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在給學生上最後一課。本人提供
「在參加樂清中學80周年校慶後,我要和夫人回杭州去帶孫子,去西湖邊和那些熱愛音樂的朋友們拉拉琴。」前不久,在樂清中學語文退休教師李新華家中,他和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暢談人生難忘時光。
61歲的李新華喜歡寫作,是中學高級教師、中國辭賦家聯合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發表辭賦60餘篇、散文40餘篇。退休後,他筆耕不輟,抒寫鄉愁與情懷。
難忘最後一課
「小時候住在仙溪北閤敘倫堂大宅院,鄰居中有兩位教書老先生常教我讀書寫字,讓我喜歡上教師職業。」李新華說。上世紀80年代初,他如願當上了人民教師。從教將近40年,每一天,他都在提醒與鞭策自己不能辜負「教師」二字。
1987年,李新華來到樂清中學(老校區)。他回憶,走進校門,山光綠樹撲面而來,心裡莫名喜悅。「我給所帶的第一屆學生上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了避開我普通話講得不是很好的缺陷,我不敢在朗讀方面作太多示範,而是著意於對作者生平介紹和作品意境的多層面分析,使學生聽起來頗有興味。」李新華說,他與第一屆學生年齡相差不大,他們像師生更像兄弟姐妹。
如今,李新華年已六旬。去年11月10日,他帶的第一屆學生特意從全國各地跑來,在樂清中學老校園開同學會歡送他退休,並請他再給他們上一節課。「我興奮之餘寫了一首《相約母校》的現代長詩作為上課課題,強調同窗之情來之不易。」李新華說,在30多年前坐過的教室裡,學生按原班級上課座位就坐,上課開始,班長陳國平喊「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一切自然、親切,大家仿佛回到青春年少的求學時光。歡送會開得隆重溫馨,50多名學生來了40多名,李新華認為這是他人生的最高禮遇。在他家中,這次同學會的集體照還被裝裱後掛在客廳。
歡送會現場(樂清中學老校區)。本人提供
一晚僅改一字
從辭賦歷史演變、文體特徵到現代辭賦創作傾向,李新華滔滔不絕。當代辭賦大家巴蜀鬼才魏明倫的辭賦作品語言通俗易懂精煉優美,對他影響很大。2004年,他嘗試寫辭賦。 「當時正值樂清中學65周年校慶暨學校搬遷新校區慶典活動,寫紀念文章要創新,用1000字左右將學校歷史、地理、文化等都涵蓋著實不易。我用3個月時間準備素材,記錄了3個本子,再大浪淘沙化繁為簡提煉辭藻。」李新華說,處女作《白鶴晨鐘賦》抒發他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當時引起不少學子共鳴,也給了他寫作辭賦的信心。
懷抱著對樂清的熾熱之情,李新華寫了《雁蕩山賦》《南閤牌樓賦》《清江賦》等作品,受到廣大讀者好評。「我寫辭賦常從讀者角度考慮,花很大力氣才找到感覺,還需要反覆修改甚至千錘百鍊,有時一個晚上僅改一個字。」李新華說。他連續三次去全國各地參加國際辭賦專業研討會,與辭賦專家探討學習提升。他寫的《古都洛陽賦》被《當代詠洛賦集合》收錄,《中華辭賦》等國家級刊物中也常見他的辭賦佳作。
專家的鼓勵,那份自信讓他的膽子大了起來。遊覽祖國名山大川後,一篇篇辭賦應運而生。在揚州,他寫下《瘦西湖賦》;在杭州,他寫下《西湖賦》;在北京,他寫下《故宮賦》……用他的話說:從此一發不可收,到如今他創作辭賦達60多篇。在與李新華的交談中不難發現,這是一位心繫家國、鍾情人文的文學創作者。汶川大地震後,他寫了《哀四川賦》,讓許多人讀了流下眼淚。
李新華的辭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還有不少人邀請他作賦,勒石成碑傳承歷史。 李新華認為,辭賦這種文體在古代屬「陽春白雪」,到了當代它需要傳承發展。李新華的辭賦作品可謂現代駢文,提倡繼承創新並重,活用對仗而放寬聲律,驅遣形式而服從內容,注重真情實感,追求行雲流水。他說,只要有讀者喜歡,他會一直寫下去,讓這種古老文體流傳下去。
美文頻頻圈粉
李新華一邊在講臺上講課,一邊潛心文學創作,他的散文寫作始於2002年,親情和鄉情是他寫作的源動力。那一年,李新華的母親去世,他寫了散文《清明的鮮花》獻給母親。「1987年,母親隨我來到學校。15年來,幫我操持家務,照顧孩子,每天回家桌上總有熱菜,這樣的日子在她去世後,就不再有了。」李新華難受地說。《走不進父親的世界》《回不去的故鄉》《古村落裡的大宅院》《鄉下過年》《寶耕堂之觴》等10餘篇描寫北閤鄉情的散文中都寄託著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李新華每年都好幾趟去外地開會,也遊歷不少名勝古蹟,寫下不少文化散文。在馬嵬坡創作《三尺白綾飄到今》;在鹹陽寫就《訪姜子牙垂釣處》……寫散文追求獨立思考、新鮮,他認為這樣才能引起讀者共鳴。他寫的《人間始覺重西湖》,文章裡不僅有西湖的柔美,還透露出陽剛之氣。
寫散文重情真意切。去年,他寫家鄉北閤,查閱史料同時多次拜訪村內老人,《北閤暑夜》一文曾在微信朋友圈圈了不少粉絲,不少讀者看後都想去北閤老街走一走。這篇文章還獲得中國縣市區域報新聞獎評選三等獎。今年12月,他作為教師代表寫作的《情系白鶴寺》,滿滿深情。很多朋友建議他出書,「但問耕耘,莫問收穫。」他覺得自己還要再努力。
錢塘江畔趕「潮」
退休後,李新華移居杭州。樂清中學校長陳佩軍挽留他繼續留校,任校報校刊的編輯以及負責樂清中學80周年校慶資料撰寫工作,他欣然答應,這一年杭州、樂清兩地跑。從10月20日到前不久,李新華都在忙校慶校友紀念文章校審、修改工作,常常因每天要趕微信公眾號文章發布而熬到深夜。
「校慶結束,我也要回杭州,那裡的琴友好久沒見我。」李新華說,寫作、拉二胡、看書……自己更年輕了,因為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李新華從小愛拉二胡愛看戲,「在溫州師範學院讀書時,為了避免同學說我老土,我常獨自跑到解放劇院看戲。有一回,樂清市戲曲藝術傳承展演中心在那演了一個星期的越劇《雙玉蟬》,同樣一齣戲,我看了七個晚上。每次看到張臘嬌老師表演《殞蟬》最後一場戲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掉淚。」李新華說,在樂清中學教書時,經常去樂清市戲曲藝術傳承展演中心,跟陳國進、支建策等琴師學習,經過多年摸索,他的二胡一拉百轉千音,在西湖、錢塘江邊成了一道美麗風景。
「越劇《西湖山水還依舊》《黛玉葬花》……我每周會去西湖邊、錢塘江邊拉三到五次琴,認識了志同道合的老夥伴,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退休後到杭州陪伴兒孫。」李新華說,他們建立了一個有100多人的微信群,精心排練節目演出,自娛自樂還收穫不少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