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陪孩子聽首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2020-12-16 騰訊網

大龍的睡前悄悄話

對全世界說晚安

唐 ·王之渙 - 登鸛雀樓

大龍陪你睡前聽詩

白bái日rì依yī山shān盡jìn,

黃huánɡ河hé入rù海hǎi流liú。

欲yù窮qiónɡ千qiān裡lǐ目mù,

更ɡènɡ上shànɡ一yī層cénɡ樓lóu。

釋義: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

欲:想要;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裡目:眼界寬闊;

更:再。

主播介紹

大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十佳主持人

歐陽若妍:今年5歲,愛睡懶覺的小可愛

古詩鑑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胸襟和抱負,展現出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寫山,寫水。用樸素、簡單的語言,把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寫詩人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一些,表達了詩人的希望和憧憬。

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全篇對仗工整,文字厚重有力,朗讀時,要注意讀出壯美山河、更上一層樓的氣勢。

一起陪孩子聽詩歌

相關焦點

  • 只有六首詩傳世的王之渙,難道連《登鸛雀樓》都保不住了嗎
    在現代,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氣不小,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然而,王之渙的作品卻很少,歸於他名下的,僅僅六首詩而已。但是,這六首詩質量很高,尤其是《涼州詞二首》和《登鸛雀樓》,更是家喻戶曉。小珏年幼的時候,父母教我的唐詩中,這首《登鸛雀樓》就在其中。它也應該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啟蒙詩歌。詩歌沒有一個生僻字,朗朗上口,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構建了無與倫比的唯美意境。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暗含登高望遠的勵志之意,可以作為陪伴終身的格言。然而,問題就出在這首詩,很多學者越來越相信,它的作者並不是王之渙,而是同時代的作者朱斌。
  • 每日一詩|《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詩五言壓卷之作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每有一作,都被歌女廣為流唱。可惜《全唐詩》僅存六首,但這六首足以讓他位列唐代大詩人之列。【背景】這首詩具體的寫作時間已不得而知。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大唐帝國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自信空前。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起來欣賞吧。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賞析二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
  • 從小就背《登鸛雀樓》,結果樓不是哪個樓,詩非王之渙所寫,咋想
    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從小就背誦的爛熟於心。但那時還小,只是就背詩而背詩,想不到細究鸛雀樓啥樣,它在哪兒?一次途經永濟市,才知鸛雀樓原來在這裡,一時引起興趣,便停下遊覽一番。遊過後查找相關資料,真是應了那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永濟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市代管,位於運城市西南角,西部以黃河為界與陝西省的大荔、合陽兩縣相鄰。
  • 王之渙雖僅6首詩傳世,但一首「絕句之最」,一首「五絕之最
    另一首《登鸛雀樓》,根據2011年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一書排名,此詩榮登第四名。《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其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百年來,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 王之渙:兩首詩打遍天下無敵手
    在唐朝詩壇啊,有這麼一個人,一個沒當過大官,二不是巨富貴族,三流傳下來的詩特別少,只有區區六首。但即使這樣,中國文學史上卻沒有任何一人敢忽略他的存在;不管是誰一提起他,也得叫一聲好。這個人是誰呢?不急,咱先看一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下知道說的是誰了吧?
  •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教案:《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並能背誦這兩首古詩。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教學過程: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
  • 暑假,二年級的娃跟著課本去旅遊:永濟登鸛雀樓
    跟著課本去旅行,永濟登鸛雀樓—古代四大名樓之一》是二年級上冊第八課古詩二首中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表達出作者的遠大抱負和不凡胸襟,也反映了人們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自官網:鸛雀樓三樓3、詩詞歌賦關於寫鸛雀樓的詩詞很多去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之外還有很多,我精選出三首來自唐、宋、
  • 王之渙的一首詩,僅僅四句,境界極其廣闊,堪稱獨步千古
    他僅有六首絕句傳世,卻個個都是名作,尤其是《涼州詞》和《登鸛雀樓》更是廣為人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鸛雀樓是天下名樓之一,周邊風景秀美,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唐宋兩期吸引了大量的詩人、詞人登樓吟詠,其中尤以王之渙的這首最為出名: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唐詩名篇大數據排行榜,王之渙的這首詩全榜第四,五絕第一
    大凡喜歡詩的人,心裡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我也不例外。但大都脫不開——主觀好惡。同一首詩,同一個詩人,有人捧他上天,也有人不屑一顧。連我認定「天下第一等」的陶淵明,也如此。(歷史上第一個看得起陶淵明的編輯,是南朝的鐘嶸。他編定詩品,陶淵明有幸入選,不過——僅僅中品,二流都算不上。)
  • 王之渙很勵志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讀後令人振奮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鸛雀樓》,便是一首具有啟迪人生作用的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有著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美稱的王之渙之手,是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對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相信大家非常熟悉。畢竟它是我們打小就學習過的一首千古絕唱,而歷代詩論家也都推崇它為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 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 體味山西風土人情
    胡健 攝中新網運城11月23日電 題: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體味山西風土人情中新網記者 胡健來自敘利亞的衛樂手裡拿著一張A4紙,上面印著《登鸛雀樓》的中文和拼音,他在為不久後的集體朗誦做著準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我的思考我的課——《登鸛雀樓》教學實錄
    10月15日星期二,我參加了學校的賽課,這次是帶著二年級小朋友學習古詩《登鸛雀樓》。現將教學思路整理如下,用及時的記錄,歷練自我,以求在語文課上少犯錯誤。也希望能再次診斷這節課,哪裡需要繼續改進,哪裡需要徹底摒棄。師:這一節咱們接著學習古詩《登鸛雀樓》,大家看好啊,看老師要幹什麼。
  •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背的差不多,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就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連長句子都讀不好,怎麼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鸛雀樓的千古絕唱
    其中最為有名的為他的《登鸛雀樓》。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黃河東岸,因常有鸛雀在樓上棲息而得名。詩人李益留下了古詩《同崔邠登鸛雀樓》:《同崔邠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 品讀《登鸛雀樓》|樓上風景是好,可你有上樓看的資格嗎?
    一般來說,分析者都認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樓上,在登高望遠的同時,借著上層樓,窮千裡目的話語,表達了他不凡的志向,表現了盛世大唐時代的人們,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登鸛雀樓也正是因為這首詩,鸛雀樓成為了四大名樓之一。說起來,天下的風景名勝,還真是需要有著人文的內涵來相互映襯才是啊。
  • 寫下「欲窮千裡目」的王之渙,卻讓別人「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登鸛雀樓》,幾乎所有小學生都會背誦,背後的故事,卻不像詩歌本身那樣積極向上。據說,這首《登鸛雀樓》在唐代時就廣為傳頌,就連一代女皇武則天也讀過此首詩,而十分喜歡。唐代張著的《翰林盛事》中記載,相傳,武則天掌朝時,曾吟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重樓。"問左右此詩是誰所作?
  • 王之渙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世人勵志的佳句
    王之渙,唐朝著名的詩人,一生性格自由灑脫,不受封建社會官僚統治的脅迫,善於舞劍吟詩,與當時在詩詞上更有建樹的高適、王昌齡、岑參可惜的是至今為止保留下來的詩詞中,王之渙只有6首,而高適有20卷,王昌齡有181首,岑參有385首,雖然王之渙的詩朗朗上口,又大氣磅礴,卻因為詩詞經常被後人抄錄,造成了原文作者的歸屬備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