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大廳坐不坐?網友揭過去真實用途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北車大廳坐不坐?網揭過去真實用途。圖為包括人權團體在內的400人23日中午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抗議臺鐵,網友卻不以為然 (圖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陳佑誠攝)

    臺鐵一度研擬臺北車站大廳永遠禁止席地而坐,引發部分民眾不滿,23日吸引上百人至該處靜坐抗議。看到此事件,就有網友在PTT上詢問「北車大廳不能坐,到底在吵什麼?」引起許多人熱烈討論,留言中也有人表示,北車大廳本來就不是設計來給旅客走動的路線,他並揭密過去「真實用途」。

    有網友在 PTT 八卦板以「北車大廳不能坐,到底在吵啥?」為題發文,原PO認為北車大廳本來就是要讓大家經過的地方,到底坐在那邊幹嘛?該想法獲得部分網友支持,表示網友指出,「難道大廳不能坐就是歧視移工?」、「要不要去紐約、倫敦車站坐坐看」、「吵什麼!去外面坐啊,還不是因為有冷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吵起來,臺鐵不開放做,阿龍說要開放,臺鐵不要,然後一堆覺青去那邊抗議」。

    另外,也有網友指出,「那塊大廳本來就不是設計給民眾走動的路線,以前是售票大廳跟服務中心,民眾不會穿越中間,只會沿著四邊走,會說中間那塊是動線的人,應該是沒有經歷過以前的臺北車站」,而該想法仍遭對立方反駁,持不同看法表示,「現在售票處就在大廳兩側,中間空間就是動線。」

 

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不滿臺北車站大廳禁止席地而坐 島內約400人到場靜坐抗議
    不滿臺北車站大廳禁止席地而坐 島內約400人到場靜坐抗議 2020年05月23日 14:4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網友發起「坐爆臺北車站」活動。(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5月2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部門研擬疫情後繼續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有網友發起「坐爆臺北車站」活動,相約今日(23日)中午12點到臺北車站大廳靜坐抗議,現場估計有400人到場。臺鐵指出,疫情過後會邀集相關單位與學者,討論大廳該如何使用。
  • 臺北車站大廳「禁坐令」解除?柯文哲給答案
    臺北車站大廳是否延續禁坐令引發論戰,臺交通部門政務次長王國材指出,臺鐵沒有永久禁止的選項,擬用規劃座位、限制時間等措施,臺鐵到7月底解禁前都會持續檢討。身為臺北市大家長的市長柯文哲20日在社交平臺上發表對禁令的看法,「只強調管理方便,常常成了壓抑多元的殺手」。柯文哲甚至打趣說:「我比較喜歡坐在白色格子,能坐就不要站」。
  • 臺北車站大廳禁席地而坐 臺鐵局擬不再開放
    臺鐵局因疫情關係,自2月29日起禁止民眾於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由於島內疫情趨緩,臺交通部門正研議三階段鬆綁海陸空禁令,其中,預計8月1日起公共空間重新開放。不過,臺鐵有意延續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禁令。
  • 臺北車站「永久禁坐令」引不滿 島內網民發起「坐爆」活動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北車站內黑白相間的棋盤格大廳是其特色之一,經常可以看見民眾席地而坐聊天。為防範新冠肺炎,臺鐵2月29日起禁止民眾在此聚集,近日臺鐵又表示,可能對臺北車站大廳實施「永久禁坐令」,引發島內關注。
  • 臺鐵表示: 臺北車站將實施 「永久禁坐令」 引發民眾不滿..
    「迷宮陣」活動臺北車站內黑白相間的棋盤格大廳是其特色之一,經常可以看見民眾席地而坐聊天。為防範新冠肺炎,臺鐵2月29日起禁止民眾在此聚集,近日臺鐵又表示,可能對臺北車站大廳實施「永久禁坐令」,引發民眾關注。臺北車站大廳的規劃問題,成為20日臺「立法院」會議焦點。據臺灣《聯合晚報》20日報導,「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稱,臺北車站大廳7月底前不會開放,臺鐵會在這段期間規劃後續做法。
  • 400人群聚坐爆臺北車站 網友怒了:別人怎麼通行!
    包括人權團體在內的400人昨日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抗議臺鐵,網友卻不以為然 (圖/陳佑誠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5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鐵研擬臺北車站大廳禁坐政策
  • 臺北車站大廳是否開放席地坐 指揮中心提2原則
    臺北車站大廳開放席地而坐議題引起討論,臺灣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室內空間若要開放,應維持1.5米社交距離,若不能維持要戴口罩;且應落實實名制或實聯制,方便追蹤。    莊人祥說,如果臺鐵局管理北車大廳能落實相關防疫措施,訂定可執行的方案,可送來指揮中心討論研議是否開放。
  • 小情侶席地有礙觀瞻 臺北車站大廳禁止飲食躺臥
    原標題:小情侶席地有礙觀瞻 臺北車站大廳禁止飲食躺臥  中新網8月29日電 臺北車站以「有礙觀瞻」為由,禁止民眾在大廳飲食、躺臥的新規定,在本月中悄悄上路。民眾若在臺北車站大廳中央黑白相間的多功能展演空間飲食、躺臥,臺鐵人員就會柔性勸導。
  • 不滿臺北車站禁坐地板,臺灣人要去野餐唱歌躺臥抗議
    臺鐵的臺北車站內黑白相間的棋盤格大廳,是其特色之一,常見臺灣民眾席地而坐聊天。不過因應防疫需求,臺鐵從2月29日起,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大廳群聚,席地而坐,近期評估考量這個空間應是作為旅客購票服務及疏散場所,永久不開放席地而坐。
  • 坐捷運,玩臺北
    不過注意千萬別坐錯車,臺北的捷運不像廣州一樣以阿拉伯數字來分線,也不像香港那樣以顏色來分線,雖然每條線的顏色都不一樣,但是臺北人習慣按照站點來叫,而且同一種顏色的線也會有分叉,等捷運的時候要注意看清楚車身標識是去哪條線的車,尤其是在去淡水、臺大的時候。?便宜在臺北,坐一趟捷運最低花費多少錢?
  • 臺中遊客在臺北車站問路遭冷遇 網友:車站太複雜的錯
    ­  圖為臺北火車站大廳。(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人真的比較冷漠?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一名來自臺中的網友上網發問,稱自己第一次來臺北,想要問路怎麼去西門町,但是一路上問了好幾個路人,卻只得到敷衍答案,不是要他去問別人,就是要他跟著別人走就對了。該網友說,最後反而是一位從高雄來的大媽告訴他怎麼搭捷運去西門町。­  該網友在臉譜網社團「爆怨公社」分享自己第一次到臺北的問路經驗。
  • 臺北車站不開放移工群聚 未規劃提供特定地點
    臺北車站移工群聚現象存在已久,若北車不開放群聚,雙北尊重移工移動的自由,雖無提供場所給移工休憩聚集的規劃,但部分地點因常見移工身影而別具特色。    臺鐵因應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2月29日起禁民眾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及群聚,隨著疫情減緩而擬朝不開放方向規劃,引起部分人質疑,甚至有外溢到雙北其他地區的聯想。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統計指出,全市約有4萬名外籍移工,高達9成來自印度尼西亞,其他則是菲律賓、越南、泰國。移工多半會在臺北車站、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公園等地出入。
  • 臺鐵局祭管制手段 將貼公告禁在臺北車站飲食躺臥
    臺北車站將張貼公告,籲請旅客勿在大廳躺臥飲食。 東南網9月9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車站大廳寬敞明亮冷氣強,常有民眾席地而坐吃東西、脫鞋仰躺,形成首都車站奇觀。臺鐵局祭出管制手段,本月將正式貼出公告,籲請旅客勿在大廳飲食、躺臥,並加派人員巡視勸導。
  • 臺北捷運女童全裸坐地惹議 母親:尊重孩子的選擇
    (原標題:臺北捷運女童全裸坐地引熱議 放任or尊重?)
  • 臺北車站 - 中國臺灣網
    臺北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臺灣高速鐵路、臺北捷運藍線與紅線的鐵路車站,不但是臺灣最繁忙的車站之一,也是目前大臺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
  • 臺北最大交通樞紐,二樓的微風臺北車站有各式小吃和臺灣伴手禮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臺北車站是臺北最大的交通樞紐,每日乘坐人數高達60萬,為臺灣鐵路縱貫線、臺灣高速鐵路、臺北捷運紅線和藍線的轉運車站。臺北車站是鋼筋混凝土的構造,設計呈現古典與現代元素的完美融合,翹起的屋簷是古典元素的最佳體現。
  • 臺北地鐵:旁邊有座沒人坐 文明細節無處不在
    明明旁邊就有座位,可沒人去坐;  上下扶手電梯,乘客都齊刷刷一字靠右;  列車還沒駛入,乘客已整整齊齊按指示線排好隊;  便利的手機充電設施、婦女夜間候車區、哺乳室、無障礙親子廁所等以人為本的服務,周到貼心,細緻周全;  ……  這就是記者每天乘坐檯北地鐵——捷運,觀察到的一個個文明細節。
  • 坐捷運玩臺北 挖掘城市「骨」和「肉」
    不過注意千萬別坐錯車,臺北的捷運不像廣州一樣以阿拉伯數字來分線,也不像香港那樣以顏色來分線,雖然每條線的顏色都不一樣,但是臺北人習慣按照站點來叫,而且同一種顏色的線也會有分叉,等捷運的時候要注意看清楚車身標識是去哪條線的車,尤其是在去淡水、臺大的時候。
  • 記者直擊餐廳營業現場:大廳空空,包房食客隔位而坐
    2月18日,有網友稱位於番禺區的富豪山莊酒家將於2月20日開業,面向市民提供包房用餐服務。今日上午8點50分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前來探訪,此時獨立包房已無虛位,需要排隊等候拿位。酒店大廳空空如也,只見桌椅不見人,包房裡食客們也多選擇隔位而坐。現場直擊:大廳空空,包房食客隔座而坐記者看到,酒店大堂玻璃門上貼著一張公告:「本酒店將於2月20日起復業開放包房(早茶、午市、晚市),不設堂食。歡迎光臨。」
  • 在臺北、香港坐地鐵
    香港地鐵一角  前幾天,我和好友一起從北京五棵松坐地鐵到北土城,從1號線倒2號線,再倒  「在臺北、香港坐地鐵什麼感覺?」好友笑著問我。「香港地鐵高效、漂亮;臺北捷運人性化、藝術化。」我回答說。   去香港坐過地鐵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換乘方便」。任何兩條交叉的地鐵線路,必有相鄰的兩個換乘站。換句話說,下了地鐵,對面就是換乘站。這樣的設計有效緩解了換乘站慣有的巨大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