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今天,則在「有」和「多」的基礎上更加講究品質、品位。過怎樣的生活,是每一個公民自己的選擇,只要不違背道德、法律,不妨礙他人,就應該得到尊重。我們不應該不加分析地認為青年一代追求有品質、精緻、體面的生活就是錯誤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存在即合理」。對於青年而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而在於這種生活是不是經由自己理性思考後的選擇。
弄清楚青年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人的一生會經歷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任務,但就某一個階段而言,一定有一個最主要的方面,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毫無疑問,青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學習、積累,提高自己素質、能力最為關鍵的黃金時期,如何全面提升自己就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而其他方面,包括生活是否有品質、是否精緻不是不重要,而是與前者相比是次要的。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更好的資源用在全面提升自己上,在最好的年華做最應該做的事。令人遺憾的是,確實有不少青年耽於時代感性的誘惑,對於日常生活中平凡、瑣屑的興趣予以太高太大的重視,許多才華都為這種興趣所束縛,並部分地犧牲在裡面。長此以往,一些青年本來具備「王者」潛質,但卻淪為「青銅」。
看得穿大眾文化、符號消費的邏輯與實質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無遠弗屆的大眾文化時代,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消費社會。在智能技術支撐下,以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為載體的大眾文化無處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人的認知、理解、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當然也就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以及訴求的維度、層次和緩急。部分青年對大眾文化過於商業化、娛樂化、反智化的問題缺乏反思。很多所謂的品質、精緻生活,例如一定要消費某種品牌的產品,往往是名人效應、媒體炒作的作用,年輕人瘋狂「打call」、爭相消費,他們在乎的不是這些東西本身的實際使用價值,而是這些消費所表徵出來的符號意義,這種消費就是典型的符號消費。當我們去追求這種所謂的品質生活時,一定要反思,在多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理性思考的結果,多大程度上則只是被大眾文化所製造的消費潮流裹挾而行。
守得住經濟上能承受的底線
毫無疑問,高品質、精緻的生活是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保障的,這是一個極其樸素的道理。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經濟上往往還沒有完全獨立、自由,甚至有些還處於完全依賴父母供給的狀態。在這個按揭貸款、信用卡支付習以為常的時代,適當的超前消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關鍵在於「適當」,一些青年有攀比、虛榮之心,追求和享受大大超出了自己支付能力的所謂高品質、精緻生活。如果說追求高品質、精緻的生活甚至適當超前地追求這種生活沒什麼不對的話,那麼追求到什麼程度就應該從自己的經濟狀況出發來考慮,要實事求是,在需要、想要和能要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否則,「未富先奢」會帶來很多麻煩,輕則成為各種「奴」,外表光鮮而內心狼狽;重則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從而落入套路、陷阱,甚至走上不歸之路。
考慮到自己生活方式給周圍人帶來的影響
儘管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個人的私事,但畢竟任何一個個體都離不開他人、社會,在其現實性上,人都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有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作出評價。當一個人執著於高品質、精緻的生活,還肆無忌憚地在言談、朋友圈中「顯擺」時,另一些人看來這可能就是「炫富」,有些人甚至會感到難堪。於是,「羨慕、嫉妒、恨」也可能隨之產生。真正有素質的人,應該如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所示的,自覺地把其他人的態度作為有組織的「客我(me)」,「主我(I)」持續地對這個「客我」作出反映。也就是說,真正成熟的自我從來不是任性的,而是包含著對他人的態度的反思。有了這種反思,就不會認為追求高品質、精緻生活完全是自己的事。
追問自己的精緻生活是如何可能的
一如前說,很多年輕人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所謂的高品質、精緻生活主要依靠父母的給予,而且其中不少人的生活品質其實比父母要高出很多。雖然總體上這是很多父母所樂見、樂意的,但有些年輕人自己過著極其高品質、精緻的生活,父母卻極其辛苦地勞作,過著極其簡陋的生活。當父母的付出與年輕人的高品質、精緻生活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時,這反映出來的已經不單單是孝順與否的問題了,而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顯失公平、正義的問題。作為最講究公平、正義的青年一代,不應該因為父母心甘情願的付出就對一切都心安理得。推而論之,當我們享受著高品質、精緻的生活的時候,要常追問,這一切是如何可能的,是否能做到問心無愧。
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奮鬥精神
我們不能把追求高品質、精緻生活的年輕人想當然地認為就是好吃懶做的人。不少青年能做到一方面過著高品質、精緻的生活,另一方面奮力打拼、努力奮鬥。但是,在一個物質豐裕、「宅」文化盛行的時代,確實有不少青年在追求高品質、精緻生活的同時,喪失了奮鬥精神,只願享受,不願奮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卻在工作中成了「還行」「差不多」「無所謂」的「佛系」青年。從長遠來看,年輕一代終將在經濟上走向獨立,還會有自己的家庭負擔,還要贍養父母。很多人最終不僅要創造自己的生活,甚至要擔負起維續別人生活的重責。因此,喪失奮鬥精神,即使已經擁有高品質、精緻的生活,但終將不可持續。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高品質、精緻的生活是靠我們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和維繫的。
要追求高品質、精緻的精神生活
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物質生活都是基礎。但是,人之為人,人與動物的區別乃至個人與別人的區別恰恰在於其精神生活。如果一個人內在思想文化素質很低,卻一味追求物質生活上的高品質、精緻,反而會讓人覺得層次很低,很俗氣。相反,如果一個人具有高貴的品質、優秀的內在素質,即使其在物質生活方面不那麼追求高品質,人們依然會認為他是高貴的。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擁有高品質、精緻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追求高品質、精緻的精神生活。所謂追求高品質、精緻的精神生活重點有二:一方面是要追求更為精緻、高雅的精神食糧,而不是一些粗俗甚至是低級趣味的滿足;另一方面是要以精緻之心、工匠精神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學習,精心、細心地工作,在高品質推動社會進步中創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