道」的背景

曹植寫《與楊德祖書》時,正為臨淄侯。這一年也正是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爭奪太子之位的劍拔弩張之時。而且,曹植在與曹丕爭儲的競爭中大佔上風,處於政治上相當得志的時候。

曹氏三父子塑像

《三國志·魏志》卷十九《陳思王傳》注引《典略》中的一段話,對曹植與楊修(字德祖)的書信往答情況有很好的說明:

「又是時臨淄侯植以才捷愛幸,來意投修,數與修書,修答曰……其相往來如此甚數。」

這裡所說的「數與修書」,即指包括這封《與楊德祖書》在內的幾次與楊修的通信,這則材料證明,此時的曹植正處於以「才捷愛幸」的得意之時。

又據《三國志·魏志》中《王粲傳》注引《魏略》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身邊的紅人邯鄲淳來到鄴城,曹丕、曹植都欲與邯鄲淳結交。但此時曹操正偏愛曹植,遂命邯鄲淳往見曹植。

這次會面,史料有著極為精彩的敘述:

曹植先是請邯鄲淳入座,且沒有與他交談,而是叫侍從打水來洗澡、搽粉,跳起胡舞,又作了一套五禽戲、耍了一手技跳丸擊劍、朗誦藝人的臺詞和小說幾千言。之後,曹植整理衣冠,儀容端莊地與邯鄲評說宇宙起源,萬物區別的意義;然後再評論伏羲以來聖賢、名臣和志士的優劣之別;接著又誦讀古今以來的文章、賦、誄以及討論當官理政的輕重緩急;隨後再論述用兵、行軍、打仗的配合變化。這番暢談之後,才設宴款待邯鄲,舉座默然無語。

因曹植的這番表現,引得邯鄲淳對曹植大加讚賞:

「嘆植之材,謂之『天人』」,「於時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於植,而淳屢稱植材,由是五官將頗不悅。」

這段記載,較全面地反映出曹植當時政治方面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他在邯鄲淳面前的這些表現,其目的是要給曹操所派來的使臣一展他多方面的才能,而由邯鄲淳在曹操面前稱讚曹植,竟引起了曹丕的「不悅」,說明曹植此時的政治生涯正值旺勢。

曹植此時正得到曹操的寵愛,被曹操認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因而曹操有意廢長立幼,在政治事業上寄曹植以厚望。

可以說,曹植寫《與楊德祖書》時,正是他政治生命最輝煌的時期。他身處於政治形勢對他十分有利的情況下,對理想功名的追求欲和政治表現欲便顯得格外強烈。

曹植塑像

曹植對邯鄲淳的那番表現,無疑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即便是在《與楊德祖書》中所說的「辭賦小道」,也是同他的政治理想作以對比之後才道及的,結合特定的身世背景,我們也可以理會到其中寓有某種程度的政治用意。

曹植自幼在兄弟當中表現得最有才華,他最初被父親所矚目並寵愛,也是由於他的辭賦寫得好。建安十五年,十九歲的曹植隨父登「銅雀臺」時作賦,「援筆立成,可觀」,受到父親的讚賞。

此後的曹植不但在曹操面前「以才見異」,而且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也被視為一個「辭採華茂」的文士。人們所稱道曹植的「才」,主要是指他的文學才華及通古曉今,具有淵博的學識和極強的理論才能等。

凡此,都使本人極為愛好詩文辭賦,並在用人上主張「唯才是舉」的曹操,自然對曹植賞愛有加,並欲在政治大業上委以重任。

曹植雖然在文學才華方面獲得大名,然而他卻不甘徒以文人的名份立身於世,而是以在政治方面一顯身手作為其人生的最高理想。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將辭賦與功名一抑一揚的加以對比,也意在向他的好友楊修表明他的理想並不在雕蟲小技的辭賦上面: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榆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採庶官之實錄,辨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

如果說曹植在此是有意貶低辭賦的作用,還不如說他是有意迴避自身的文人形象更為準確。聯繫前述建安二十一年的政治背景,對曹植提出「辭賦小道」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這樣的解釋:

曹植是一個政治色彩十分濃厚的人物,一生以建功立業為他的人生理想當他處於政治上十分得志的時候,以為理想功名即可實現,永世之業的政治遠景似乎為他鋪設出一條理想的橋梁,他不禁高揚政治功名理想而小視「壯夫不為」的辭賦。

曹植《洛神賦》

曹植有意貶低自己所擅長的辭賦,旨在向人們表明寫辭賦只不過是他能力中的「小道」,他還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從事大業,即在政治事業上立功揚名。

如此,曹植提出「辭賦小道」一說的真實用意,也就凸顯出來了。

02 「辭賦小道」只是曹植對辭賦的社會政治功能的價值否定,而不是對其文學價值的否定

根據前文所述,曹植的文學價值思想只是其人生價值理想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對文學作品地位、作用的認識,是以文學作品對實現人生政治價值的功用如何來作為立論標準的。

可以說,曹植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人生政治理想的價值選擇,他評價文學的價值,實質上是評價文學對實現人生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價值。

曹植的人生價值理想簡單明了,而且終生未渝,那就是建功立業,揚名後世。在上文所引的《與楊德祖書》一段言論中,可以看出,曹植在此並不是對文學價值問題作自覺的理論闡述。

他所談的辭賦觀,實則是他人生價值觀中的一個附屬部分,從曹植將辭賦與政治功名對舉,並持一抑一揚的態度,就可以說明辭賦在他人生價值選擇中並沒佔有一席之地。

曹植說了他的人生理想,第一是建功立業,第二是著子書,第三是寫作辭賦,或許寫作辭賦,在曹植看來恐怕連第三個等級也不算,因為他根本就沒設想要以辭賦家的身份立身於世。

他對人生理想的設計,完全取法於傳統儒家理想的人格價值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謂「三不朽」。

「立德」只有聖賢之人才能做到,曹植不敢僭稱,故爾只標舉「立功」、「立言」兩項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曹植在此所追求的「立言」,即是要「採庶官之實錄,辨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顯然是指著述容載社會政治內容的子書,並不包括辭賦作品在內。

曹植說「辭斌小道」,是同他宏大的政治理想相對比而言的,它只表明曹植對辭賦價值選擇上的否定,而不是價值的否定判斷。

從《與楊德祖書》裡面,並未看出曹植有否定辭賦本身價值的意思,說它是「小道」,乃是因為它對曹植自己博取政治功名作用甚微,至於辭賦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價值,曹植並未論及。

因而,曹植輕視辭賦,只是否定它的社會政治功能,而曹植的人生最高目標恰恰是在政治方面一顯身手,所以此時的曹植,並沒有把寫作辭賦編織在他的人生藍圖之中。

但有意思的是,曹植被後人們熟知並讚揚的,恰恰是他的文學成就,而非他的政治武功。

或許,他能在建安文壇上卓立不群,並不是由於他自覺地認識到文學的巨大價值,而有意識地欲以文章之事立身揚名,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命運讓曹植這個充滿政治豪情的人,恰恰在政治上不得意,使他的作品充滿慷慨之氣和磊落之情,由此才將他一步步地推上了文學的高峰。

他在文學創作上寫出了包括辭賦在內的許多優秀作品,但是他卻沒有把文章著述事業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此,可以說曹植提出的「辭賦小道」一說,原本道出了他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真實想法。

而且,隨著政治地位的變化,曹植的文學價值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早期的曹植深得父王寵愛,幾乎被立為王位的繼承者,因而他大倡功名,小視辭賦。

後來曹植在文帝、明帝父子的猜忌和壓制之下,自知立功無望,便退一步地以自己能夠在文學上留名後世為安慰他在《燕露行》一詩中先是說:

「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前兩句表現了詩人對功名的嚮往和對朝庭的顧盼之情,後兩句則自嘆懷才不遇卻又不甘偶同眾庶,詩人在此仍然在呼喚著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詩的結尾又說道「孔氏姍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這四句已道出了曹植欲以文章之事揚名於世的願望,看出曹植至此已修改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追求,他在這裡強調文章具有載人不朽的價值,這同曹丕在《典論·論文》所說的文章乃「不朽之盛事」的觀點大致相同。

曹植前後期文學價值觀的轉變,是他特定的身世命運變化的產物,從這一個角度,又可以說明曹植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的政治價值選擇他對文學事業的看重,是在政治功名不得實現的情況下精神追求的轉移。

黃節《曹子建詩注》對「孔氏刪詩書」幾句詩解釋說:

「言自孔子刪詩書以來,帝王之業已粲然分寄於文章矣,故我今日懷王佐之才,而不能展其功勤,亦欲馳騁寸翰,以垂芬於後世耳。」

黃節的解說道出了曹植的本意,曹植一方面將文章之事作為自己政治理想失落後的精神補償,另一方面他仍然將文學的價值攀附到孔子「素王之業」的政治價值上來。

可見,曹植的「辭賦小道」一說,並非完全是基於文學的獨立價值來立論的,它仍然以政治事功價值為前提,表現為以人生政治理想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他的文學價值觀,是一種政治功利主義的文學觀;他的「辭賦小道」說,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他對文學持有政治功利的價值期待。

曹植身處於「文學自覺」的建安時代,雖然他本人十分熱衷於詩賦的創作,也認識到文學具有美學價值,但他的文學觀,是以他人生政治理想為核心的,追求社會功利目的的文學價值觀。

#曹植#

相關焦點

  •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
    曹植,你可能聽過他的《七步詩》。南朝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說:「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這也是才高八鬥的來歷。曹植生於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與卞夫人的第三個兒子(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彰、植、熊)。
  • 見到美女該怎麼誇,看看古代辭賦裡的溢美之詞吧。
    宋玉,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辭賦家,成語典故「陽春白雪」「下裡巴人」「曲高和寡」「宋玉東牆」都出自於他,傳說也是個美男子。宋玉的《神女賦》被稱為美人辭賦之祖,以後的司馬相如、曹植、謝靈運等人都有仿作。說起美人辭賦,首先得從《高唐賦》說起。
  • 曹植為什麼是才高八鬥,而不是九鬥、十鬥……
    八鬥之才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有才能,這個詞最開始是用來形容曹操的兒子曹植子建的。曹植十歲時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數十萬字的辭賦,還善於寫文章,真是記憶力超群,天資過人。他的父親曹操看了他寫的文章都不敢相信,問他是不是找人代寫的。
  • 辭賦第1講
    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說:「賦從貝,欲其言有物也;從武,欲其言有序也。」「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而在西漢初,辭與賦是兩個概念,提出這種觀點的是司馬遷。他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把「賦」名冠之於自己的作品。
  • 袁曉聰 | 論民國辭賦學史的建構及其意義
    目前對民國舊體詩詞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出現,而對當時同樣存在的辭賦卻研究不夠,當前尚未有一部「民國辭賦史」「民國辭賦學史」出現。於此,本文試著對民國辭賦學史的建構問題及其意義進行探討,以深化民國辭賦學研究與推動民國舊體文學研究。由於「民國辭賦學史」為當前空白領域,也是我們首次提出,對其概念當進行專門的界說。民國辭賦學史這一概念,有著比較深廣的內涵和外延。
  • 湖南省辭賦學會舉行第二次研討會
    12月15日,湖南省辭賦學會首屆三次年會暨第二次辭賦研討會在長沙新華社湖南分社召開,來自全省各市州的30餘位詩詞楹聯辭賦創作高手及理論研究人員與會。據湖南省辭賦學會會長陳樵哥介紹:學會會員近幾年來在「華夏杯」等全國性詩詞聯賦徵文比賽中,表現不俗,創作頗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捧回各種大獎,為弘揚湖湘文化、推動湖南詩賦藝術的大繁榮和大發展貢獻了力量。
  • 宋玉:他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也是屈原的弟子,酷愛辭賦
    提到宋玉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宋玉是戰國末期的一名辭賦家,他除了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就是宋玉也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弟子,他一生中酷愛辭賦,既懂音樂又非常愛寫文章,所以在戰國末期非常受到當時人們的尊重,也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大的辭賦家。不僅如此,宋玉還與當時同時代的唐勒,景差齊名。
  • 那個說「天下才共一石,其中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的人是誰
    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其他的人共分一鬥。這句牛氣沖天的話,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誰說的呢?據《夜航船》記載,這是謝靈運一邊喝酒一邊自誇說的話。謝靈運何許人也?他的來頭可不小,他的爺爺是東晉時期軍事家、文學家謝玄。不僅如此,那位大名鼎鼎的謝安也是謝靈運的祖先。而謝靈運本人也不簡單,他開創了山水詩派,和開創了田園詩派的陶淵明並稱為「陶謝」。
  • 肥東八鬥鎮曹植遺蹟實地探訪:千年古井井欄失竊(圖)
    曹植修建的三步兩眼井八鬥鎮,古稱魚山,相傳「建安風骨」集大成者曹植曾三顧此地,後人為紀念他隨父御吳駐軍此地,把這裡叫做「八鬥陵」,後稱「八鬥嶺」,八鬥鎮名則源於八鬥嶺地名簡稱。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八鬥鎮的曹植文化遺蹟,記錄其開發及保護情況。》》》推薦閱讀:安徽網紅「水泥妹」否認炒作:我有雙手可以撐起這個家 不接受捐贈現狀:山平塘幹,曹植文化記憶將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這句話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曹植時的比喻,子建是曹植的字。
  • 「當代辭賦」《武王質辯夷齊賦》作者/葉文利
    ***掬心書苑***弘揚詩歌辭賦文化推助中華國學復興作者簡介:作者葉文利,筆名遺世之葉。性別男,族別漢;90後。湖北人。愛好詩詞歌賦,喜歡音樂美食,讀書繪畫。會古箏,愛寫作。靜山賦學網學生,曾發表作品於中國賦學網,中華辭賦等網站。多次榮獲全國辭賦大獎。武王質辯夷齊賦昔商紂昏也,周武伐之。有二士叩其馬而力諫,阻其道以嚴辭。辭曰:曩者成湯開商而滅桀夏,分土以立西岐。此謂君為主而臣為附,商為本而周為枝。
  • 曹丕為何不殺曹植?不是因為兩首「續命詩」,而是曹植太無用
    南朝文學家謝靈運評價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曹植因此在後世博得「才高八鬥」的美名,文採風流、卓爾不群,曹植的才華在後世贏得了巨大的名聲。然而縱觀三國英雄人物,出身曹魏世家的曹植除了文採風流之外,在政治軍事上毫無建樹,可謂「無用之人」,不堪重用。
  • 「辭賦之宗」司馬相如的蓉城印記
    原標題:「辭賦之宗」司馬相如的蓉城印記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成都,巴蜀文化重鎮,走在武侯祠、駟馬橋、琴臺路,讓人仿佛穿越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司馬相如被譽為「辭賦之宗」,其《子虛賦》《上林賦》是最具標誌性的漢賦作品,影響了人們對漢賦的基本認識。   司馬相如娶卓文君是一場預謀?   據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李大明所述,司馬相如是個極有才情的讀書人,特別是辭賦寫得精妙,因此名聲在外,不少附庸風雅的人都以能結交他為榮。
  • 「巴蜀鬼才」魏明倫 振興辭賦開先河
    不料他一戲一招,換出宏大敘事,文學品位典雅的劇本《夕照祁山》。人們只知他是戲劇領域急先鋒,不料他忽然跨行,兼作雜文闖將。人們議論他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誰料他又換大招,三箭齊發,開掘已經斷裂了的古典辭賦碑銘文體,成為現代駢文的拓荒者!壹靈感來潮《蓋世金牛賦》反響甚好  魏明倫笑著回憶:「1994年之前,我根本沒想到要和辭賦打交道。
  • 山東千年古縣,魯西平原上的雜技之鄉,七步成詩的曹植曾在此為王
    這裡歷代名人輩出,人文始祖倉頡、戰國名相晏子、明代帝師于慎行、苫山劉家一門三進士等都出自東阿,而七步成詩的主角曹植也與東阿有不解之緣。曹操之子、曹丕胞弟的曹植,10多歲的時候就才思敏捷、下筆成章,深受曹操喜愛。建安16年被封為平原侯,19歲為臨淄侯,後因任性而為、飲酒失節失寵。曹丕即位後妒忌其才華才有了煮豆燃萁、七步成詩的典故。
  • 創作辭賦散文百餘篇 李新華筆耕不輟抒情懷
    本人提供一晚僅改一字從辭賦歷史演變、文體特徵到現代辭賦創作傾向,李新華滔滔不絕。當代辭賦大家巴蜀鬼才魏明倫的辭賦作品語言通俗易懂精煉優美,對他影響很大。2004年,他嘗試寫辭賦。李新華說,處女作《白鶴晨鐘賦》抒發他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當時引起不少學子共鳴,也給了他寫作辭賦的信心。懷抱著對樂清的熾熱之情,李新華寫了《雁蕩山賦》《南閤牌樓賦》《清江賦》等作品,受到廣大讀者好評。「我寫辭賦常從讀者角度考慮,花很大力氣才找到感覺,還需要反覆修改甚至千錘百鍊,有時一個晚上僅改一個字。」李新華說。
  • 三國最美的一篇辭賦,用裡面的5句名言告白女朋友,沒有不動心的
    三國是一段動亂的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所以文人才顯得彌足珍貴,更何況是像曹植一樣偉大的文人。謝靈運對曹植有一句妙喻——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沒錯,曹植的才華的確讓人羨慕,無論是七步成詩,還是他的名篇《洛神賦》,足以說明他是三國時期最耀眼的文學之星。
  •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文:枯木 再看曹丕和曹植,同母所生,都有乃父之風,並且皆是文採飛揚,天下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