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感悟和反思

2020-12-1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產品內容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不言而喻。本文中,筆者也結合自己的心得,與我們聊一聊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為什麼要重視用戶體驗設計、如何衡量它的價值。

聽到「用戶體驗設計」,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無處不在的「提升用戶體驗」 ,張口閉口的「用戶至上」,時不時飆出的「以人為本」。近幾年「重視體驗」這股風,吹得設計師心裡美滋滋,心想終於知道老子的重要性了。

然鵝,當膨脹中的你發現,有些產品的體驗做得極為相似,但其中一款的用戶量,照樣被另一款碾壓時;有些產品的設計明明做得很爛,依舊有很多用戶樂此不疲地使用時,你內心會不會覺得那「重視體驗」有毛用。

工作時間越久越發現,比起產品出現的時機、定位、戰略,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有時顯得非常無力。

所以,在無數次因為我跟迪麗熱巴一樣晚上堅持不吃宵夜而失眠的夜裡,都會忍不住比較有深度的問題,比如:「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真的有那麼大嗎」?

今天擼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波夜深人靜中大牙的相關思考。

一、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被近幾年各種的「UX」、「UE」、「UI」、「GUI」 、「UXD」、「HCI」等不同的專業名詞搞得一臉懵逼,鬧不懂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嚇得自己趕緊捂住Z罩杯的胸口喊:我是誰,我在哪,我是不是要失業了!更不用說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了。

我們在談「用戶體驗設計」之前,首先要弄懂「什麼是用戶體驗」,官方對它的定義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感受。

「用戶體驗」這一概念第一次是在Donald Norman 2010年在Uxdesign.com發表的《UX Design Dedined》一文中被提起的。

那「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呢?

官方定義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種設計手段,以用戶需求為目標而進行的設計。

官方定義總有一種魔力,就是裡面字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明白、記不住。所以,貼心的牙把它翻譯成大白話:好的用戶體驗設計就是圍繞著用戶目標,設計出讓他們覺得真香、還想要的使用感受。

為什麼要重視用戶體驗設計?

道理都懂,大家都知道對用戶來說,產品當然越好用越好,但是對於以商業化為最終目標,在資源有限情況下的企業來說,為什麼需要優先重視用戶體驗設計呢?

經過分析,我把它大致分為以下兩個原因:

「用戶體驗」不止於外觀「重視體驗」是必來趨勢

1.「用戶體驗」不止於外觀

很多人提到「用戶體驗」,下意識地覺得就是設計師做的事兒嘛,比如:交互合不合理,視覺好不好看。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想像一個場景:當讓你評價淘寶和京東哪個體驗更好時,你會怎麼評價?

你會發現,你更關注的是——網站上有沒有你要買的東西?價格ok不?能不能快速找到?質量靠不靠譜?支付方不方便?商品多久能到?出問題了有沒有服務保障?

因為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著你對體驗的評估。

可以看出,「用戶體驗」不僅限於人機互動,它是用戶使用產品時整個過程的體驗和感受。

《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把影響用戶體驗的因素分為5個層次:

a.戰略存在層b.能力範圍層c.資源結構層d.框架層e.感知層

tips:大家都見過上面這個框架,但有多少人會在日常工作時代入式的去思考呢?

今天又拿出來說它,其實是想著大家平常在做設計時,一定要有產品框架思維的意識去做設計。不要僅停留在好不好看層面,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抓不住問題本質。盲目成為這條gai上,最單純的畫圖仔。

我們拿美團舉例:因為最近關於美團「變黃」了的文章,在我公眾號列表裡刷屏了,下面我們嘗試著拿「用戶體驗五要素」來看這件事兒。

a. 戰略層

戰略層是一切產品體驗的根本,在這一層要考慮的兩個問題:

1. 產品想得到什麼?

2. 用戶想得到什麼?

如果這一趴都想不清楚,就別再想後面的體驗了。

那麼美團的戰略是什麼呢?

可以看出,近幾年美團已經從以前的「團購產品」,把戰略聚焦為Food+Platform,正以「吃」為核心,建設生活服務業從需求側到供給側的多層次科技服務平臺。

它的這個戰略,跟用戶最基礎的「食」、「住」、「行」需求完美匹配(「衣」的話應該也不是美團的優勢,已經被阿里滿足的很好了)。

因此,找到「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之間的平衡點,是保證用戶體驗的第一步。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產品明明交互視覺體驗很爛,還是會有很多人使用,是因為它們在戰略層做對了。

b. 範圍層

範圍層指的是:

我們要做哪些事我們不做哪些事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產品就會出現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別人做啥我做啥,用戶一臉懵逼地看著跟自己毫無關聯的功能。

有了清晰的戰略,「範圍層」就可以朝著戰略的方向變化、拓展。

比如,美團明確了自己的戰略後,就一直圍繞著「戰略層」拓展自己的功能和服務。

「吃」前你要幹嗎?對,出行,因此有了打車和騎行服務;「吃」後你要幹嗎?唱唱歌,看個電影吧,因此有了娛樂相關服務;「吃」太多胖了怎麼辦?遊泳健身服務了解一下……

再比如,支付寶戰略是:連結和「錢」有關係的一切服務。因此,在範圍層就不在對「社交」抱有太大的執念,而是也不斷擴充相關功能服務,例如:轉帳、餘額寶、記帳本、彩票、生活繳費、發票管家,等等……

(他們這種多維交鋒超級場景的打法,還使支付寶在2019年3月份,移動網際網路app用戶規模增長排行中,排名第二,同比增長1.3億,僅次於抖音。)

可以看出:有了清晰的戰略,「範圍層」不僅不會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且使產品帶來正向收益,同時還給用戶提供了更聚焦的服務體驗。

c. 結構層

結構層是根據「範圍層」確定下來的功能和信息,通過分析這些信息之間的關係,進行結構化的歸納組合,使其符合用戶心裡心智。

下面是美團目前涉及到的大概的功能信息結構:

有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下,「訂單」其實是屬於「我的」範疇內,在大眾點評和淘寶裡,它們只是「我的」裡面的一個入口,而在美團確單獨拎出來一個tab來承載它。

所以在結構上,不僅要分清楚功能信息之間的從屬關係,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產品的特性,進行處理。

合理的結構層,能夠使產品功能得到合理的曝光,同時也能讓用戶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

d. 框架層

框架層是基於我們上一趴「結構層」梳理出來的功能信息,進行可視化的框架設計,這部分一般是由互動設計師來完成的。

這塊我想說的是——有趣的、創新的交互形式固然重要,但是解決產品真正問題,才是最核心的。

比如,拿美團首頁的框架舉例,來看看互動設計師應該如何思考。

我把整個首頁分為了:基礎功能區、生活服務區、廣告區、內容推薦區、導航區。

首先我們看下「基礎功能區」,由於它在不太易操作頂部,所以把位置留給操作頻率較低的功能,比如:「位置切換」、「+」功能;或者給更加全局性的功能:「搜索」。

然後,左上角的個人頭像,點擊進去裡面是產品的「積分體系」,這是給運營同學,讓他們通過一些積分任務手段提升產品的留存和活躍,因此在首頁露出(但感覺也沒什麼人用)。

「生活服務區」,「生活服務」是整個產品戰略的核心,也是用戶來這個產品的首要目標,因此要放在金剛位。

「廣告區」,是擔負著產品收入目標的,放在生活服務區下面,能夠確保在小屏手機也能漏出,不然廣告方會不同意,這畢竟是商務同學好不容易談來的合作(但如果廣告質量不好的話,會很影響用戶體驗)。

「內容推薦區」,不僅為用戶推薦了優質的內容,同時也給優質的商家更多曝光機會。這樣同時鼓勵其他的商家,告訴他們如果你好好幹、好好服務,用戶口碑好了,你也能上推薦位,上來後就會有大波流量過去,你就能賺更多的錢。這樣商家開心、用戶開心、平臺也開心,良性循環。

「導航區」這塊就是全局的導航,大家都很熟悉,就不過多介紹了。

因此你可以看出,框架層要考慮的因素包含著:產品戰略、商務合作、運營玩法、商家流量、操作體驗等。

優秀的互動設計師,在框架層不僅要權衡好功能之間的主次關係,同時還要平衡好產品目標和用戶體驗的之間的關係。

e. 表現層

最後一趴「表現層」,也是用戶最直觀能感受到的地方了。雖然這層經常被稱為「視覺效果」,但是,它絕對不是說好看、好炫就完事兒的。而是你有沒有清晰的傳遞產品定位和業務目標。

比如,像開頭所說的「美團變黃了」,不僅在線上的APP整體升級。

線下的周邊產品也全黃了。

他們為什麼要變黃呢?

這個時候,如果你僅僅局限在視覺設計師思維裡說:「因為黃色代表這生機、活力、充滿正能量…」,我想說:「這位太太那邊請..」。因為這個理由太表層。

那麼,視覺設計師應該怎麼思考呢?

首先,這個問題你要分兩層來看:

它為什麼要變?為什麼是黃色?

1. 它為什麼要變?

從戰略角度上來看,他們定位是生活服務平臺,那麼也就意味這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

目前美團的產品線在品牌認知上比較散,沒有統一的認識,如何做到線下品牌和流量和線上品牌和流量的認知形象達到一個點上,才是核心問題。他們應該是想形成自己的視覺錘,讓用戶有統一的認知,所以才要變。

2. 為什麼是黃色?

美團的四大支柱業務分別是:外賣、到店、酒店/旅遊、出行,其中外賣是流量最大的,而且大街上無處不在的穿著黃色衣服的外賣小哥,一看就知道是美團外賣,已經無形中紮根於用戶心智中,在很多人心中美團外賣=美團,所以選擇黃色,看起來是最合適的,教育成本最低的選擇。

所以,視覺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抓住問題的本質,要抱著解決業務問題的心態,去做設計,才能給用戶傳遞更優的體驗。

總的來說,「用戶體驗」不止於外觀,它不僅包含「框架層」和「表現層」,還包含著戰略層(我們想得到什麼和用戶能得到什麼)、範圍層(我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結構層(信息怎麼歸納更合理)。

只有把每一層都配合好,才能打造出讓用戶感覺「真香、還想要」的產品體驗。只有更多人願意使用,產品才能更好的實現最終商業目標,因此,企業需要重視它。

2.「重視體驗」是必然趨勢

除了上面說的原因,往外看大的環境,「重視體驗」將成為必然的趨勢「。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

a.網際網路紅利期已過b.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

a. 網際網路紅利期已過

大家應該都知道,網際網路企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期。但是目前紅利期已過,再也不是那個就算你體驗做的很爛,先把用戶框進來就完事兒的時候了。

那在好日子到頭的時候,企業該咋辦呢?

目前很多企業都在尋找突破口,它們開始從之前的「追求增量」,轉化為「挖掘存量」用戶價值。

怎麼提高存量用戶價值呢?就像開頭所說,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商業化的話,怎麼能從存量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呢?

拿產品的增值服務舉例,很多企業採用不同營銷手法,讓用戶感覺產品「便宜」;或者運用價格歧視,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費者剩餘,讓他們從腰包裡掏出自己能付的最高的價格,等等的方式……

但是不管怎麼搞,身為企業最核心的還是為用戶提供真正好用的產品體驗,讓用戶願意留下(留存)、願意常來(活躍)、最終願意花錢(商業化),最終覺得值(復購),才能成為一個長期且良性的循環。

b. 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

人類的經濟社會經歷著從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服務經濟時代到體驗經濟時代的過程。

拿媽媽為小孩準備生日蛋糕為例:

在農業經濟時代,媽媽拿自己家農場的麵粉和雞蛋等材料,親手做蛋糕;

到了工業經濟時代,媽媽到商店花錢買混合好的盒裝粉回家,自己烘烤;

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媽媽是去超市訂購做好的蛋糕;

到今天,媽媽不僅不需要自己哼哧哼哧買蛋糕,甚至都不用自己費事辦生日晚會,只用花錢把生日晚會交給別人去做,對方提供一條龍的服務,讓他們為熊孩子籌辦一場難忘的生日晚會,這就是體驗經濟的誕生。

體驗經濟時代,「用戶體驗」為什麼該被重視?

因為在這個時代,顧客/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是一種服務,是一種情緒上,情感上,精神上的體驗。

比如下面這幾款APP,從互動的形式到文案的互動,都是更像是跟真人對話,而不是停留在滿足功能就ok的層面。

像「52赫茲」這個APP,它的靈感來自「世界上最孤獨的境遇Alice」,說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隻鯨一樣跟別人頻率不同,無人收聽。它希望成為複雜網絡海洋中的信號中轉站,順著頻率尋找或遇到最同頻的人。你會發現近兩年,一些產品從品牌故事、玩法、到文案都更加情感化的趨勢。

因此,在這個高度同質化物質化的時代,能夠重視用戶全流程體驗,提供真正用心的服務,是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也是在市場紅海中制勝的法寶。

總的來看,不管是企業本身要意識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從大的環境和所處的經濟時代來看,」重視體驗」對企業的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

二、如何衡量用戶體驗的價值?

上面說了「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以及「為什麼需要重視用戶體驗設計」,接下來面臨的難題就是該如何衡量它的價值。

就像開頭所說的,用戶體驗是一種純主觀的感受,如此主觀的感受,我們如何衡量它的好壞呢?怎麼才能判斷資源投入進去值不值得呢?

目前,常見的衡量方式大致有兩種

定性定量

1. 定性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用戶訪談、用戶體驗地圖、焦點小組等等。

定性分析,是調研用戶對自己產品整體體驗的主觀感受。

這個方法的優點就在於:你能夠近距離的、比較自然的環境下,跟用戶進行深度溝流和觀察他們行為反應,是「臥槽,牛逼」的感嘆,還是「尼瑪,傻逼」的抱怨,還是一臉茫然的困惑。

2. 定量

常見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戶問卷、數據試驗等等。

它是對大體量的代表性用戶,進行封閉問卷訪問,或者對產品進行數據埋點。然後,將把相應的數據進行整理,通過數據統計等方式量化出來結論,優點就是比較客觀。

比如:我們常用的A/B測試法,在絕大部分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改變少量用戶體驗相關的條件,對比產品的相應指標在修改前後的數據變化:用戶完成任務所需要操作步長是否減少?用戶使用時間/頻率是否增加了?等等……

但是,如果把上面這兩種方式,單獨去使用去驗證用戶體驗價值的話,定性(訪談、焦點小組)相對有點主觀,而定量(A/B實驗等)又偏向於微觀層面。

所以今天跟大家推薦一個衡量方法:Google的HEART模型,它的優點在於整個模型中包含著定性和定量,能夠收集到用戶的主觀感受,也可以獲得客觀的數據呈現。

HEART模型包含以下5個維度:

分別所要評估的內容是:

網上對這個模型的介紹文章還挺多的,我就不囉裡八嗦的重複介紹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查一波。

衡量用戶體驗價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們要意識到:不同方法具有相應的優缺點,採取最適合自己的,從而通過結論指導著產品前進方向,驗證著體驗設計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三、總結

總的來說,用戶體驗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手段,企業需要重視它的原因是:它不僅停留在表現層及框架層,而是深入到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同時,用戶體驗設計也隨著網際網路紅利期過去及體驗經濟時代,而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被認為相對主觀的用戶體驗設計價值的衡量標準,也陸續以客觀的、可量化的模型進行科學驗證。目的是為了證明體驗設計所帶來的價值,使企業有方向的去支配資源,同時實現最終的產品目標。

以上,是大牙的相關思考,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百度資深設計師。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擅長用直白的語言去分析產品、交互、視覺的同學。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體驗|用戶體驗評測和度量思考與實踐
    體驗度量好像近些年來正在成為行業內的一種新的趨勢,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在體驗度量方面的工作有所啟發。 Ps: 文章少部分內容對設計圈內成熟的體驗度量經驗分享有所借鑑與參考,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隨著體驗設計行業和相關職業逐漸走向深耕,價值一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
  • 產品價值下的UX設計
    由此,預備組織一場內部溝通討論會,探討UX設計理念。主要將從兩個方面探討產品價值下的UX設計:UX設計溝通 ——知其染知其所以然;當UX設計參與到一個產品中時。UX設計溝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UX設計中溝通力MAX,高效率高質量服務於產品工作。
  • 網站用戶體驗設計與優化指南
    簡單的說,和ROI關係密 切,電商網站良好的用戶體驗設計直接的表現就是網站用戶交互變頻繁、用戶粘性提高;間接的銷售量提高。依賴搜尋引擎營銷的網站,優化好網站用戶體驗將有助 於搜尋引擎排名並帶來更多的訪問流量。再比如:色情網站的目的是盈利,重點是它抓住了人這一用戶群體的心理,甚至生理上的需求。
  • 用戶體驗設計思維:5個步驟,打造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作品集
    關於設計作品集最常見的迷思(誤解)是:僅靠UI設計最終稿和屏幕截圖就可以拼湊出作品集。本文將指導你如何通過五個步驟製作一份涵蓋整個用戶體驗過程的作品集,而不流於表面。「設計師」一詞可以有許多不同含義,同樣,設計師這一角色也擁有諸多可能的技能和職責。
  • 設計學院2020級《用戶體驗與服務價值》研究生課程作品展示(下)
    為期8周的《用戶體驗與服務價值》課程圓滿結束了。在為期8周的課程中,不同設計專業背景的同學們共同參與,相互啟發,完成了一次有意義的設計探索。在世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用戶體驗與服務價值》課程以適老健康設計為主題,鼓勵大家著眼於細節,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運用設計思維為老年人提供有溫度的健康照護。
  • 物聯網用戶體驗設計趨勢是怎樣的
    許多物聯網公司希望通過用戶體驗設計來改進現有產品或創造引人注目的新產品。這就用戶體驗設計蓬勃發展和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設計師需要不斷更新設計實踐,以便將不斷進步的技術應用於新舊問題。
  • Google的用戶體驗設計是什麼做的?
    用戶體驗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學習有幾個門檻要面對:你需要弄清楚你要學習什麼,在哪兒學,以及你想怎麼學,然後你需要時間、金錢和精力去跟進。這意味著我們的用戶體驗設計(UX)需要滿足兩點:App 需要直觀和引人入勝,此外還需要克服一切影響用戶學習的障礙。為了迎接這個挑戰,我們考慮了三種用戶使用我們App的場景:儀錶盤、獨立課程以及每節課的活動。
  • 淺析用戶體驗在APP界面設計中的表現及應用
    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個名詞:即用戶體驗和用戶界面概念的理解。一個成功的交互產品離不開優秀的用戶體驗,一個高用戶的App更無法脫離用戶體驗設計。伴隨著現在網際網路的領域不斷的壯大與普及,APP在建立中必然需要去融入更豐富的功能、更飽滿的內容、以及更人性化的互動設計。
  • 用戶體驗的巨大泡沫:從UX到產品設計
    編輯導讀:在產品內容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不言而喻。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結合從業經歷,總結分享他關於用戶體驗設計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在你產品設計時,提供一些方向和思路。我記得當時很多可用性專家、架構師、界面設計師,互動設計師對我說:這只是潮流而已,「用戶體驗設計」這個表述並不精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體驗怎麼可能被設計?然後,去年,我又突然決定把我的職業名稱從用戶體驗設計師改成產品設計師。同樣的,一群用戶體驗設計師又來對我說,這只是潮流而已,用戶體驗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是,對我來說,它們是不同的。
  • 以人為本,經營好「用戶價值」:用戶價值方案
    傳統的資源是基於產品和人的服務,產品及人的服務是滿足和提升人的核心需求的;但是,人的需求遠不止線上,線下的實際需求空間更大;C端看重的是功能和體驗,而B端更在意的是完整的解決方案。由此可見,成功的產業網際網路產品通常具備以下四個特點:解決用戶剛需——痛點(需求分析和反饋);簡單易操作——用戶體驗好(交互體驗和文案);使用頻率高——高頻應用(拉新留存促活);商業變現——商業時代不賺錢的產品都是白搭(獲得收益,提高利潤);我在《提高產品轉化率,經營好「用戶價值」》一文中曾提及過經營「用戶價值」的三個方法:「拉」、「轉」、「養」,本文介紹第四個方法:「成」
  • 2018中國八大用戶體驗設計公司排名
    推薦理由:這些公司都是行業裡的佼佼者,既有中國本土的優秀設計諮詢公司,也有進駐了中國的國際設計公司。這些設計公司不僅包括UI/UX,還包括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全局設計和服務設計,讓設計貫穿開發的最早期甚至進入整個品牌的發展。
  • 【乾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遊戲化思維
    合理利用遊戲的框架、思維和工具,企業可構建更高效的協作方式,課堂可營造更愉悅的學習氛圍,人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不一樣的樂趣……編者按:本文作者黃浩(wechat: vertuhuang),現任國內知名在線教育上市公司戰略產品設計負責人,致力於商業產品策略與服務設計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此前先後就職於金蝶、騰訊從事用戶體驗設計工作。
  • 用戶產品:敏捷體驗度量思考與實踐
    隨著體驗設計行業和相關職業逐漸走向深耕,價值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提及。我們進行這次體驗設計度量實踐的原動力,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源於我們對於體驗設計價值的新的理解或者說一次新的嘗試。我個人目前的理解是:用戶體驗設計與業務價值的強關聯,是其真正的價值體現。用戶體驗不是主觀的藝術,它有一套科學的、可度量的設計方法和策略。體驗設計的價值是更好的實現產品價值、用戶價值、商業價值、社會價值的交付。也是基於這種理解以及對價值的追求,驅使我們進行了公司內信息流項目的體驗度量工作。
  • 微信消息推送困擾用戶的10點反思&優化建議
    本文總結分析了微信消息推送對用戶體驗的十點幹擾,以及做出了相應的優化建議。極致體驗設計圍繞的核心是用戶,而不是產品本身,極致體驗設計應該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降低對用戶造成的幹擾。反思解決方案:有人@我的強提醒,無疑給用戶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怎麼降低這樣的困擾,用戶能迅速定位到這條消息。有人@我和@所有人這不能等同,完全可以明確告訴用戶。建議優化方案一:@我的信息層級明顯要高於其它信息,優先定位到這條信息的效率更高。
  • 用戶體驗設計流程 - CSDN
    正如簡約用戶體驗倡導者Jeff Gothelf在Smashing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所介紹,在用戶體驗方面單純用作未來參考的詳細交付成果基本上從製作完成起就已經沒用了。在當今這個崇尚簡約、靈活的時代,用戶體驗的關鍵應該是產品的核心,而不是整體交付成果。不論你選擇簡單的還是詳細的流程,關鍵是要保證文檔能夠幫助設計向前推進(而不能只是一個滯後的指標)。
  • 沉浸式體驗設計,不止是黑色
    在《設計的法則》一書中,對沉浸的解釋使用的是心流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人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營造氛圍讓參與者享受某種狀態。沉浸式設計中,即要有吸引用戶的無縫連結的完整故事鏈條,還需要營造主題場景空間,通過場景延伸融合故事情節,適時製造有趣的互動體驗節點等等。從而使用戶沉浸其中,忘卻真實世界。
  • 資深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我想不出從哪個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揭開現代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充滿怪異和混亂的世界:甚至連這個領域的創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自己了。想要將現代用戶體驗設計梳理清楚,需要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設計和開發的歷史有所了解,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傳統的用戶體驗設計在最純粹的形式下,用戶體驗設計是基於瀑布方法的。
  • 用戶體驗和轉化最好的網站設計布局參考
    在不同行業的網際網路市場營銷中公司企業應專注於網站布局,以實現大的用戶體驗和轉換。產品的用戶體驗或用戶體驗對於成功的網站是至關重要。當然,一個不轉換的網站也可能根本不存在。非轉換網站只不過是在線名片或宣傳小冊子,而不是您應該設計的引導型網站。
  • 阿里巴巴Logo設計者盛一飛:用心感覺對用戶體驗設計的美好和意義
    這便是用戶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鄄sign),簡稱UED。正如我們忽視了很多生活細節,我們也會忽視一些人群,他們來自不同領域,他們研究的對象正是人———人們的需求和思維。盛一飛就是這樣的人,他既是為用戶體驗設計而忙活的人,也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之一,工號位列第五,阿里巴巴logo「a」的設計者,現就職於支付寶用戶體驗設計團隊。
  • 騰訊2020-2021 設計趨勢報告 · 用戶體驗篇
    本文通過研究近一兩年科技、社會文化以及自身用戶體驗領域的變化,從用戶體驗領域關鍵的用戶、媒介(設備與應用)、交互行為、信息與場景的五個角度出發,探索用戶體驗設計未來的趨勢,希望能帶來啟發。隨著人工時代到來,過去機械的單向交互方式逐漸被打破,機器漸漸演化成了會主動「觀察」真實場景,「感受」用戶情感,預判用戶意圖並自動完成任務的貼心小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