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吃貨來說,秋冬的江南是最熱鬧的。
天氣漸涼的時候,雞頭米、紅菱、水八仙等就紛紛上市,大閘蟹緊隨其後迎來了最肥美的高光時刻。
霜降一過,羊肉帶著滾滾熱氣進入了鎮江人的視野。
「秋風起,羊肉香」,對於鎮江人來說,秋冬時節吃羊肉已經不是驅寒那麼簡單了。
一到冬天吃羊肉,仿佛成了當地的一種文化、一種習俗。
江南人愛吃羊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東鄉人把羊肉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
鎮江人的秋天,從羊肉開始
很多人只知道鎮江的鍋蓋面,但在東鄉,羊是絕對的主角,但凡提到吃,東鄉羊肉是繞不開的話題。
東鄉人家不吃羊肉的幾乎沒有,一入冬,家家都是羊肉味。
早在70年前,當地的農戶家家都飼養山羊,因為東鄉是丘陵地帶,大山小山不計其數。
山多,草就多,東鄉羊肉的羊都是鄉村人自家飼養的,而且必須是山羊。
起初,東鄉羊肉只是東鄉人自己吃,漸漸地,周圍人也聞到香味了,更多地方的人來品嘗羊肉味。
於是,東鄉羊肉走出了東鄉,走出了鎮江。
羊肉的滋味,從紅燒開始
東鄉羊肉製作工藝十分講究,最早也最普及的做法就是紅燒羊肉。
要選十斤膘肥肉嫩的山羊羔,俗稱幹板,煮爛後拆骨冷凍而成。
東鄉羊肉選擇的羊種是散養山羊,這些山羊是吃田邊、堤岸、山丘上的青草長大的。
煮法是從清末傳下來的,嚴格按傳統工藝,配料經歷了多位傳承人的改良,使得東鄉羊肉成為獨具特色的美味佳餚、冬令滋補上品。
紅燒的羊肉,變成了非遺
舊時,只有富裕人家冬天才能常吃羊肉。
而今天,東鄉羊肉製作技藝已經在2008年被鎮江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今年57歲的韓金梁是韓記東鄉羊肉第四代傳人,他正在準備將這一製作技藝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傳統的紅燒牛肉,還有「全羊宴」,二十幾道菜,幾乎涵蓋羊的全部,就連羊毛都用象形的刀法以細的百葉絲替代,令食客大飽口福,大開眼界。
東鄉羊肉作為丹陽地標美食,丹陽各家酒店都烹製營銷羊肉,而紅燒羊肉的烹製口味和水平,也是檢驗飯店廚藝的一個標準。
每到羊肉飄香時節,羊肉店的食客從方圓幾十裡到數百裡聚集在這裡,有時偶爾還會碰到北上廣深及海外僑胞、國外賓朋。
東鄉羊肉最風生水起的地方,莫過於儒裡,傳說是乾隆皇帝御賜,而乾隆賜名的由頭,既緣於當地民風民俗的溫潤敦厚,也緣起於東鄉羊肉。
今年冬天,去東鄉吃一頓羊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