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宜春,許多人感覺那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僅憑宜春這個名字,你聽起來就感覺如沐春風,何為宜春: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自古名仕對於宜春的眷戀可以透過詩你能發現宜春的美,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
如果單純在宜春城裡遊,對於見過世面的現代遊客來說,可能無法滿足你旅行的要求,宜春城不缺水,宜春境內的河流基本屬鄱陽湖水系,主要是贛江、贛江支流與修水支流。你俯瞰宜春,許多河水穿城而過。而宜春周邊遊很多的古村落,如蘭若村就是我今天想去的一個村落。
蘭若村位於明月山洪江鄉西北,屬洪江鄉古廟村管轄,三明公路、溫古公路的交界處,也是明月山東大門樓所在地,是明月山風景旅遊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蘭若四面環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處原生態風貌的古村落,全村17戶人家80人,是一個典型的山裡的村落。
蘭若生態環境良好。風光秀麗,晴天鳥語花香,雨天雲霧瀰漫,風起雲湧,身臨其境,如入仙境。竹林茂密,竹隨風動,遠遠望去只見竹海上下起伏,形成一波接連一波的竹浪,蔚為壯觀。村容整潔,是明月山管理局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村內空氣清新,月光明亮,環境清幽;山水清澈,樹木參天,鬱鬱蔥蔥。
蘭若村民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積極性高,藉助緊靠明月山東大門樓這一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接遊產業,2012年旅遊純收入達210多萬元;大力發展高山茶葉種植產業,打造「千畝茶園」。蘭若生態文化繁榮,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歷史古村,村莊內保存有千年古銀杏、千年古石橋以及古寺廟遺址;有濃鬱禪宗文化、自然山水文化和紅色文化。
聞名而去,去的時候是在蘭若村當年的書記家裡吃的飯,大叔用自己家的雞鴨招待了我們這幫客人,聽說來自遙遠的山東,大叔更是熱情的不得了。並且一再叮囑下次再來他家的時候,一定親手做一桌山裡的菌類給我們吃。
蘭若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其中「蘭若八景」就是自己的旅遊招牌,奇峰怪石林立,石徑蒼苔、飛瀑流泉。還有故事:狀元拜塔母女峰,龍虎山連鼠沿缸,三崖三石杏花濃,真可謂「一塔二瀑連三洞」。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瑞慶蒸雲、石僧悟道、太平日麗、轎頂覆霞、此崖曉望、獅崖聳翠、玉京晚照」,這些景點猶如七顆璀璨的明星環繞拱衛著明月山,素有「七星伴月」之美名,「七星伴月」與雞冠戾天共同構成了「蘭若八景」
紅色文化是進山大門的標誌,我一下子被這些紅色記憶推向了久遠,那些帶著「文革」氣息的標語和對聯,非常醒目。每年緊靠這裡的資源就可以收入幾百萬元。
從蘭若往山上有幾條山間小路,其中一條通往瑞慶塔,這裡曾經是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以譚餘保為首的湘贛臨時省委和省委機關、省教導隊共100餘人,由茶(陵)攸(縣)蓮(花)地區出發,輾轉萍鄉,進入宜南洪江的古廟,時間有半年之久,開展革命鬥爭,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當時的中共湘贛臨時省委辦公舊址,就設於瑞慶塔下瑞慶寺中,他們在此搭建營房、創辦紅軍醫院、開闢練兵場,打擊反動勢力,開展土地革命鬥爭。
品茶、賞景、聽濤成了蘭若聞名方圓吸引遊客最好的方式,香醇的蘭若茶,茶香濃鬱,茶水甘甜,每當有客人從遠方而來,好客的蘭若村民總是會奉上一杯香濃的迎客茶,向客人送上最誠摯的祝福。靜靜的做在蘭若禪茶院中,泡上一杯蘭若特產的茶,迎著微微吹拂的清風,看莽莽群山,聽濤濤竹海,品百味人生,愜意至極。
這裡的農家樂美食也是相當得不錯,吃野味,嘗農家飯菜,品農耕樂趣。大自然給了蘭若綿延群山,也給了蘭若數不盡的山珍野味,麂鹿、獐子、野兔、猴子、野豬、野雞、湖雞、狐狸等動物,薺菜、薤菜、蒲公英、馬齒莧(螞蟻菜)、蘑菇、水芹菜、鴨腳板等野菜。遊客在茶前飯後還可以到蘭若磨坊看一看水車椿米,感受古人無窮的智慧。
一條上山的路,一條下山的路,串通了一條致富的路,讓蘭若這個半坡的山村自帶一股幽香,吸引了許多外地的遊客,遊宜春,來蘭若,你一定不會後悔,在欣賞到大山的情懷之時,也能體會到一段久遠的紅色故事,品嘗一杯芳香的蘭若茶,這樣的旅行讓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