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產化到自主化 氫燃料電池規模化可期

2020-12-25 網易新聞

「近年來,我國氫燃料電池自主化進展很快。」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連榮在接受記者獨家採訪時指出,燃料電池的自主化和成本下降,對於氫能產業鏈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記者從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了解到,當前,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之勢風起雲湧,國家支持政策逐漸落地,地方發展規劃紛至沓來,行業前景被普遍看好。與此同時,作為氫能產業核心的燃料電池技術,其自主化和規模化之路也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

國產化水平顯著提升

隨著我國在氫能領域的持續發力,氫能供應鏈中,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開發方面已有所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正逐步完善。12月16日晚間,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截至當日收盤股價,這家燃料電池領域唯一的上市公司以265.70元股價再創新高,4個月時間累計上漲246.64%。

12月17日,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發布的《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簡稱《中國能源化工報告》)顯示,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自主化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燃料電池系統、電堆、空壓機等已基本實現國產化,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等正在進行小批量驗證。

「對於氫能應用技術的自主化,國家主要關注的是8個領域,在氫燃料電池方面有催化劑、膜電極、質子交換膜、雙極板、擴散層、電堆,系統方面有空壓機和氫循環系統,就目前來看,氫燃料電池6方面技術的國產化進展良好。」李連榮表示,「目前,國家電投在氫燃料電池的上述6個方面,已實現了全自主化。」

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會長魏鎖介紹,除了國家電投等能源央企,一些民營企業也在積極布局燃料電池,並在自主化和技術提升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其中,成立於2015年的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重塑科技」)是一家領先的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商,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市場近40%的燃料電池汽車採用了該公司的燃料電池技術,同時在德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也有廣泛應用,全球累計行駛裡程已突破4500萬公裡。

「重塑科技為推進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國產化及技術應用轉化進行綜合戰略布局,包括積極參與燃料電池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投資建成全新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關鍵零部件開發、測試、試製與驗證能力;打通產業鏈,將掌握創新技術的供應鏈夥伴聚集起來,推動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進程。」重塑科技董事長兼CEO林琦介紹說。

與此同時,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國鴻氫能」)在國內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規模化生產方面,也做出了較大貢獻,目前,該公司在國內電堆市場佔有率超過70%。「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大膽創新模式,國鴻氫能以產業化與國產化為出發點,極大程度推動了行業發展。」國鴻氫能副總經理劉志祥對記者表示,「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經驗,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推出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產品,實現了國產化到自主化的跨越。」

產業化提升尚需突破

雖然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自主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現階段,技術產業化水平仍然較低,核心技術與國外尚有差距。《中國能源化工報告》顯示,目前,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多來源於國家科技研發項目,開發應用主體多為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實現氫能產業化發展的能力不足或力度不夠,導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產業化水平滯後。

對此,劉志祥表示認同。他說,燃料電池產業當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在關鍵材料方面,燃料電池電堆中的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高壓氫瓶所用的高強度碳纖維等關鍵原材料國內目前都依賴進口;在核心工藝方面,面向規模化的膜電極、雙極板、電堆等生產環節需要在工藝穩定性、成品率、質量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在關鍵零部件方面,高壓氫瓶閥、減壓閥、高壓管路、管接頭、傳感器等零部件在國內雖能生產,但可靠性方面與國外產品存在巨大差距;在生產裝備方面,膜電極生產設備、電堆組裝與測試設備等也容易成為行業短板,需取得突破。

對於燃料電池成本問題,劉志祥表示,推動燃料電池成本下降,最重要的提高推廣應用量,但目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壽命還不能很好滿足應用需求,同時,高價格也限制了快速上量,從而阻礙著燃料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為此,國鴻氫能致力於通過自身技術進步,提供可靠性高、壽命長的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產品,並率先降低電堆及系統價格,引導行業發展。

「當前,推動行業成本下降的問題,一方面緣於國內自主化研發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也在於國內氫能產業鏈沒有完全打通,此外,目前產業規模仍然很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李連榮指出,未來的「降本」路徑,首先要繼續推動自主化,將自主化的體系和產業鏈打通,其次要推動規模化,「一旦規模提升了,成本下降就會很快。」

規模化發展前景可期

「目前,全球的氫能發展都處於起步階段,如果把自主技術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堅持自主化為基礎推動行業發展,未來發展就不會受到制約。」李連榮告訴記者,今年9月,5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強調了自主技術的應用,促進自主技術的研發,同時,該政策還提出了對規模的要求,將促進整個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對此,林琦認為,燃料電池應用示範城市群政策中對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給予重點關注和激勵,將促進產業鏈上下遊更密切和深度合作,有利於整合產業鏈,推動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賦能氫經濟崛起。

「在國家政策和地方規劃的推動下,業內對氫燃料電池未來的規模化發展前景普遍表示樂觀。」魏鎖表示,隨著國家對氫能產業的大力支持,各省市結合自身優勢,紛紛進行氫能產業布局,完善氫能產業鏈。

據《中國能源化工報告》不完全統計,在已經發布的地方規劃中,到2025年即將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累計超過12萬輛,加氫站超過600座,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累計產值將超過9千億元。

「燃料電池作為未來能源革命重要技術方向,目前已受到許多國家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劉志祥強調,國家政策的落地將極大程度推動燃料電池行業發展,通過示範運營、以獎代補等方式剔除行業浮誇成分,使大家真正踏踏實實用心做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氫燃料電池「狼也來了」
    不僅雙雙躋身發達國家俱樂部,就連在我國引以為豪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更是可與擁有十多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並稱「中日韓」,松下、LG化學、SKI、三星SDI在世界範圍內,都不是「省油的燈」。不僅如此,這兩國的氫燃料電池行業企業也相當厲害。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第一的國家是韓國,其氫燃料電池的出貨量也高居第一達到了408MW。
  • 氫燃料電池市場擴大:國產空壓機「春秋爭霸」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隨著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圍繞燃料電池的核心零部件也在加快國產化替代的步伐,空壓機有望成為氫燃料電池系統輔件中最快實現突圍的零部件。空壓機是燃料電池的「肺」作為氫燃料電池系統供應鏈系統輔件(BOP)中的重要一環,空壓機相當於燃料電池的「肺」,它通過對進堆空氣進行增壓,從而提高燃料電池的功率密度和效率。
  •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深度研究
    燃料電池電堆開發方面,已形成包括明天氫能、新源動力、武漢理工新能源、弗爾賽、等在內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電堆生產廠家,在電堆上遊配套方面,MEA、碳紙、質子膜、石墨雙極板和金屬雙極板等均已實現國產化。
  • 前景可期 華菱星馬60臺氫燃料電池重卡成功籤約
    2020年11月16日,「科技創新氫動藍天華菱星馬攜手上海輕程、重塑科技氫燃料重卡合作籤約儀式」在杭州順利舉行,60臺氫燃料電池重卡成功籤約,這標誌著華菱星馬在新能源重卡發展上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
  • 燃料電池專用車產業總體情況
    據了解,尼古拉氫燃料重卡的輸出功率最高可達1000馬力,按照氫氣罐體容量的不同,續駛裡程從1287公裡至1931公裡,全面超越傳統柴油卡車,尼古拉卡車計劃於2020年正式推向市場。隨後在2018年5月安海斯布希公司向尼古拉公司訂購了800輛氫燃料電池卡車,這些卡車的估計航程在500到1,200英裡之間,量產預計將在2020年開始。
  • 是什麼讓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成本居高不下?
    「氫燃料電池客車的整車採購成本,是燃油車和純電動汽車的兩倍以上。」福田汽車新能源系統集成副總工程師兼燃料電池客車產品總監魏長河近日在第五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FCVC 2020)上指出的問題,正是阻礙國內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推廣應用的首要難題。
  • 美錦能源擴張氫能源產業鏈 子公司氫燃料電池汽車首次出口
    公告披露,此次飛馳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出口馬來西亞,實現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出口零的突破。據悉,飛馳汽車與SEDC公司的氫燃料電池城市公交車項目是目前東南亞地區的第一個氫能公交車項目,也是飛馳汽車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開端。 就在三天前的9月8日,美錦能源剛剛發布股權過戶交割完成,該公司將擁有氫能源汽車製造企業飛馳汽車51.2%的股權,飛馳汽車正式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 本田氫燃料電池車
    構建「生產氫、使用氫、以氫互聯」的可持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動力控制單元 全球首次實現將燃料電池動力總成系統集中收納於前發動機艙內,大幅提升了車內空間利用率,實現可供5人乘坐的舒適空間。
  • 三元鋰電池組與氫燃料電池對比誰的安全性更強?
    三元鋰電池組與氫燃料電池對比誰的安全性更強?動力電池從磷酸鐵鋰轉向三元鋰電池組體系後,能量密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燃料電池和固態電池被大家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搶佔未來的制高點,不少整車企業偏向燃料電池。
  • 濟南K115、K10路公交車將率先用上氫燃料電池
    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近日,由濟南市發改委起草的《濟南市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正式印發,旨在助力濟南打造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應用示範基地,推動氫能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率先將濟南建設成為氫能城市。
  • 雄韜股份:公司燃料電池主要為氫燃料電池,產品包括膜電極、氫燃料...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23日訊,有投資者向雄韜股份提問, 尊敬的董秘,請問公司氫能源完整產業鏈上,為了完成發動機、燃料電池、膜電極等產品的組裝,需要從國外進口的零部件佔比有多少?哪些部分做到了完全自主?卡脖子領域有嗎?
  • 因成本過高 奔馳終止開發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計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electrek報導,梅賽德斯-奔馳取消了開發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計劃。儘管30多年來,該公司一直致力於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以實現零排放汽車的願景。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行駛裡程較長,加滿氫只需3分鐘,而且只排放水蒸氣。但奔馳承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製造成本至少是同等電池動力汽車的兩倍。接下來,奔馳將逐步停產其目前唯一的氫燃料電池車型GLC F-Cell。這款車型是在2013年與福特以及日產合作開發的。
  • 氫燃料內燃機跟氫燃料電池,您搞清楚了嗎?
    關於氫燃料,大多數小夥伴們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氫燃料電池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直接把氫拿來燒?對的,想汽油柴油那樣燒,這就是氫燃料內燃機(HICE)。這種發動機跟普通燃油發動機一樣,有吸氣,壓縮,做功以及排氣四個衝程。雖然不是主流,但確實是量產過的,最讓人熟知的就是當年寶馬的Hydrogen 7項目。
  • 國內煉廠首次用副產氫提純出「五九」高純氫 可用於氫燃料車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國內煉廠首次用副產氫提純出「五九」高純氫 可用於氫燃料車9月23日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獲悉,擁有中國石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套高純氫氣生產示範裝置近日在上海高橋石化成功投產。該裝置以低成本的煉油裝置副產氫氣為原料,生產燃料電池車用高品質氫氣,國內首次將煉廠副產氫氣提純至99.999%,遠高於99.97%的燃料電池車用氫氣國家標準。氫氣成本是燃料電池車商業化的瓶頸之一。目前,國內主要有水電解制氫、化石能源制氫及工業副產氫氣三種制氫方式。
  • 氫燃料電池的原理是什麼
    氫燃料電池的原理是什麼  河南南陽「水氫發動機」事件的發酵,讓人們再次關注到了氫能源。所謂的「氫能車」究竟是什麼?它與燃油車、電動車有什麼不同呢?  目前,所謂「氫能車」指的就是氫燃料電池車。但與鋰離子電池不同,氫燃料電池實際上是一種氫與氧的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的裝置。
  • 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商業化還需邁過三道關
    2019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氫燃料電池汽車與各方「科技新星」一道嶄露頭角;韓國現代公司將在四川生產氫燃料汽車整車;北汽福田、豐田汽車和北京億華通已達成意向,共同合作推出氫燃料電池客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正在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期,在商用車領域的推廣中具有先行優勢。
  • 現代汽車推出氫燃料電池品牌HTWO
    日前,現代汽車宣布推出一個專門為其氫燃料電池系統服務的品牌-HTWO。據官方稱,HTWO代表氫分子「H2」,同時代表現代燃料電池業務的兩個主要支柱「氫」和「人類」。現代汽車集團表示,新品牌名為HTWO,大寫字母「H」代表了氫分子(H2),以及「氫」(hydrogen)和「人類」(humanity)。現代方面表示,當前正在加緊開發可用於城市空中交通(UAM)、汽車、船舶和貨車市場的燃料電池系統,重點將放在韓國、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市場。
  • 攜手法液空布局液氫 鴻達興業爭燃料電池汽車C位
    液氫民用除了在氫燃料電池車上的應用,在高端製造、冶金、電子等領域亦可發揮巨大作用。數據顯示,全球應用於工業領域的液氫佔總產能的70%,與此同時,高端裝備製造業對液氫和超純氫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接受《投資快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氯鹼制氫具有成本低、純度高的特點,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最佳氫源之一。鴻達興業作為氯鹼行業的龍頭企業,且在氫氣製備、氫氣儲運、加氫站、裝備研究等技術儲備布局。與法液空的合作,對於提升其在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地位無異「錦上添花」。
  • 氫燃料電池現狀簡析
    氫燃料電池車長期以來都持續被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和汽車企業認定為新能源汽車的最終形態。對於氫燃料電池的研發工作其實早在上世紀就已經陸續開展,各大車企也在致力於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儲備工作。
  • 詳解宇宙黑科技:氫燃料電池動力
    「燃料電池」這四個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因為這是全世界科學家研究了數十年的技術,始終沒有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至少是沒有誰能夠拿得出成本適合消費級市場的成熟技術。而在不到一年前,豐田就放出豪言說已經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使車用燃料電池的成本從100萬美元降到5萬美元,降幅高達95%!不到一年,豐田便用Mirai兌現了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