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設計,不止是黑色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提起沉浸式設計,你腦袋你浮現的第一印象是「黑色」嗎?本文作者對沉浸式設計進行了分析梳理,總結了沉浸式設計主要的4種設計方式。

沉浸式體驗就是讓人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下感到愉悅和滿足,進而忘卻真實世界的情境。

自iOS 13終於推出「Dark Mode」黑暗模式之後,沉浸式體驗愈發受到推崇,各路產品在體驗上紛紛跟隨,設計出匹配系統的的Dark Mode。可很多設計師就會問,為什麼沉浸式設計就一定要是深色的呢?

為什麼沉浸式設計大都偏深色?

在《設計的法則》一書中,對沉浸的解釋使用的是心流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人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營造氛圍讓參與者享受某種狀態。

沉浸式設計中,即要有吸引用戶的無縫連結的完整故事鏈條,還需要營造主題場景空間,通過場景延伸融合故事情節,適時製造有趣的互動體驗節點等等。從而使用戶沉浸其中,忘卻真實世界。

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是吸引,用戶的視線首先被吸引過來。

現在大家花10S鐘體驗一下眼睛的觀感,盯著下圖左側的白色背景的界面10S種,轉而盯著黑色背景的界面,感受如何?

觀看白色界面的時候可能感覺很正常,輕鬆自如。轉而看黑色呢?輕鬆自如的氛圍立馬被打破,要挺直腰板認真察看敵情了,整個的都精神起來,甚至變得有點緊張,這就是為什麼沉浸式設計大都是偏深色的原因。

深色首先讓用戶感知到的是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不然總覺得看不清或者會錯過什麼。所以說深色更容易讓人進入沉浸式體驗模式,在設計上被引用的很多,但瀏覽深色,眼睛很快就會變得疲勞,而且沉浸式設計只有深色模式嗎?答案肯定不是的。

沉浸式體驗該怎麼設計

黑色能讓人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但除了黑色還能有其它沉浸式的設計方式嗎?突然想起Segment.io的創始人Ian Storm Taylor告誡設計師們遠離黑色,原因是它會讓所有的其它顏色黯然失色。

當然我個人非常不贊同這種說法,因為設計好不好不能用顏色來下定論。沉浸式體驗需要儘可能地調動五感,長時間吸引住參與者注意力,儘可能排除其它幹擾。

例如迪士尼主題樂園,利用感官刺激達到心流狀態;玩遊戲,各種技能與挑戰匹配主人的認知達到心流模型。

我們先來總結沉浸式體驗具備哪些特點:被吸引去、全身心投入、目標明確、即時反饋、主控感 、無憂無慮、主觀時間感改變

這些特點需要營造一種「代入感」,這種「代入感」轉變為設計需求就是我們常說的場景化設計、抓眼球設計、故事化設計、情感化設計

場景化設計

用戶被吸引往往是置身於某一種場景之中,場景的設計代入感很強,這是感官和認知相結合在一起的體驗形式。

迪士尼樂園的遊玩項目幾乎把這種場景式設計用到了極致,巴斯光年星際營救、創極速光輪、愛麗絲夢遊仙境等等,幾乎每個項目都在引用場景化設計,讓遊客瞬間融入其中。

場景化設計打開的是空間維度,體現了一種空間感縱深感的設計。再就是採用模擬現實的表達更趨向引入場景化設計。

抓眼球設計

抓眼球的設計,幾乎是所有設計師最擅長,這好像是最能體現我們專業特長的地方。也是甲方最喜歡用的相關詞,說了,我們就要那種是視覺衝擊力超級震撼的畫面,一下子就能抓住用戶的眼球。

甲方這一句話背後,也不知道要設計師出多少輪方案才能企及那個高度,說多了都是淚。

抓眼球的設計往往結合那種酷炫光影的表達,呈現出極光的未來科技感,重金屬等質感很強的設計,吸引用戶的眼球。

故事化設計

聽首歌會讓人不禁沉浸歌的意境之中,看電影完全被情節所吸引。就如同最近特別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付費提前點播事件,造成了結局大洩露。印證了那句話,咱能忍得住不看嗎?

條漫也是當下超級人們的設計形式表達,因為這種設計的故事性很強,內容一下子就吸引住用戶的認知體驗。

故事化設計多以插畫、條漫的形式來表達,恢弘的場景體現故事的畫面感,通過內容深深吸引用戶的心智模型。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的設計也算是近兩年被提及相當多的設計形式,情感化設計是一種引發用戶共鳴的情緒化表達。這種情緒化表達,可以是這種及時反饋的體驗感,也可以是這種觸動用戶的動效。

唐納德《情感化設計》一書中,將情感化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對應到產品中的設計。

第一階段:本能水平的設計——人是視覺動物,對外形的觀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視覺設計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維,就越可能讓人接受並且喜歡。

第二階段:行為水平的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可能是我們應該關注最多的,特別對功能性的產品來說,講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產品是一連串的操作,美觀界面帶來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續,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務,是否是一種有樂趣的操作體驗,這是行為水平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反思水平的設計——反思水平的設計與物品的意義有關,受到環境、文化、身份、認同等的影響,會比較複雜,變化也較快。這一層次,事實上與顧客長期感受有關,需要建立品牌或者產品長期的價值。只有在產品/服務和用戶之間建立起情感的紐帶,通過互動影響了自我形象、滿意度、記憶等,才能形成對品牌的認知,培養對品牌的忠誠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載體。

情感化設計反饋出來設計的本質問題與產品的內在價值無關,而在於聯絡產品和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產品真正的價值是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個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會中的地位需要。當以物品的特殊品質使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當它加深了我們的滿意度時,愛就產生了。

寫在最後

沉浸式體驗表達的用戶的在情境下進入的心流模型,引發感官和認知體驗的共鳴。我們常見的「Dark Mode」黑暗模式更易於引入用戶的沉浸式體驗,但並不代表沉浸式體驗設計只有深色模式。

通過上文的層層分析,我們發現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方式主要分為場景化設計、抓眼球設計、故事化設計、情感化設計這四個模塊的設計。

本文由 @VV體驗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沉浸式旅遊體驗:不止光怪陸離,還要還原生活
    網際網路技術的崛起,高科技技術手法的應用,將使人類進入「時空的穿梭」和「虛擬世界」時代,旅遊產業也將迎來體驗化的新時代。 沉浸式旅遊體驗強調的是遊客的切身體驗,只有將自身與旅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才能將旅遊升華為「旅行」。正是因為將自身融入進了行程中,遊客才不會感覺對旅遊產品產生疲憊感,所以沉浸式旅遊體驗是非常自然化的旅遊。
  • 給玩家更好的體驗——淺談沉浸式 UI的設計
    然而,隨著遊戲行業的發展, UI 和遊戲設計之間的邊界變得愈發模糊。舞臺和帷幕的邊界不再那麼清晰。遊戲設計師需要創作出更棒的作品,以求玩家能獲取更好的遊戲體驗,能更深入地沉浸在遊戲的世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UI 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我將在這篇文章中,介紹本文的主角——沉浸式 UI ( Immersive UI )。
  • 歷史文化館設計中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
    在歷史文化館設計中,通過會應用多媒體互動展項,讓場景更加真實,歷史縱深更感。那麼,歷史文化館設計中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首先,在歷史文化館設中計,主要通過聲、光、電布置,搭建出360°沉浸式空間和獨特場域,在這個精心營造的時空裡,歷史景象與文化作品被現代技術還原、放大,給觀眾帶來巨大的感官衝撞與心靈震撼。
  • 動起來的沉浸式場景體驗才是商業設計的頭號玩家~
    「動」起來的沉浸式場景體驗,才是商業設計的頭號玩家~未來的商業設計,會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加強環境和人的交互體驗,科學、藝術、宗教同源而生,源於人類的普世價值:真善美,源於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隨著5G時代的到來,AR/VR技術的迭代,運用科技、藝術、人文手段打造,融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的沉浸式體驗是商業美陳未來的發展趨勢。
  • 萬維設計|和平菓局,京味兒主題街區設計,打造場景沉浸式體驗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沉浸式體驗「不斷在業內高頻出現,主題式的商業項目不斷湧現,如果打造屬於商業項目本身自有的標籤與個性,如何打動消費者,將項目價值、理念、情感等商業肌理逐步滲入消費者心裡?從去年火爆全中國的」京味兒「主題街區」和平菓局「的設計,也許能找到一些思路。
  • 跨界設計 沉浸式新媒體
    與此同時,異軍突起的新媒體互動設計卻似乎毫無包袱,以一股體驗式的視覺狂潮快速站穩了自己的商業位置,既保留了創意人的酷,也能為新型體驗創造服務。   2012年,Random International的作品《雨屋》正式開啟了大眾對沉浸式體驗的認識,近年隨著teamLab、Punchdrunk等互動體驗展演的火爆,沉浸式新媒體設計不僅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包裝概念,同時也透露出人們對於新型互動的好奇心與強需求。
  • 都在說沉浸式體驗,這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這年頭跟別人聊起網際網路,如果不聊起VR、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就會被活活鄙視,更別提現在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講沉浸式體驗,那這種體驗到底是什麼樣的體驗呢?舉個例子 你就明白你有沒有過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中的感覺?
  • 故事和主題,沉浸式體驗的讓人沉浸其中的關鍵
    它將光、水以及交互式藝術畫廊融為一體,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旨在為每天前來的2萬名賓客提供激動人心、引人入勝的娛樂體驗。帶領參觀者穿越一系列震撼視覺的藝術空間,令人驚喜和興奮的藝術場景體驗,使觀眾經歷一場難忘的沉浸式旅行。
  • 有一種營銷叫沉浸式體驗:看宜家和李渡如何設計?
    所以,品牌營銷者們另闢蹊徑,開始充分調動消費者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開展以營造沉浸式的感官營銷。宜家沉浸式體驗營銷:宜家,自1943年創立至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場,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它早已將沉浸體驗式營銷融入了骨子裡。提及宜家的沉浸體驗式營銷,你會發現它真的接地氣。
  • GIR沉浸式主題遊戲館正式開幕 打造沉浸式遊戲新體驗
    2017年4月27日,GIR沉浸式主題遊戲館正式對外開放,GIR沉浸式遊戲體驗館坐落於上海市徐匯區東安路562號綠地繽紛城BM層W-BM04。GIR沉浸式主題遊戲館由上海嘉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著力打造,佔地4000餘平、投資數千萬、歷時八個月之久的沉浸式遊戲體驗館。
  • 藍帽子推出立體沉浸式體驗課程,持續完善沉浸式教育產品體系
    近日,藍帽子互動娛樂科技(「藍帽子」或「公司」)(納斯達克交易代碼:BHAT)宣布推出一款學前教育產品「立體沉浸式體驗課程」,持續完善沉浸式教育產品體系。藍帽子沉浸式教育產品通過將其在AR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引入學前教育,減輕老師教學負擔,為兒童帶來全新的互動學習體驗。上周推出的鏡面沉浸式體驗課程產品也是沉浸式課程產品的一部分。截至目前,藍帽子已經在福建和廣東十餘所幼兒園進行沉浸式課程的展示及教學實驗。
  • 沉浸式展覽體驗別樣「國潮」感受
    近年來,全球沉浸式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僅僅7年時間,國內沉浸體驗項目就高達100多項,覆蓋了12大細分產業和34類業態。不管是在大型商場還是在線下主題巡展,角色扮演的沉浸式戲劇、VR主題樂園、還是沉浸式數字藝術展覽,這些實景與VR、AR、光雕等技術結合的「沉浸式體驗」正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沉浸式的概念起源於沉浸式戲劇,觀眾不是坐在觀眾席上,而是起身隨劇中人物行走互動,身份從「參觀者」變成「參與者」,獲得全然不同的欣賞體驗。
  • 「沉浸式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
    沉浸式體驗是拓展體驗領域的重要一步,是引領消費升級的熱點方向。   今天,以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沉浸式影視等為代表,沉浸式體驗正成為文化產業創新活力強勁、表現形式豐富的新業態之一,如春雨入夜般滲透到演出場館、文化園區、旅遊景區、文化遺產等不同空間。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沉浸式體驗的特點,那就是「集成創新,跨域融合」。沉浸式體驗,是通過集成大量技術、智慧和創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高價值經歷。
  • 什麼是沉浸式體驗?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沉浸式」這個詞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概念,我們最開始接觸「沉浸式」體驗是在電影當中,最初3D電影的製作就是為了營造一種沉浸式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沉浸式」被應用在各行各業中,《2020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沉浸產業總產值達48.2億元遊戲,我們在餐廳,展覽,酒店這些場景都能看到沉浸式體驗設計。
  • 沉浸式體驗×旅遊|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的交融
    「與其說沉浸式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如說它是一種新的設計思維和敘事哲學」。沉浸式體驗與旅遊的結合,拓展了旅遊的內涵與表現形式邊界,在有形或無形的場域內探索、沉浸,賦予旅遊者不可複製的旅遊體驗。 「沉浸式體驗」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概念。
  • 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東城交警帶你體驗「翻車」的感覺!
    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東城交警帶你體驗「翻車」的感覺!下來,交警部門將組織更多的人走進東莞市交通安全宣教基地,通過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方式,宣傳交通規則。
  • 時尚芭莎首創沉浸體驗式互動電子刊
    首本沉浸體驗式互動電子刊——《王子異:多面表達,夢想向上》已在時尚芭莎電子刊小程序與芭莎in APP上線,截止到記者發稿已經有20多萬冊的銷量。繼國內首創明星電子刊這一「大動作」後,時尚芭莎在體驗形式上進一步持續發力、再度創新,攜手王子異掀起電子刊交互體驗新篇章。
  • 沉浸式體驗成實體商業新引擎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通過營造獨具特色的「沉浸式」場景,吸引顧客身臨其境,從而拉動消費,正在成為後疫情時期實體商業復甦的新引擎。「雖然不是兒童,但還是和朋友一起來過個節。」昨天下午,市民李女士在南開大悅城一處戶外植物展區接受採訪時說,今天也是專門來逛這個展。
  • 沉浸式商業革新
    關注文旅實戰觀察,獲得更多資訊如今的沉浸式體驗,融合了主題公園、體驗營銷、虛擬實境、密室逃脫、沉浸式戲劇、沉浸式藝術展等等體驗和產業,這些內容定義出國內越來越興盛的主題街區、沉浸式購物空間等商業空間的設計邏輯,現在的商業空間項目並不僅僅滿足於裝飾性,注重故事性的設計越來越多,以更多層面引起觀者共鳴。
  • 90%打著「沉浸式」體驗的都是幌子,今天帶你真正看懂「沉浸式」
    身邊大批沉浸式體驗,哪些是貨真價實,哪些是渾水摸魚,你知道怎麼分辨嗎?今天,帶你真正看懂「沉浸式」!什麼是沉浸式體驗?沉浸式體驗,聽上去是個非常高逼格的詞彙。沉浸式體驗涵蓋的領域很廣,只要你的注意力長時間被吸引,你的各種感官都被當前氛圍所影響而產生感覺,那它就是成功的!為什麼沉浸式體驗現在這麼火?當下大火的沉浸式體驗,其實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網際網路發展迅速,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