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偏重於說理和敘事,氣勢磅礴,自由奔放,而且感情極其充沛。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而韓愈作為古文宗師,大力提倡形式上以奇句單行為主,內容上強調發明古道,即以復古為創新。韓愈寫過很多散文,比較著名的有《原毀》、《師說》、《祭十二郎文》等。下面介紹的是韓愈的一篇散文,淋漓盡致地分析了三種人,褒貶分明。
《送李願歸盤谷序》(節選)
唐代:韓愈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這篇序文寫於唐德宗貞元17年,當時34歲的韓愈離開了幕府,到京城謀職。自從中了進士以來,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韓愈一直為仕進汲汲奔走,卻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處境艱難,心情抑鬱。這篇散文就借送友人李願歸盤谷隱居之機,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氣。
作者借李願之口,描繪出三種人:第一種是「坐於廟朝,進退百官」的達官貴人,他們高興起來就隨意賞賜,發起怒來就任意處罰。他們家的歌姬也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作者認為這是命中注定,不能僥倖得到,卻極其令人討厭。
第二種是「窮居而野處」的山林隱士,他們作息不定時,只求悠閒舒適;不求身體得到享樂,只願心中沒有憂慮。所以他們不受官職的約束,也不受刑罰的懲處。作者認為這是令人羨慕的境界,只是他暫時無法放下。
第三種「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也就是一些趨炎附勢、投機鑽營的小人。他們步履維艱、出言謹慎,地位卑下而覺羞恥,時刻都有被誅殺的危險,但是他們寧願鋌而走險,只為獲得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
作者通過對比,對志得意滿、窮奢極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之徒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對友人的隱居之志大加讚賞。最後作者說,「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韓愈用濃鬱的抒情筆調,讚美並祝福友人的隱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羨之意。
縱覽韓愈的這篇散文,全文採用辭賦鋪陳和排比的句法,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形形色色的世態人情。作者濃墨重彩地刻畫三種人物,既有作威作福的達官貴人,也有安於貧賤的山林隱士,更有趨走鑽營的勢利小人。韓愈讚美了李願安貧樂道的精神,其實也暗喻了自己絕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