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早在漢代,佛教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是否真的能適應中國本土的氣息與土壤?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而千百年來的中國古代,因為佛教的事情起了爭端的也不在少數。許多統治者對佛教十分抗拒,因此起了滅佛的心思。其中滅佛的原因有很多種,概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全國出現了許多許多自立信仰的佛教團體,他們信仰自己的佛陀,那麼置朝廷的威信於何地?對於這些信徒,朝廷的管束顯得非常無力。第二點是佛教寺廟的建設斥資巨大,有許多金碧輝煌,雖然這些都是信徒的資產,但是對於古代的統治者來說,許多民眾的溫飽問題上沒有解決,建這些金碧輝煌的寺廟,養這麼多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僧人,於國家的穩定是不利的,會使社會經濟的壓力變得繁重。第三點也是比較嚴重的一點,是佛教漠視中國傳統家族的宗親關係。更不必提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這便是動搖了作為一個小農經濟社會以及中華文化的傳統之本。所以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也就是三個統治者,分別是北魏的太武帝周武帝和唐武宗。但我們今天講的不是這三位統治者,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找,出一個文化名人,來講述一個關於中國傳統文人對佛家的警惕,而我們選的這個人便是韓愈。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個著名的散文家,官也做得不錯。他在「會昌法難」遷的二十幾年就一篇《諫迎佛骨表》,明確表示了反佛的立場。在他那個時代,佛教大行其道,統治者對佛教比較寬容,甚至還十分信奉,所以在國家大規模的建設了寺廟。皇帝的沉迷使韓愈十分憂心,他認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便寫了這樣一篇《諫迎佛骨表》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這篇文章之中,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佛教、道教都有損於作為傳統統治思想儒家的道統,有害於國計民生。
他認為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社會的社會治安比佛教傳入之後的社會治安更加平安,而且作為君王本身也不會因為信奉佛教而長壽,反而是佛教傳入之前的君王更為長壽。雖然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有迷信愚昧的色彩,但是韓愈這正是往皇帝的痛處戳,中國每一個皇帝都在尋求長生不老之術,而韓愈就是在這個根基的點上表明自己的觀點,以達到滅佛的目的。他在文章的末尾還激動地表示,如果佛教是真的靈驗的話,那我在這裡反佛一定會引起佛祖的勃然大怒,我一定會遭受到佛祖的懲罰的,那麼就讓一切災禍降臨到我頭上吧!
而韓愈也因此被皇帝貶謫。他在半道上寫下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樣傑出的詩句,這件事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雖然韓愈是一個偉大的散文家,他文章中所包含的那種淳樸厚重之氣也是為千百年來的讀者所喜歡的,但是他這種為了捍衛儒家的道統,而帶有明顯排他性的思想,卻是值得我們深思,並且應該是不認同的。首先她對佛教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他對佛教的認知還停留在中國傳統的對於方術的追求上,認為信奉佛教的信徒都可以長壽,這才是信徒們蜂擁而至趨向佛教。這實在是一個意氣用事的草率之舉。
韓愈還不理解的是,雖然儒家學派在中國傳統社會佔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但那也是相對於有知識,有文化的士子而言,對於統治者而言的,而對於廣大的目不識丁的老百姓而言,他們是需要自己的信仰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應該妄圖以自己的思想來框範整個社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和暴君沒有任何區別了。
點評:唐代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兼容並包的朝代了,儘管這樣還出現了像韓愈這樣的大家,思想極端的情況,而其他朝代的情況便可想而知了。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比較寬容的,比如說李白近乎到家,卻又有建功立業的儒家之志,而王維則長久的生活在禪意佛境之中,即便是與韓愈齊名的柳宗元,也是與佛教交往甚密的。這樣的文化包容與融合,這才能帶來文化的繁榮。
總結:如今的中國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只有當文化良好的在一個土壤內進行融合,才能創造出更為燦爛而輝煌的文化。中國也是如此,在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要積極吸取外來的文化,這樣才能使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韓愈的做法是不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