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職業大學創辦於1984年,始終堅守高職教育,致力於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先後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和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是福建省首批示範性高職院校,2016-2017年蟬聯全省高職高專院校發展潛力綜合排名第一。
學校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求,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主動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積極尋求與實習基地企業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在規範實習管理的基礎上,對實習途徑、實習內容、實施方式等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在不斷完善實習管理的過程中,學校實現就業工作長期高位運行,75%左右的畢業生留在泉州工作,在福建就業的畢業生超過90%,近五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9.7%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5%以上,形成了「招生—人才培養—就業—職業發展」良性循環的局面。
(一)嚴格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
2005年,學校制定《黎明職業大學學生實習管理實施辦法》,並要求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在《黎明職業大學頂崗實習方案制定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各專業的頂崗實習標準和頂崗實習指導書。
2016年,根據教育部等5部委頒布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以及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首批《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學校修訂了《黎明職業大學學生實習管理辦法》以及《黎明職業大學專業(群)頂崗實習標準(彙編)》。
(二)完善實習管理制度體系
為了保證實習安全、良好秩序和實習效果,學校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管理實際,制定了《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習基地遴選辦法》等11項規章制度,從實習單位遴選和管理、指導教師工作規範、學生實習規範及安全管理、實習經費保障等方面形成「規範學校領導責任—規範學院主體責任—規範教師具體責任—健全師生激勵機制」的制度體系。
成立由校長為組長的實習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教務處,具體統籌全校的頂崗實習,教學單位具體負責實習方案制定與實施、指導教師管理與考核,學生工作處、保衛處、心理諮詢中心等部門協助開展學生安全管理,財務處協助落實實習經費保障等,成立「校-院」兩級校企合作辦公室,選配兩級校企合作辦主任,具體推進該工作。形成了教務處統籌、「校-院」兩級管理,並「下沉一級」將工作落實到具體指導教師的實習管理運行機制。
(一)構建多部門協作、校企家協同的實習管理長效機制
建立起教務處統籌、二級學院主體、多部門協作的網絡化管理模式,由教務處統籌開設安全教育通識課程、頂崗實習規劃、頂崗實習管理等工作,落實「全程全員全環境」的教育體系,保衛處具體落實相關安全規範,學生工作處、心理諮詢中心等部門落實學生安全課程和教育,二級學院落實人才培養和實習就業,並專門成立「校-院」兩級校企合作辦公室協調「學校方、企業方、家長與學生」等多方協作關係,構建起「學校服務——企業協同——家長參與——學生自律」的多方聯動機制。
(二)打造 「三級分責、三方聯動、三管齊下」安全管理體系
一是學校層面承擔領導責任,完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每年投入20萬元左右用於購買責任險,投入100萬元以上用於實習耗材補貼。
二是學院層面承擔主體責任,完善二級組織建設,加強安全教育,實施全程管理,制定完善各類管理臺帳,常規實習安全檢查不少於3次,抽查不少於3次,實現安全管理常態化。
三是指導教師層面承擔具體責任,指導教師既要承擔頂崗實習的教學和管理任務,同時也要肩負起安全指導責任,納入教師年度績效考核。
校領導、院領導、專業主任、指導教師全員參與學生實習過程
一是校方服務方面,注重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幫扶,每年投入20萬元左右補助經濟困難學生,對心理困難的學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健康諮詢;
二是企業協同方面,在《頂崗實習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的框架下,企業協同學校開展學生安全教育、安全培訓、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
三是學生自律方面,要求在家長參與的前提下,實習之前學生籤訂「一表一書一協議」,包括頂崗實習申請審批表, 學生頂崗實習安全承諾書,頂崗實習安全協議書。
一是全程化教育,大一開設「安全始業教育」、大二開設「安全通識教育」、大三開設「崗前安全教育」,並通過購買和自建安全教育課程資源,實現學生安全教育全程常態化;
二是互動式管理,一方面通過實習管理平臺按課程教學要求進行管理,另一方面指導教師定期在線下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安全管理,實現「線上- 線下」互動式管理;
三是科學化考核,實施評優「一票否決制」,將頂崗實習成效和實習單位評價,作為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位度的主要數據來源,進行系統的診斷與改進。
學校明確實習管理工作流程,一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實習方案;二是召開「企業—學生」雙選會,籤訂三方協議,學校、企業、家長代表共同成立管理機構;三是召開安全教育動員會,組建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導師團隊,下達實習任務,購買實習保險;四是落實「校-院」兩級檢查、「線上-線下」交互、「企業-家長」定期通報等管理要求,不斷強化細化實習過程管理;五是召開實習總結會,校企雙主體考核,學生、指導教師分別總結;六是舉辦就業雙選會,完成實習建檔,落實「實習-就業」直通車。
利用創新的「PC+APP」多終端應用模式,對實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實現學校、企業、家長多方遠程式、多角色協同管理,並在此基礎上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建立實習質量監控體系及頂崗實習數據共享中心,監控實習的教學質量,確保實習的教學目標,實現職業院校專業教育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無縫」對接,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 創新網格化合作模式,打造「政行企校」育人共同體
學校不斷優化「專家諮詢、學校統籌、學院實體、專業協作」的校企合作模式,著力完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政校行企深度融合的長效合力機制。牽頭或參與6個職教集團,組建市職業院校聯盟和2個省級職教行指委,試點「二元制」改革,與華中數控、嘉泰數控聯合開展基於技術研發崗位的聯合培養,與泉州紡織服裝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共建「黎明職業大學—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形成了具有獨特性、創新性的經驗及成果。
學校充分發揮育人共同體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專業、班級、實習小隊為網格,以實習崗位為管理內容,並「下沉一級」,落實指導教師的責任主體,通過實習管理信息平臺和多方聯動機制,實現全程、全員的網格化實習管理模式,受到實習單位的廣泛好評,與實習單位形成良好的互動,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聚焦「泉州製造2025」和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優化「政行企校」共同體建設,構建和完善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四鏈聯動」模式,建設國家人社部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多個「國家—省—市」平臺,實施「一院一特色」,搭建上下貫通、左右融通、內外互通的辦學「立交橋」。
案例之一:實施「二元制」人才培養,推進集團化辦學
黎明職業大學聯合泉州市住建局、泉州市建築行業協會、福建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等單位,構建「政行企校」多方投資主體的建築職業教育集團。在集團內聯合開展「招工招生一體化」的「二元制」、現代學徒制等具有「訂單培養」特徵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取得良好的成效,特別是解決了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不高的問題。
近三年,現代建築專業群的1200多名畢業生60%以上在職教集團內的單位進行頂崗實習,超過90%的畢業生在職教集團內的相關企業進行就業,為區域建築行業企業精準培養了大批量技術技能人才。除此之外,依託職教集團,統籌區域內的員工培訓,每年培訓人數超過2萬人次,並搭建區域科研服務與人才交流平臺,每年服務中小微企業20家以上,構建集團化辦學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案例之二:創新「師徒式」模式,組建項目化實習小分隊
黎明職業大學材料化工專業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依託校企共建的協同創新平臺——實用化工材料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課題和成果為載體,以創新為魂,構建「師徒式」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形成了「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專業以校企合作的真實項目為載體,將科研課題和企業項目的研究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編寫成活頁實訓指導書,依託校企雙導師,創設「師徒式」教學模式,具體落實到實習過程中,材料化工類學生根據參與的項目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並分別組建實習小分隊,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指導教師團,全面落實網格化的實習管理模式,2017年,材料化工專業群共同124名畢業生在項目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共組建了7支實習小分隊。
(三)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打造「實習-就業」直通車
學校根據各專業群的辦學特色,實行「一院一策」的模式,創新形成「集團化辦學 + 訂單培養」、「研發服務 + 項目導向」、「實體融合 + 真題真做」等多種模式,打造「實習-就業」直通車,形成了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近三年,學生的實習崗位與專業面向一致率90%以上,留在原單位就業的實習生超過70%,根據《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我校在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就業質量、專業對口率、起薪值等關鍵指標,均名列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四)產教融合結碩果,提升學校品牌和聲譽
2009年以來,通過持續推進該項工作以來,取得了10項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其中省級特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3項。2016-2017年,市級以上媒體報導600多次(省級以上1744次),兩年接待境內外137所院校來校參訪交流。特別是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多次大幅報導了學校「產教融合、集團化辦學、二元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辦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