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偉大的散文家,激進的反佛者

2020-12-16 花自飄零落

眾所周知,早在漢代,佛教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是否真的能適應中國本土的氣息與土壤?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而千百年來的中國古代,因為佛教的事情起了爭端的也不在少數。許多統治者對佛教十分抗拒,因此起了滅佛的心思。其中滅佛的原因有很多種,概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全國出現了許多許多自立信仰的佛教團體,他們信仰自己的佛陀,那麼置朝廷的威信於何地?對於這些信徒,朝廷的管束顯得非常無力。第二點是佛教寺廟的建設斥資巨大,有許多金碧輝煌,雖然這些都是信徒的資產,但是對於古代的統治者來說,許多民眾的溫飽問題上沒有解決,建這些金碧輝煌的寺廟,養這麼多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僧人,於國家的穩定是不利的,會使社會經濟的壓力變得繁重。第三點也是比較嚴重的一點,是佛教漠視中國傳統家族的宗親關係。更不必提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這便是動搖了作為一個小農經濟社會以及中華文化的傳統之本。所以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也就是三個統治者,分別是北魏的太武帝周武帝和唐武宗。但我們今天講的不是這三位統治者,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找,出一個文化名人,來講述一個關於中國傳統文人對佛家的警惕,而我們選的這個人便是韓愈。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個著名的散文家,官也做得不錯。他在「會昌法難」遷的二十幾年就一篇《諫迎佛骨表》,明確表示了反佛的立場。在他那個時代,佛教大行其道,統治者對佛教比較寬容,甚至還十分信奉,所以在國家大規模的建設了寺廟。皇帝的沉迷使韓愈十分憂心,他認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便寫了這樣一篇《諫迎佛骨表》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這篇文章之中,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佛教、道教都有損於作為傳統統治思想儒家的道統,有害於國計民生。

他認為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社會的社會治安比佛教傳入之後的社會治安更加平安,而且作為君王本身也不會因為信奉佛教而長壽,反而是佛教傳入之前的君王更為長壽。雖然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有迷信愚昧的色彩,但是韓愈這正是往皇帝的痛處戳,中國每一個皇帝都在尋求長生不老之術,而韓愈就是在這個根基的點上表明自己的觀點,以達到滅佛的目的。他在文章的末尾還激動地表示,如果佛教是真的靈驗的話,那我在這裡反佛一定會引起佛祖的勃然大怒,我一定會遭受到佛祖的懲罰的,那麼就讓一切災禍降臨到我頭上吧!

而韓愈也因此被皇帝貶謫。他在半道上寫下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樣傑出的詩句,這件事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雖然韓愈是一個偉大的散文家,他文章中所包含的那種淳樸厚重之氣也是為千百年來的讀者所喜歡的,但是他這種為了捍衛儒家的道統,而帶有明顯排他性的思想,卻是值得我們深思,並且應該是不認同的。首先她對佛教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他對佛教的認知還停留在中國傳統的對於方術的追求上,認為信奉佛教的信徒都可以長壽,這才是信徒們蜂擁而至趨向佛教。這實在是一個意氣用事的草率之舉。

韓愈還不理解的是,雖然儒家學派在中國傳統社會佔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但那也是相對於有知識,有文化的士子而言,對於統治者而言的,而對於廣大的目不識丁的老百姓而言,他們是需要自己的信仰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應該妄圖以自己的思想來框範整個社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和暴君沒有任何區別了。

點評:唐代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兼容並包的朝代了,儘管這樣還出現了像韓愈這樣的大家,思想極端的情況,而其他朝代的情況便可想而知了。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比較寬容的,比如說李白近乎到家,卻又有建功立業的儒家之志,而王維則長久的生活在禪意佛境之中,即便是與韓愈齊名的柳宗元,也是與佛教交往甚密的。這樣的文化包容與融合,這才能帶來文化的繁榮。

總結:如今的中國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只有當文化良好的在一個土壤內進行融合,才能創造出更為燦爛而輝煌的文化。中國也是如此,在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要積極吸取外來的文化,這樣才能使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韓愈的做法是不值得我們學習的。

相關焦點

  • 韓愈的一篇散文,淋漓盡致地分析了三種人,褒貶分明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偏重於說理和敘事,氣勢磅礴,自由奔放,而且感情極其充沛。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 歐陽修一篇經典的散文,寫下了偉大的母愛,裡面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文宗,也是那個時代的領軍人物,詩文雙絕,入選了唐宋八大家;他的文章深入淺出,開創一代文風,直到今天我們在創作散文時,歐陽修都是繞不過去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是文藝青年的上等讀物,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以及他的詞作,全部都精品。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詩詞賞析
    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而韓愈又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是著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 韓愈唐宋八大家中的王者,除了散文寫得好,這首七絕也是千古名篇
    韓愈在文壇的地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特別是他的散文清新脫俗,沒有那種無病呻吟做作的姿態,寫得極為深刻。為此他也是唐宋八大家裡絕對的老大,即使是歐陽修和蘇軾等人,如果論散文成就的話,那也是望塵莫及。韓愈在前人的基礎上大力改革,重新奠定了散文的格調,開創了大散文時代。
  •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十大經典名句,蘊含哲理,值得深思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今河南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合稱「韓柳」,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出自唐·韓愈《調張籍》。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流傳於後世,放射出萬丈的光芒。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出自唐·韓愈《原毀》。學習能夠提高人的性情,開闊人的心胸,使人不斷進步;而不學習的人,往往內心狹隘,品質低下,從而使他們更加懶惰、更加卑劣。
  • 散文的寫法
    每每談到唐宋散文,多數人便會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八位傑出散文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和曾鞏。作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對當時和後世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經典之作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由於他們的作品篇目眾多,無法一一為之解讀,因此推出了精華篇——《唐宋八大家散文品讀》一書。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能創造出這些成語的人,被後世人稱其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但他生前屢遭貶謫,這又是為何?作品繁多且影響深遠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河南河陽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其作品眾多,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共四十卷。
  • 韓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今天我們來講講韓愈和他的散文。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 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人——韓愈,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成語或金句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河南孟縣﹚人,生於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開始做官,任過監察御史、三陽令、潮州刺史、有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人稱韓侍郎。死於824年。韓愈是唐宋八大家第一人,留下三百多篇古文。韓愈也是中唐時代重要的詩人,還是中唐時期確立儒家道統的主要思想家。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司馬南楷書 | 韓愈《原道》
    韓愈: 原道(局部)最熱的日子裡空調壞了,真叫酷暑難耐,買空調下單時才知道,如今空調是多麼受寵。沒寫完,只好明天接著再寫。韓愈是一個氣場和存在感極強的人物。上述均為名家對韓愈先生的評價,我是寫不出來的。毛主席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韓愈文章上下過極大的功夫,韓愈確為不可多得之人才,他的影響使無數帝王將相相形見絀。在中唐政治舞臺上,他扮演過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刑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績,而其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
  • 夜讀韓愈《師說》:尊師重道,永遠不落伍
    我曾經去潮汕旅遊,遊覽潮州的韓文公祠,這是潮汕人民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韓文公祠面向韓江,倚靠韓山,聽導遊解說,這韓江原來的名字叫惡溪,當年韓愈被貶來到潮州,鱷魚肆虐韓江,是韓愈寫了一篇《祭鱷文》驅趕鱷魚,解決潮州人民深受鱷魚肆虐之苦。
  • 韓愈為什麼寫《師說》?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論名篇,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篇極為珍貴的「教師論」。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全面論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文章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教師,獎掖後學。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近日遼寧博物館開設了唐宋八大家相關文物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不少歷史文化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欣賞這些千年之前的文物,去感受當時的文化氣息。 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以及曾鞏八人。
  • 唐宋八大家在文學發展上作出了怎樣的貢獻,為什麼如此受人推崇?
    近日遼寧博物館開設了唐宋八大家相關文物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不少歷史文化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欣賞這些千年之前的文物,去感受當時的文化氣息。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以及曾鞏八人。他們被人們並稱的原因是他們在散文發展上都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
  • 韓愈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整首詩構思奇巧,成為詠雪裡的千古名篇
    唐朝有很多偉大的詩人,他們都是屬於那種開宗立派的祖師爺,例如盛唐時期的杜甫,他就成為了後來「江西詩派」的祖師爺,以至於當時的北宋很多詩人都學習他的詩,從而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那除了杜甫之外,例如白居易、劉禹錫、韓愈等人,那也是同樣的影響了後世很多的詩人。
  • 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卻如何倡導古文運動?
    韓愈在《答李秀才書》中說:「愈之所志於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在《題歐陽生哀辭後》又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這就是韓愈提出的。復古明道的基本內容,即思想要遵循古代的儒家,文體也要遵循古代質樸的經典。因道學文,因道作文,又因文見道。
  • 「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在寧舉行
    繼散文集《一個老兵的鄉愁》出版後,85歲的方祖岐上將又創作了一批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散文作品。10月10日,江蘇省作家協會和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在南京共同主辦了「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20餘位文化界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地交流。
  • 韓愈這首《晚春》通篇如詩如畫,高超的表現手法,令人讚嘆不已!
    韓愈是中唐時期的一代文宗,他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散文更是一絕,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他的散文用詞簡練,充滿了無限的智慧,一些比較經典的句子,即使是到現在我們也依舊,還是會在日常的生活中引用,這也正是韓愈最令人敬佩的一個地方;其實他除了散文寫得好之外,他的詩同樣的很是經典
  • 韓愈被稱百代文宗卻一心入仕 主張「以文為詩」
    「詩鬼」李賀因為父親的名字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而被要求避「家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韓愈也仗義執言,專門寫下了著名的《諱辨》為他大聲疾呼。還有他的另一位朋友唐衢,考進士屢次落第,他專門寫了一首《贈唐衢》勉勵他: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明光。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韓愈從不掩飾自己想要做官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