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2020-12-11 日本頻道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起來欣賞吧。 

                鸛鵲樓に登る(かんじゃくろうにのぼる)

白日依山盡,      白日 山に依りて盡き(はくじつ やまによってつき)

黃河入海流。      黃河 海に入りて流る (こうが うみにいってながる)

欲窮千裡目,      千裡の目を窮めんと欲し (せんりのめを きわめんとほっして)

更上一層樓。      更に上る一層の樓 (さらにのぼる いっそうのろう)

 

 

相關焦點

  •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詩五言壓卷之作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每有一作,都被歌女廣為流唱。可惜《全唐詩》僅存六首,但這六首足以讓他位列唐代大詩人之列。【背景】這首詩具體的寫作時間已不得而知。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大唐帝國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自信空前。
  • 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 體味山西風土人情
    胡健 攝中新網運城11月23日電 題: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體味山西風土人情中新網記者 胡健來自敘利亞的衛樂手裡拿著一張A4紙,上面印著《登鸛雀樓》的中文和拼音,他在為不久後的集體朗誦做著準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2016年04月11日11:0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之渙(おうしかん)的《出塞》,一起來欣賞吧。   黃河遠上白雲間,  黃河遠く上る 白雲の閒 こうがとおくのぼる はくうんのか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只有六首詩傳世的王之渙,難道連《登鸛雀樓》都保不住了嗎
    在現代,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氣不小,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然而,王之渙的作品卻很少,歸於他名下的,僅僅六首詩而已。但是,這六首詩質量很高,尤其是《涼州詞二首》和《登鸛雀樓》,更是家喻戶曉。前者產生了「旗亭畫壁」的典故,而後者則在2011年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教授對唐詩影響力的調查中,被認為高居第四位。細想起來,這個排名並不出人意料。小珏年幼的時候,父母教我的唐詩中,這首《登鸛雀樓》就在其中。它也應該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啟蒙詩歌。詩歌沒有一個生僻字,朗朗上口,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構建了無與倫比的唯美意境。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
  •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王西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意1.王之渙與《登鸛雀樓》唐代詩史的舞臺上,不論多少匆匆過客,不論多少名家巨擘,舞臺中央最高處追光照亮的地方王之渙達到了,王之渙實現了。藝術之巔的明珠,拿到他的手中。不論當時還是後人,在唐詩的高峰巡覽,目光都會鎖定這首《登鸛雀樓》。無論怎樣評價它,都不會過高。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覺出這每一個字的熱度。這是因為,這每一個字,都是用心血鑄成。是蒲州玉成了他。沒有蒲州,沒有鸛雀樓,便沒有這一詩中極品。
  • 每日一詩|《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 用上海話朗誦《登鸛雀樓》,別有一番古風古韻!
    小布昨天發的《登鸛雀樓》,大家都讀過了嗎? (點此回顧) 有些小夥伴是不是對其中一些字的讀音還有疑問?沒關係,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首唐詩的上海話的正確讀法吧!
  • 唐詩名篇大數據排行榜,王之渙的這首詩全榜第四,五絕第一
    零幾年有一群人,換了個切入點,用數字說話。他們搜集眾唐詩從唐至今(2008年)的數據,設定好規則,列出算式,用統計學的方法給唐詩們的影響力排排座。歷經幾年,不斷擴充,先後四版,最終落下名單。我拿來參看,別有興味。編者明講:「選出來的未必是最好的,但卻是得到公認的。」
  • 遊山西·讀歷史|組圖:登高望遠 重溫《登鸛雀樓》
    9月26日,「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永濟市鸛雀樓,感受《登鸛雀樓》描繪的壯闊大河景象。鸛雀樓屬於古蒲州景區,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名揚天下。詩因樓而出,樓因詩而名,鸛雀樓與江南的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歷史名樓。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歷經隋、唐、五代、宋、金700餘年後,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進攻中原,毀於兵,僅存故址。明初時故址尚存,後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隨之難以尋覓。人們只得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不絕。
  •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教案:《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
    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後,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三、指導朗讀古詩。
  • 從小就背《登鸛雀樓》,結果樓不是哪個樓,詩非王之渙所寫,咋想
    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從小就背誦的爛熟於心。但那時還小,只是就背詩而背詩,想不到細究鸛雀樓啥樣,它在哪兒?一次途經永濟市,才知鸛雀樓原來在這裡,一時引起興趣,便停下遊覽一番。遊過後查找相關資料,真是應了那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永濟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市代管,位於運城市西南角,西部以黃河為界與陝西省的大荔、合陽兩縣相鄰。
  • 睡前陪孩子聽首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 登鸛雀樓 唐 大龍陪你睡前聽詩用樸素、簡單的語言,把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寫詩人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一些,表達了詩人的希望和憧憬。 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全篇對仗工整,文字厚重有力,朗讀時,要注意讀出壯美山河、更上一層樓的氣勢。
  • 品讀《登鸛雀樓》|樓上風景是好,可你有上樓看的資格嗎?
    一般來說,分析者都認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樓上,在登高望遠的同時,借著上層樓,窮千裡目的話語,表達了他不凡的志向,表現了盛世大唐時代的人們,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登鸛雀樓也正是因為這首詩,鸛雀樓成為了四大名樓之一。說起來,天下的風景名勝,還真是需要有著人文的內涵來相互映襯才是啊。
  •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背的差不多,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就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連長句子都讀不好,怎麼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 我的思考我的課——《登鸛雀樓》教學實錄
    10月15日星期二,我參加了學校的賽課,這次是帶著二年級小朋友學習古詩《登鸛雀樓》。現將教學思路整理如下,用及時的記錄,歷練自我,以求在語文課上少犯錯誤。也希望能再次診斷這節課,哪裡需要繼續改進,哪裡需要徹底摒棄。師:這一節咱們接著學習古詩《登鸛雀樓》,大家看好啊,看老師要幹什麼。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李傳波鬥方書法《登鸛雀樓》作品來源:易從網李傳波鬥方書法《登鸛雀樓》作品來源:易從網《登鸛雀樓》唐·王之渙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 寫下「欲窮千裡目」的王之渙,卻讓別人「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登鸛雀樓》,幾乎所有小學生都會背誦,背後的故事,卻不像詩歌本身那樣積極向上。01究竟是誰寫了這首《登鸛雀樓》?王之渙是被朱佐日「冒名頂替」了,還是本來就不是作者?
  • 二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備課筆記,知識點總結
    二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備課筆記,知識點總結。《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是兩首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唐詩,描繪了大自然的雄壯、美麗。《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作者是邊塞詩人王之渙,他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看到日落西山,黃河東流入海,情不自禁地道出了「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人生哲理,抒發了積極向上的胸襟和抱負
  • 200名老外齊誦唐詩《登鸛雀樓》
    200名老外齊誦唐詩《登鸛雀樓》 2018-03-13 10:24: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3月11日,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發生了令人驚嘆的一幕,200多名北美外教齊聲朗讀唐詩《登鸛雀樓》,標準清晰的吐字發音引發全場沸騰。200多名老外一起朗誦唐詩《登鸛雀樓》  該視頻引發了中國網民的高度關注,短短幾個小時內點擊量數十萬。網友直言「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老外一起讀唐詩,沒想到中國話在全世界這麼火」。